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武术课程探析:教学创新研究成果

高校武术课程探析:教学创新研究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武术基本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二)高校武术基本功课程设置的内容武术基本功泛指武术中各种步型、手型及腰、腿、臂、桩、鼎功等。通过武术基本功的教学,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能有效地、较快地提高身体的素质,以适应武术运动的要求。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武术套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教法,但总体来说,武术是集健身、修身、防身于一体的中华国粹,它以特有的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各种套路。

一、高校武术基本功的课程设置

基本功练习是武术的基本内容之一。拳谚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说明了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学生对基本功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套路技术的规范。系统地进行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能增强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必要的弹性,对提高动作质量和防止、减少练习中的伤害事故起到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武术基本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一)高校武术基本功课程设置的要点与原则

1.武术基本功的教学要点

学校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基本功内容,主要是压肩、正压腿、侧压腿、俯腰下压腿,正踢腿、侧踢腿、外摆腿、里合腿等内容。这些内容形式简单,易学难练。教学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上述内容在一次课内教完,最好第一次课用少量时间教学2-3种;在以后的课准备活动之后,用少量时间复习边教学新内容,每次课新教1种。如此类推进行教学,直至教完。

(2)每节课的准备活动之后,都要用少量时间练习学过的武术基本功内容。并不断提高动作幅度的要求。

(3)武术基本功内容是单个反复练习的动作,对于教师来讲,可选择性强,容易组织。教师可以利用次数(如压腿的次数)、高度(如踢腿的高度)、距离(如压腿前额与脚尖的距离)的比赛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4)武术基本功内容学生练习时有明显的身体疼痛和疲劳感觉,教师要顺势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2.武术基本功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严格性

武术基本功的严,重在武术的规格,一招一式都要讲求方法清晰、动作准确。练习中对于身体基本姿势的要求,一般规律是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敛臀、上肢要舒展、挺拔;下肢要轮廓清晰,整个体形动作要匀称,具体到每一个动作,又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对下肢弓步的要求,前脚要内扣,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部约于脚尖里扣斜向前方,挺胸立腰。严格的技术规格,贯彻在训练中,必须一丝不苟、高标准;严格要求、勤学苦练。

(2)全面性

武术基本功包括了增强下肢力量的桩功,增强柔韧性腰腿功,增强速度、弹跳能力的跌打功,内容广泛,非常注重练习的全面性。人体是有机体,运动中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是以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实现,相互制约。进行肌肉活动时,其他的器官也发生相应变化,并且只有在所有器官系统的活动都相应提高时,肌肉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3)系统性

武术运动是由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最后以套路演练的形式来反映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的。基本动作以手形手法、腿法,进而弹跳腰功的翻腾跳跃;连接贯穿形成不同风格流派的套路,这种技术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环环衔接,主要是通过长期的系统性训练来实现提高的。

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正是根据这一运动生理规律。严格贯穿全年或多年的训练,保证练习中有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的良好变化获得长期积累。并且要求把这一训练落实到每一个训练阶段、训练周期、以及每次训练课。

(二)高校武术基本功课程设置的内容

武术基本功泛指武术中各种步型、手型及腰、腿、臂、桩、鼎功等。武术基本功训练内容主要有手型训练、步法训练、平衡训练、腾空训练、内桩功训练、外桩功训练等。在武术运动中,每个动作都不是局部的或单个关节的活动,它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体现为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所打出的拳或踢出的腿都要有一个整体的力量。无论是快速地踹腿、灵活地移动,还是较长时间的对抗,没有力量是不行的;要想打出快而力的拳,踢出快而高的腿,没有肌肉、肌腱、韧带的柔韧性是不能做到的;没有灵敏的身法和步法的配合就谈不上速度。通过武术基本功的教学,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能有效地、较快地提高身体的素质,以适应武术运动的要求。

1.腿功

(1)正压腿

图3-1

面对一定高度的物体,左脚跟放在物体上,脚尖勾起,两腿伸直,两手扶按在左膝上,或用两手抓握左脚,然后上体立腰向前下方振压,用头顶尽量触及脚尖。两腿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立腰挺胸前压。

(2)侧压腿

图3-2

右腿支撑站立,左脚从体侧放置到一定高度的物体上,脚尖勾起,右臂上举,左掌立于胸前,两腿伸直,腰部挺立,上体向左侧下振压,振压幅度要逐渐加大,直到上体能侧倒在左腿上。两腿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开髋立腰挺胸,上体完全侧倒。

(3)后压腿

图3-3

背对一定高度的物体,两手叉腰,右腿支撑站立,左腿后伸,脚背放到物体上,两腿伸直,上体向后下振压,并逐渐增大振压幅度。两腿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立腰挺胸,头随上体后仰。

(4)仆步压腿

图3-4

右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左腿向左侧伸直,脚尖内扣;两手分别抓住两脚脚背,成左仆步;腰部挺直,左转前压(图3-4)。左右仆步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直腰抬头,一腿全蹲,另一腿伸直,两脚压紧地面。

(5)正搬腿

图3-5

右腿伸直支撑,左腿屈膝提起,左手扶膝,右手抓住左脚,然后将左脚向前方伸出,直至膝关节挺直,左脚外侧朝前。两腿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立腰挺胸,被搬腿的脚尖勾紧。

(6)侧搬腿

图3-6

左腿伸直支撑,右腿从体侧抬起,右手经右小腿内侧绕脚后抱住右脚跟,将右腿伸直,脚尖勾紧。两腿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立腰挺胸,身体直立平稳。

(7)竖叉

图3-7

两腿伸直前后叉开成直线。左腿后侧着地,脚尖上翘;右腿前侧着地,脚背扣在地上,两臂立掌侧平举。两腿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立腰挺胸,沉髋挺膝。

