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各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进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呈现出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加强,与之相适合的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综合国力等也得到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国内高校教育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桎梏其前进的脚步,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关系到高等教育的长足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经费的投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发展是民族的基础大业,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是国民经济综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证教育能够优先于其他各项事业的进步,那么对于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公平效率能否兼顾等问题的考虑都应当被放在首位。
对教育投入的多少是能否办好教育的前提条件。随着时代变化的日新月异,人们对教育的渴望程度以及具体要求也都在不断增多。《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要合理规划对财务税收的输出,使其分拨给高等教育的份额与项目种类更加合情合理。相关规定的颁布落实使得高等教育与过去相比,可支配的费用相对充足了不少。
(二)高校德育工作相关问题仍需改进
德育是古今中外都很注重的一项培养人内在品质操守的活动。德育的过程与人们一生相伴。大学作为社会思潮进步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加需要社会的重视。但是,现在周遭环境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复杂给高校的这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较低
现在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困惑之一就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够密切,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在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中,德育内容的合理与否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思想教育的主要载体就是德育的具体实质是什么。因此,德育的内容在传承中国传统思想精粹的基础之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局的变化,应该不断地更新充实。
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其在传播教授过程中的措施和手段仍不够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沟通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更新换代的日新月异,高校德育工具的更新也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在实施过程中尽量多的运用网络教育、视频教育等各种更加丰富的教学设备资源,让高校的德育工作与世界接轨。这就造成了高校在开展德育时,受教育者是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这更加容易造成他们对此项课程的逆反情绪,从而影响德育的实际输出效果。
2.高校德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校进行德育教育实质上是学校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项互动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德育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一样,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人们必须具备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修养,因此对在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实现社会共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教育过程也受到了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并开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实施。当德育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之后,教育过程就成为一个教育任务,并将完成任务作为教学原则,导致学生失去了教育主体地位,进而限制了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和前提下的。如果缺少了德育主体,德育教育即成为一个空壳,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也就失去了德育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
1.高校教师数量分配与整体素质需不断提高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教师的数量也显著增多,但是与现有教育规模相比,教师的总量还明显不够,即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实际发展需求。教师的队伍数量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校教师的数量在学科的分配当中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一些基础性、传统性的学科教师数量比较充裕,但是新兴的应用性强的技术性学科教师相对缺乏;第二,高校整体教师数量分布不均:重点高校教师数量相对较充足,一般院校的相对较少;第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骨干十分有限,优秀教师资源储备不够,尤其是一些新建的专科和本科院校,缺乏学科研究的带头人;第四,大部分高校资历深厚的老教师充足,但是缺乏青年骨干教师。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成分多样化和人类生活多元化的出现不仅冲击了高校教师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导致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思想出现偏差,且随着工资收入、住房待遇以及医疗等各方面的问题与先进快速增长的消费模式的矛盾,导致教师的职业自尊和职业理想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部分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理念出现动摇。此外,因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够。
2.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总体偏低,培训工作相对滞后
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因此有效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改善是现阶段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普通高校的学术骨干、技术带头人相对匮乏,院士几乎没有,高水平的青年才俊在数量、学术成果及业内知名度上都尚显不足。尤其是新兴的本科及专科院校更是难以形成完整的学术梯队。(www.daowen.com)
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具体的培训进行中,教师普遍重视培训功利性、应付性的思想,重视书本多于实践,重视具体业务知识的更新多于思想素质的提升,喜欢外出交流而懈怠于校内学习,这导致普通培训的效果较差,各类型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不协调;而在管理方面,主管单位重视教师学历高于教师的实际能力和素质,使得针对教师的培训与考核缺乏时效性;在培训内容上,教师普遍是传授更新业务理论知识,而没有重视实践技能的输出;而在培训手段方面,个别高校依然沿用以往的培训手段,这导致培训效率难以提升;培训经费的投入虽然一年比一年大,但是整体来说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
1.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法制体系尚不完善
虽然国家已经大力完善和更新现有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但在其具体的实施当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首先,现存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法规多是概括性的,具体要求仍待细化增加。此外,个别教育部门也没有意识到民办高校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将民办高校列入国家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当中,没有对民办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监控。
其次,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现阶段,我国颁布的管理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法令不仅要包括现有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应该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政策体系及德智体等的人才评价体系。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要做到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就必须在人才和工作质量政策方面进行不断地细化和完善。
2.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强
教育部门必须要进一步放宽高校办学政策,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与教育相关的部门也应当主动配合高校实施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具有独立性的高等教育监督管理部门,增强办学的自主性,促进高等教育的全民化。
此外,从大学所承担的任务和工作性质来看,民主自由是高校法治的基石,高校要想具有传播文化知识、传承人类文明的能力,完成指导受教育者探索未来世界的使命,就必须拥有民主体制和活跃的文化氛围。
(五)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脚步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国际形势的迅速变化和发展的促使下感到了自身的压力,然后通过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与许多西方国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思想上、形式上需要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
1.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为保证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必须要有规范的发展思路。因为教育思想及观念是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现代化高等教育必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贯彻落实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理念、观念、思想和价值体系,积极实施学者互访、接受和派遣交换生、留学生等教育交流活动,增强高校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主动探索和研究世界先进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并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方式,探索高等教育的本质,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次,在学习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过程当中,要清楚自己的缺陷,找出存在差距的原因,尤其是要探索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健全化及内部运行管理的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要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整体状况与上述的国际水平发展趋势却反其道而行之。它首先是进行操作层面的学习与模仿,其次参照制度层面进行制度,最后才进行精神层面的吸收。
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在这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差距。成千上万的留学生学成回国之后活跃在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等前沿领域中。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本单位或者本行业的领头人,他们将自己从国外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思想带到国内,填补了国内许多领域的空白,高校当中许多新学科、新专业的创建与留学生的回国具有紧密关联。积极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华授课讲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和科研骨干。通过UESCO等相关国际组织的支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引进了大量的物质和资金支持,思想上也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经验、思想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与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签订了协议,承诺相互认可高等学位和学历文凭的双边协议。这种国际化手段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依据,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不管是在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院系等设置,还是宏观层面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等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与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