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理论与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理论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认为,根据客观需要产生的强烈不安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被称为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理论内容,有利于创新理论的进一步拓展。要克服以上不足,就更需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的力度。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理论与策略研究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19世纪,钢铁和化学工业带动了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20世纪,电气时代的到来奠定了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几百年来,以科技创新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勾勒了未来国家发展的趋势,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国土资源固然很重要,但是面对以创新描绘出的世界蓝图中,真正的较量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这将更大程度地取决国家拥有的创新活力。

(一)创新的概念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词义与现代有所不同,主要是指制度方面的改革、变革和革新。在《大学·中庸》中也提及创新的含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义是指洗澡去除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在这里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中写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这里的“新”是更新、进取的意思。在《辞海》的解释为三层含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或个体通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现有事物进行变革,或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和思维去解决问题并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探索出新规律,做出新发明和新创造。

“创新”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和原有经验为基础而创建出来的新的事物的活动。陈敬全、孙柳燕认为,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物化,是思维的凝结,智慧来自人的大脑,创新来自大脑的创造性思维。仲执认为,创新指通过对创新的主体进行影响,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基础。

综合以上种种观点,创新是人们实现本身创造价值的大脑思维和心理活动,是人们突破旧的,创造新事物的活动过程,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新必须拥有创新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性格、创新的动机、创新的意志、创新的情感、创新的环境等要素。现在创新的概念已经不比80年代对其的认识,党的十五大以后,创新的概念就不再狭隘,不仅仅包括思想、理论上面的创新,又增添了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等。

(二)创新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意思是指人所特殊具备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反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本身就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并不是一般的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主体的一种创新精神或是一种创新的动机状态。有学者认为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是求新求异意识、求真求实意识,又是求变意识和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就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主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自觉地开发人脑的神经系统的特质功能。也就是不去盲从迷信和崇拜权威,打破现有的知识和现成的定论,拓展发现事物发展的关键和趋势,这种心理的暗示才会让你义无反顾地实现创新业绩。拥有创新意识,需要拥有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非凡的胆魄和坚忍的意志。

池丽华对创新意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根据客观需要产生的强烈不安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被称为创新意识。其在《商业创新思维》一书中,将创新意识概念概括得非常全面:一是创新意识是一种对任何未知的问题、领域所具有的尝试冲动;二是创新意识是人们形成创新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三是创新意识是一种探索新知识的内在渴求和需要;四是创新意识是推动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五是创新意识是促进人们发现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意思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对受教者传递生产、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创新教育就是将创新教育的基本思想贯穿到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大学生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解决问题表现出新的意向,并且推动着主体的思维组成意识能力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教育者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形成大学生敢于创建新的事物和挑战未知的自觉反应的活动。用教育的方式培养有层次、有结构的,敢于探索新事物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在教育的“土壤”中去发现新的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最后才能形成有组织、完善的思维能力。(www.daowen.com)

(四)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新潜力的群体之一。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1.理论意义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新时代创新能力的输出主要来自大学生。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不仅有着经济意义,还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创新所创造的经济实力,会相当程度提升民族的政治地位,提升参与国际事务和大国博弈的资本和筹码。同时,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理论内容,有利于创新理论的进一步拓展。

2.现实意义

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2010年5月13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高校中推进创新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误解了教育的本质内容,忽略了创新意识的教育,高等教育能够完全去适应经济社会,就需要结合高校专业设置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2007年,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对5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竞争力评比中,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第一,研发经费总额世界第六,但是我国的科研能力并不强。可见,我国的科研实力逊色于西方,并不是因为我国政府对研发经费投入不多,而是因为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型人才太少,使得完成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数量不多。要克服以上不足,就更需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的力度。

第三,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国际化的需要。经济时代在迅猛发展,正所谓“成也创新,败也创新”,目前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现在的职场和企业都聚集了更优秀的国际人才,大学生个人能否在职场竞争中出类拔萃,企业能否在竞争中阔步前进都取决于是否拥有创新意识。成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可以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对当代大学生能否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是本阶段人才培养的关键。

由此可见,创新的概念非常广泛,任何维度都离不开创新。制度改革需要创新、经济发展需要创新、生产物品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也需要创新等。大学生是整个创新人才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