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理论与策略研究成果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理论与策略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生产力的效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因素。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应该是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给教育产业所带来的优势和便利,积极扩充教育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实现教育的大众化,更多更好地造就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以及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理论与策略研究成果

19世纪中叶以来,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世界的科技经济政治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其不仅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在1995年,时任中科院院士卢嘉锡对世界科技发展做过一个总结。他说,在此阶段科技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上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点;第二,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第三,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社会的经济变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人类的社会价值观。知识经济的出现让人类开始重视其重要性,让人类开始意识到,人作为社会的主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不是创造资本的机器,而是人类发展的第一位。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前进。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生产力的效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因素。与此同时,教育也离不开经济与政治的支撑,更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但是教育不依附于任何的事物,它作为独立的存在,对政治与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最终目的也是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

科技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同时文化与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也随之而来。全球化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是指人类的活动跨越大陆和地区,突破了地域和民族国家的局限,形成了全球广泛的交往与联系。全球化与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共同存在。

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跨国生产、跨国消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流动、集装箱运输、卫星通信等使得各国经济互相依赖,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地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又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当然其中充满矛盾和冲突。教育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国际化。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不可能实现全球一体化,但教育发展又有育人的自身规律,特别是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共性的,是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这种学习和借鉴就是通过教育的国际化来实现的。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其变革急剧加速的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成为民族、社区、个人在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上可以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没有适当的高等教育均不可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新世纪,尽管全球各地区及各国面临的挑战往往很不相同,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将形成下面一些基本趋势。

(三)大众化与终身化

这是高等教育量增长的突出表现。大众化主要表现为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提高。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应该是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给教育产业所带来的优势和便利,积极扩充教育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实现教育的大众化,更多更好地造就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以及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知识更新的加速是21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当前人类科学知识是每年增加一倍。因此,大学毕业不再是个人受教育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接受不同形式的教育将贯穿以后的生涯。

(四)多元化与分权化

教育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为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等。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教育行为主体多元化。教育和人才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往那种靠政府为主出资办教育,或者由全日制正规学校独揽教育职能的格局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表现为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还出现了职业教育、在岗教育、特种教育、老龄教育、社区教育、民办教育远程教育、跨国界联合办学等教育。国内教育同国际教育相互渗透,从而彻底打破了以往传统型官办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分权化与多元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突出体现在集权型教育管理模式的终结。(www.daowen.com)

(五)远程化和多媒体

远程化和多媒体化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转换技术基础之上的。远程化和多媒体化彻底改变了知识的创造、收集、储存与传播的方式。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重视教育的远程化和多媒体化。英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都纷纷制定规划,加快发展教育远程化和多媒体化。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远程教育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这种新型教育的成本极低。

(六)个性化与人文

个性化包括教育机构个性化和个性化教育。前者指大学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能积极适应地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后者指采用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技术。个性化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日后所需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必须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利他志向。人文化是高等教育机构对人类命运普遍关心并试图有所作为的趋势,大学是人类理性良知的代表,也是弘扬人类自身本性的场所。大学已普遍关注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特别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行为能力尤感兴趣。在21世纪,大学将以更大的精力投入人文精神的探索,构建出更为宏伟的人文课程体系,在社会上更广泛地传播人文思想的真谛。

(七)产业化与市场化

教育产业化趋势集中体现在教育运行方式的变革当中,如教育机构(尤其是科技人才密集的名牌大学)对产业活动的主动介入、校办科技型企业的兴起、对学校品牌和收益的主动追求、教育界“产业意识”的觉醒和“企业家精神”的增强等方面。产业化最终使教育资源走向预算约束的轨道,使教育成本缩减。同教育产业化密切相连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各国教育部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发达国家在扩大对教育财政支出的同时,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来筹措教育经费、加速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各类教育机构也开始通过向“人才市场”和“科技成果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来获得市场的对等回报,从而使收支状况大为改观。于是,教育机构业绩的评价尺度也越来越依赖于市场。

(八)竞争普遍化与高质量化

教育的多元化、远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必然使教育机构和教育从业人员暴露在日益广泛的竞争对手面前,极大地提高教育主体彼此“替代”的可能性,从而带来教育竞争的普遍化。竞争的普遍化必然带来教育产业的优胜劣汰和业绩改善,也使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持续创新成为必要。竞争普遍化必然有利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化。高质量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学术质量,即在规模扩充时不降低办学标准要求,仍将坚持高的学术质量标准;二是特色化,即在多样化办学过程中不搞多重办学标准,而是在坚守基本质量标准前提下突出办学特色;三是实用化,即讲求高质量并非单纯提高理论水平,而是结合实际需要来突出特色。强化学术质量、特色化和实用化是三位一体的,都是在追求高质量。只有三者并重才能在增加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同时而不致出现质量滑坡和失业人数猛增现象。

(九)国际化与民族化

全球化将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必将日益扩大,外语(特别是因特网上占主导地位的英语)熟练程度越来越重要,师资、图书资料、实验设施等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将越来越频繁。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让参与各方都受到益惠,各国的教育资源共享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合作办学、相互承认学历等在世界各国都受到普遍欢迎。未来的教育将是日趋国际化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主动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民族化并非与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相悖;相反,民族化是指在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保持民族特色。唯有保持民族特色,才有平等的国际交往,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民族化就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吸收和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在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之际注重把外国先进经验与本国国情特色结合起来。民族化也是地区化,即把大学与地方发展融为有机整体。民族化还要坚持大学办学特色,发展大学自身个性,使大学自身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所以,特色化、个性化、自主化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大学的自主化,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就不相适应,也不能够发扬本民族特色和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