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武术散打课程设置与创新研究

高校武术散打课程设置与创新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术散打,其动作相对较为复杂,对身体运动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其次,《纲要》根据高校体育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比较系统的体育课程目标即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高校武术散打课程设置与创新研究

在高校开展武术散打不仅是武术散打自身推广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丰富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的需要。武术散打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相比其他运动而言更具效果,而且通过规范性的散打教学,能够充分施展学生的判断力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健康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然而综观武术散打在高校开展现状,大多是以竞技散打为主,尽管这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大学生而言,竞技散打其高难度的动作有些不适合其身心特点。因此要让武术散打在高校顺利开展,必须在动作、对抗程度方面朝“健康散打”方向进行改革。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对武术散打课程进行开发设置,为高校体育开展散打提供课程依托,努力把武术散打纳入高校课程发展计划,让散打早日成为大学生喜爱的健身项目,实现散打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推广。

一、高校武术散打课程目标确定

(一)高校武术散打课程目标的内容

在目标的确定方面,应结合散打项目特点和高校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打课程的兴趣,在发展一定格斗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身心和社会适应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1.运动参与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心理倾向产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如对武术散打产生兴趣有利于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其集中注意力,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并使之锻炼坚韧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激发大学生兴趣,让武术散打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是散打课程的重要基础目标。此外,在散打课程目标中,还应确立对学生散打运动锻炼的习惯养成目标,这也是促进学生提高终身体育健康意识的关键环节。

2.运动技能目标

运动技能是一项运动所必须掌握的。在武术散打中,主要包括基本动作、攻防技能以及运动中损伤的预防。武术散打作为一项高校体育课程,其主要以各种攻防技能练习为手段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武术散打的基本运动技能传授及其灵活运用是散打课程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中,要强调注意的是因其对抗性,潜在的伤害因素不可避免存在,预防运动过程中的损伤注意事项不可忽略。同时,武术散打作为一项传统体育,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深厚的武德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其中武德所要求的礼仪规范对大学生的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武术散打基本礼仪规范的了解掌握也应作为课程技能目标之一。

3.身心健康目标

在新颁布的《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学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促进身心健康是体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因此,应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散打课程的终极目标。武术散打,其动作相对较为复杂,对身体运动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学生通过武术散打练习,在身体方面,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在心理方面,因其对抗性,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使其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顽强的拼搏精神、自信、自尊的良好个性。总之,武术散打特有的功能作用是其他运动所无法替代的。

4.社会参与目标

武术散打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对抗性,正因为这一特性,武术散打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具有良好效果。同时散打练习是通过双人配合、相互合作才得以完成散打战术、技能的提高的,简言之,合作是散打练习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对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无疑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散打练习需要在一定的武德及相关规范要求中进行,因此,在散打教学中,要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和要求不仅可以使武术散打教学顺利开展,而且为学生开展社会行为准则教育提供了基础,使得大学生组织纪律性以及尊师重道的良好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

(二)高校散打课程目标构建依据

1.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应当遵守的纲领性文件,同样也是构建高校散打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首先,《纲要》明确了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在构建散打课程目标时,同样要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注重学生健康体魄的培养、注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促进和完善,同时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其次,《纲要》根据高校体育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比较系统的体育课程目标即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把课程目标具体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散打课程目标的制定同样应该包括五个方面:

(1)培养从事散打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散打锻炼的习惯;

(2)掌握和应用基本的散打技能;

(3)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4)促进身体健康;

(5)发展社会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依据散打项目特点

对抗性是散打的本质特点,攻防矛盾是散打运动的内在矛盾,这就决定了它以相互对抗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对抗活动首先表现在运动员在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进攻对手时,必须以对方动作的转移为转移。为此,在制定课程目标也应从本质特点出发,尤其在技能目标构建上要尽可能体现散打的对抗性特点。其次,民族性是散打的又一特点。作为一项民族体育,散在技术上既和国际上其他搏击术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有“远踢、近打、贴身摔”的鲜明特色。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就要充分考虑民族性,如武德目标的构建、规则的构建等。最后,散打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体育性是散打的又一特点。

