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及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及原因探析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非常重视。但在实践创新中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还存在各种问题,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原因,也存在大学生个人的原因。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意见,支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从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到市教育局都有支持大学生创新计划的举措和项目。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及原因探析

党和政府对大学创新意识教育非常重视。但在实践创新中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还存在各种问题,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原因,也存在大学生个人的原因。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1.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智能型人才转向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养,许多高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的重要目标,在具体的办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渐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贯彻在具体的培养计划中。

一是高校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引导。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忽视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大学生仍应以知识储备为首要任务,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尚不足以进行科学研究。近年来,这种情况得到好转,学校开始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许多学校已经组建大学生科研协会、社团,学校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提供资金保障,并且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在学校的引导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较早地进入研究状态,更有助于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内容,形成探索、求新的思维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科研精神,这些都有益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如此,以往认为大学生应以知识学习为主,投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分散学习精力,甚至被称为“不务正业”的行为。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真正帮助学生把理性知识与感性活动相结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二是高校要求教师提高对学生成绩考察中科研、实践的比重。常规的学生成绩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为唯一标准。如今,许多高校在设置考评标准时,逐渐加大非知识性考查的比重,如撰写相关读书报告、课程相关小论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水平等。考评标准的变化反过来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纯知识教学难以实现这样的考评制度。在教学中,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文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得到锻炼。

三是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以通识课、选修课的方式,已经进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如有的高校开设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课程,该课程通过学理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明确创新能力的相关核心概念,如“发现”“发明”“创新”“创造”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通过具体的事例与问题分析,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技法的训练,从而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国家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环境

在当今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中,创新能力逐渐凸显出自身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因为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也非常重视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提高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来提升综合国力。可以说,这样的时代背景,国家战略使得整个社会空前重视创新与创新能力。这无疑也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意见,支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中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可以说,从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到市教育局都有支持大学生创新计划的举措和项目。这类政策、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成效,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推崇创新的风气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国家大力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中的很多行业、部门也都看中创新、创新型人才,这就能产生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平台的契机,使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而能够走进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科技公司等等实践领域,为大学生提供宝贵的创新实践机会。

3.大学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主动性有所增强

越来越多的学生组建科研团队、社会实践小组,每一次的科研大赛、实践活动都有越来越多的参赛者,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对参加创新性活动有越来越大的兴趣。相应地,大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一方面是受当前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整个社会都推崇创新型人才,这种外在的社会需求使得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必然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渴望自己能够有所突破,发现新思想与新理论。虽然实际上大学生难以实现这样完全的创新结果,但是这一创新初衷在客观上使大学生提高了自身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仍停留在知识教育的观念上

人们拥有怎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出怎样的教育实践和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就此而言,确立契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是根本性前提。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暴露出的最根本性问题就是,教育观念过于陈旧、狭隘,习惯于在知识教育的意义上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初衷以及激活学生的创新本性不相符合。

在知识教育的意义上理解和把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学习者的创造性。以知识教育的观念、态度来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际上是把创新能力看作现成的和确定的知识,作为知识来传授。在知识教育中,学习者从中获得的不是活生生的思想、能力,而是硬邦邦的结论、抽象的原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会被凝固化甚至教条化,使学习者无法从中汲取超越自我的思想活力与创造创新的激情。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在于接受和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而是生成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其根本上来说不是给人们一种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不是让学习者机械地学习和复述知识,而是引导人们运用自己的头脑从日常思维中超拔出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使其能够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思考、批判,生成和拥有创新能力。

2.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不尽合理和完善,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仍然缺少一种系统性的全盘考虑与整体设计,没有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来组织教学。

课程设置的目的性、层级性尚不自觉和明晰。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虽然开设了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关的课程,覆盖到了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但仅视为全校通识类选修课程,而且许多高校并没有成立负责开展和协调学生创新能力类的课程、师资的机构,在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上没有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课程和师资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撑和保障,课程的设置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背景,存在一刀切式的培养模式;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往往良莠不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并没有把目光放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变化,做出循序渐进的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规划。(www.daowen.com)

3.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校、课程和师资,更要关注学生本身。例如,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价值追求等。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立足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换言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要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发掘其内在的动力。

高校教育一方面要力求反映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调整自己培养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唤醒学生自身的创造本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外在于学生的,而是内在于学生的。也就是说,要捕捉和发现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固然有自发地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但是创新的欲望不强;学生对“创新”这一词语虽然熟悉,但是对其内涵、观念、机理等缺乏科学性认识,仅停留在常识经验的层次上;学生开放式思维不足,思维方式中缺少灵活性、前瞻性、多项性等维度;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较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学术活动的经历不多,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抓住大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

4.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性影响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上,除了高校教育观念、教学体系,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身的意识问题外,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制约性影响。目前,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社会环境并没有很好地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适合、相协调。一方面,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很好地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也没有因地制宜,很好地结合高校所在地的条件,所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地生根”,大都停留在学校教学上,没有很好地将创新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如此看来,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与社会相连接,不能唱“独角戏”。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也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创新,在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上均有体现,但在和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没有做到互联互通、无缝对接,甚至以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乃是高校的事情,而没有主动参与到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去。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不到位,实践载体不合身。在思想意识上,目前社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期待是创新成果,所以很少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意识到创新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说,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高校的事情,也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还是关乎社会发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共同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共同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共同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学界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分类和研究。本部分拟着重分析学校、个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作用。

1.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所理想的大学所开展的教育,不是仅仅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养成。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知识的结构与内容,还包括道德修养及各种能力素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以及师资的配置、教师的认识与能力等方面都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其应然性上,理想的大学教育的展开应该是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互契合的同一过程。

然而,我国高校近年来的创新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在教育理念上,仍然没能充分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制及模式设置上,仍然存在不少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教育者长期处在封闭型教学系统之中,教育观念没能得到及时更新,国家、学校所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对于部分高校教师并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理念落后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因循守旧,仍以讲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也只能以记忆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必然削弱学生的个性,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部分高校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的勇气和决心。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受从众思维的影响,只要有教师没有教学改革,那么,自己也就不断重复陈旧的教学方法;还有一部分教师受权威思维的限制,认为现行的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既然都是学校安排、设计的,那么就是权威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从众思维、权威思维恰恰是阻碍创新发生的枷锁,教师本人没能冲破这两重枷锁,其教育的学生必然也难以接受到注重创新的教育。

2.受大学生自身条件约束较大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不甚理想的原因在直接性上受高校及其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更主要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上的一些原因,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的创新欲望不强,主要体现于大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淡薄,对参与创新性活动的积极性较弱。创新欲望是大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思维的最原初的、自发的动力。中华传统经典《论语》中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欲望能够给人带来积极探索、研究、从事某种事物、某项工作的激情、情感与认识的倾向。创新欲望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兴趣、激情与信心,创新欲望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催化、推动作用。

第二,大学生创新理念尚不成熟,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创新的内涵理解不够清楚,大学生自身的创新理念尚未明晰。更新与完善创新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由自发到自为的保障。

大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匮乏,创新思维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受惯常思维影响较大,缺乏广阔性、灵活性、敏锐性的创新思维方式。而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从惯常的思维习惯中抽离出来,具有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的潜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