目前,散打运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开展和普及,这显然与它体育性的特点和作用密不可分。散打的体育性特点较好地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制定课程目标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3.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当今的大学生的身心除了青年中期的许多共同特点,大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独特性。在体育上,他们不仅关注体育的健身作用,而且更注重体育在娱乐、休闲、交往、竞技、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功能。在大学阶段,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已基本完成,身体机能水平较好,具备了从事各项运动的条件,也是全面发展体能、强健体格的阶段。就心理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趋向成熟,同时他们对体育的心理需求也趋向多元化和理性化,但同时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缺陷,如缺乏一定自制力、意志等。学生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主体,课程的直接对象,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课程目标。

4.依据社会发展需要

当今世界,素质教育早已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教育也不例外,高校体育更应在体育素质教育中起到领头兵的作用。散打课程目标的制定理所当然地把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作为重要目标。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健康早己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大学体育理所当然应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多做工作。显然,“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应当是大学散打课程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不仅如此,社会的发展已使体育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终生体育又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一大趋势,高校散打课程目标的制定同样要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服务。

5.依据大学生学习动机

调查表明,大学生选择散打的首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对于大学生而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差的身体素质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良好的身体是保证有效学习的有效保证,强身健体也自然是大学生学习散打的第一选择。因此,无论在制定教学目标或是选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排在其次的是“防身自卫”,这也可能是很多人的最初学习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项目特点,仍然是教学的首要问题。其他选择则相对较少,娱乐休闲、弘扬武术等虽有不同程度的选择,但比例不高。但从另外角度看,散打不仅技法丰富,且训练过程对人的毅力、品德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培养价值。但学生对于散打的这些教育功能和作用却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导。

(三)高校散打课程目标构建(www.daowen.com)

1.散打课程目标的因子分析

依据对散打课程目标调查问卷的记分结果,对其中19个变量进行R型因子分析,5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2.490,基本上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量。在确定主因子的基础上,根据因子分析理论,对19个原始变量进行归类,为了使各列因子尽可能地向两级转化,采用了“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取因子载荷量大于0.55平以上的进行归类,把19个原始变量归类在5个主因子上。按各主因子中载荷量较高的变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可以进行主因子命名。

值得说明的是,旋转后的5个主因子与预先设计的5个水平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也符合《纲要》课程目标中的五个水平目标,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分类是科学合理的。但预先设定的不同领域目标的具体内容有轻微变动。条目“知道并掌握散打基本礼仪规范”原来设想归技能目标,旋转后归心理目标,这可能与专家对此条目的理解存在一定分歧有关,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礼仪规范与心理目标有一定程度的接近。条目“了解科学进行散打锻炼的基本原理”原来设计归技能中的基本知识目标,旋转后归入身体健康。这可能与对该条目的理解不同有关,条目本身既有身体健康的含义,同时也有技能知识的含义。

2.散打课程目标问卷内容的重要行排序

研究显示,很多专家把“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放到首要位置,这不仅符合项目特点,也符合当今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培养自觉参与散打锻炼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并列第二位。可见,在运动参与上,应该重视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注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社会适应上要注重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在心理健康上注意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接下来分别为“熟练掌握散打中常用的基本技术”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可见,运动技能上强调基本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时注意突出特色,突出民族性。

3.散打课程目标构建

(1)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散打锻炼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基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运动技能目标——知道并遵守武术(散打)礼仪规范,掌握散打常用基本技术。

(3)身体健康目标——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

(4)心理健康目标——发展自尊自信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顽强、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

(5)社会适应目标——培养较强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明礼、谦恭的良好品德。

二、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内容设置

散打课程内容是实施散打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根据其确定的目标,可将内容设置如下几方面。

(一)高校武术散打课程的理论内容

理论知识对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确保大学生对武术散打的本质能够有个深刻认识,提高散打课程的实施效果,熟练掌握运动技能乃至对散打的正确认识,都取决于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因此武术散打课程的理论内容设置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通过对散打理论现有研究成果的借鉴,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可将内容设置为四大块:一是散打概述;二是竞赛相关知识;三是散打技术相关知识;四是运动损伤相关知识。其中,在散打概述中,主要涉及概念、发展简况、作用以及特点等,通过对概述的介绍传授,学生能够对散打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和理解,避免错误的认知而使得散打难以开展。此外,散打作为一项竞技项目,对其竞赛的基本规则如进攻、防守、得分要领等有必要了解。而且因其对抗性,难以避免安全上的一些隐患,因此,学习掌握运动中的损伤和预防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任何一项运动,都有其技术性,对此有所理解是人们更好地学习的前提。因此,武术散打技术基本知识的了解学习是实施武术练习的必要基础,其主要包括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二)高校武术散打课程的技术内容

武术散因其自身特性,其课程体现的应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都极强的体育课程,这就决定了在内容上,科学合理的技术内容是提升课程内容质量的关键。因此,对散打技术内容的设置成为了散打课程开发整合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技术内容的合适与否也直接关系着散打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基于此,武术散打技术内容在结合高校和大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应系统整合现有要点,在保持原有的项目特点下,作适当筛选,使之成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运动项目。在技术上,按照攻防特性可将其技术内容划分为防守和进攻两大类。进攻类技术是指在对抗中运用各种方法击打对方的技术。防守技术是指在对抗中运用各种手段保护自己不被打击、少被打击或免受打击的方法。其中,基本步法和实战姿势是技术运用的手段、方式,不管是防守技术的运用还是进攻技术的运用都与步伐的调整、基本格斗式分不开。对进攻技术而言,可按照其体势表现特点划分为腿法、拳法以及摔法三种。而防守技术可按照其表现特点划分为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种。准确、巧妙的防守,不仅能有效保护自己,还可为更好的进攻创造条件。防守技术中的接触防守,即通过对对方的防守达到化解对手攻击的目的,主要包括格挡、抄抱、阻挡等。另一种是闪躲防守(或称非接触防守),即通过身体姿势的变化或位置的移动达到防守的目的。

(三)高校武术散打课程的开设方式及学时分配

在新《纲要》中,明确要求:“高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并且在体育选修课上明确提出了“三自主”选课原则。根据这一要求,武术散打课程可以首先面向大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选修,当然在武术散打课程开展较为成熟的高校也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可按照目前高校一般1学分16-20学时原则,对散打课程开设16—20学时,当然各高校也可以按照高校现有师资、设施及大学生选课实际情况等适当调整。

三、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学习考核

学习考核是武术散打课程效果测评的方式之一,是发现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手段。而且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也对提高学生学习散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考核内容上,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原则,结合课程目标来制定。从上述武术散打课程目标确定来看,主要体现在5个水平领域,与此相应,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也应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对武术散打的爱好、兴趣和散打练习的习惯;

二是,大学生对武术散打的基本技能掌握及应用情况;

三是,大学生练习前后个性和心理品质发展状况;

四是,大学生前后的身体健康发展状况;

五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之前的状况。

对于上述内容,也可以通过技能评定和考察大学生武德来评价其对武术散打课程的学习效果。其中,从武德方面,可以透视大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判定。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学生遵守武德的情况,可以通过对他们的课堂行为遵守情况来评价。第二,大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具体可从他们对散打基本动作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以及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评定。在考核方法上,必须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因为对于武术散打课程的学习,有些内容知识是无法量化的,如心理品质、态度等,而对于可量化的部分内容应尽可能的做到量化以确保科学合理性,如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行为规范的遵守等。

总之,在对高校大学武术散打课程学习考核时,必须在课程目标导向下制定一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体系,即对个体学生的技能、武德等做出全面评价。同时还要采用多元内容评价,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散打课程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因此,对高校学生散打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也应该是多元的。同时,在进行课程学习评价的时候不仅要有教师参与,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注重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武德等方面的自我评定;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