(8)劈横叉

图3-8

两腿伸直向左右两侧又开下坐成直线,两腿内侧着地。两臂立掌侧平举。

学练要点:髋关节完全打开,立腰挺胸。

2.腰功

(1)前俯腰

图3-9

并步站立,两手十指交叉,直臂上举,手心向上;上体前俯,挺胸,塌腰,两手尽力触地。再两手松开,用两手绕过双腿,抱住两脚跟部,尽量使自己的上体、脸部贴紧双腿。

学练要点:两腿挺膝伸直,上体前俯时,挺胸、塌腰、收髋。

(2)甩腰

图3-10

开步站立,两臂伸直前举,以腰为轴,上体做前后屈和甩腰动作,两臂也随之甩动。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腰部放松,后甩时抬头挺胸,甩腰动作紧凑而有弹性。

(3)涮腰

图3-11

两脚开立,略宽于肩,上体前俯,以髋关节为轴,两臂向左前下方伸出。然后挥动两臂,随上体向前、向右、向后、再向左做翻转绕环。左右涮腰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以腰为轴,翻转绕环圆活、和顺。

(4)下腰

图3-12

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臂伸直上举;腰向后弯,抬头,挺腰,双手撑地身体呈桥形。

学练要点:两脚支撑站稳,膝关节尽量挺直,腰部后弯上顶,脚跟不能离地。

3.肩功

(1)压肩

图3-13

面对一定高度的物体,两脚开立同肩宽,上体前俯,两手抓住横杆,抬头挺胸,塌腰,用力向下振压。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肩部松沉,用力震压,力点集中于肩部。

(2)单臂绕环

图3-14

左弓步站立,左手扶按左膝,右臂以肩为轴做直臂的顺、逆时针绕环。两臂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臂伸直,肩放松,绕立圆。

(3)双臂绕环

图3-15

开步站立,以肩关节为轴,两臂分别向前和向后做直臂绕环。顺、逆时针绕环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身体正直,臂伸直,肩放松,绕环协调和顺。

(4)两臂交叉绕环

图3-16

开步站立,两臂直臂上举,左臂以左肩关节为轴,向前下做顺时针绕环;同时,右臂以右肩关节为轴,向后下做逆时针绕环。两臂顺、逆时针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身体正直,两臂伸直,绕环协调和顺。

4.平衡

(1)提膝平衡

图3-17

右腿伸直支撑,上体保持正直;左腿屈膝提起过腰,小腿斜垂里扣,左脚面绷平内扣;右臂上举于头顶上方亮掌,左臂内旋伸直,置于身体后侧成勾手,勾尖向上。

学练要点:平稳,挺胸,塌腰,收腹,提膝过腰,绷脚面脚内扣。

(2)燕式平衡

图3-18

左腿伸直支撑,右腿屈膝提起,两掌在胸前交叉;然后两掌向两侧分开平举,上体前俯略高于水平,挺胸展腹,右腿向后上方蹬伸,脚面绷平,高于水平。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抬头,挺胸展腹,腰后屈,后举腿的脚要高于头顶。

5.跳跃

(1)腾空飞脚

图3-19

右脚上步,左脚向前、向上摆踢,右脚蹬地跃起,身体腾空,两臂向头上摆起,右手背迎击左手掌。在空中,右腿向上弹踢,脚面绷平,脚高过肩,右手迎击右脚面;同时,左腿屈膝,脚面绷平,脚尖向下;左手摆至左侧上方变勾手,略高于肩,上体略前倾。

学练要点:右手拍击右脚时,左腿屈膝收控于右腿侧;在空中,上体微前倾,不坐臀。

(2)旋风脚

图3-20

图3-21

从高虚步亮掌开始,左脚向左侧上步,同时左手掌前推,右手掌向右后摆动。右脚随即上步,脚尖内扣,准备蹬地起跳;左掌摆至右胸前,右掌自右向左直臂摆动。重心右移,右腿屈膝蹬地跳起,左腿提起向左后上方摆动;同时,两臂向下、向左后上方抡摆,上体向左上方翻转,右腿做里合腿摆动,左手在面前迎击右脚掌,左腿自然下垂。空中旋转一周落地。

学练要点:抡臂、踏跳、转体、里合腿击响协调连贯,身体旋转不少于270º。

(三)武术基本功的教学方法创新

1.提高对武术基本功的认识。

在武术基本功教学之初,首先,准确理解武术内涵。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很深的人文精神。武术的美在于它的“精、气、神”的自然结合。其次,了解武术基本功的技术特点:学习武术基本功是非常枯燥和艰苦的事,学生要心中有数。但是,每个同学只有坚持下去,一定会把基本功学好。再次,介绍武术基本功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让学生对武术基本功初步了解。最后,了解武术基本功学习的重要性。

(1)加强对基本功的练习,会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全面锻炼,这是发展专项素质的有效方法。

(2)加强基本功练习,能提高腿、腰、肩的柔韧性和力量等专项素质。另外,基本功的组合练习中,动与静、快与慢、吞与吐、起与伏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这为套路练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强基本功练习,会提高身体的伸展性及弹性,提高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以及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力量,能够延长运动寿命,防止运动中的创伤。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优化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所谓“五步练习法”就是“模仿、集体、分组、集体、比赛”,这种练习方法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一步:模仿练习。教师要根据动作特点,确定讲解和示范的方位、距离和速度,能够使学生边听边模仿,弄清和记住动作的方向路线

第二步:集体练习。通过前面的讲解和示范后,再进行集体练习,练习中节奏要慢,并且善于运用口诀。集体练习的目的,一是纠正学生的错误,二是挖掘骨干,三是使学生建立一种整体意识。

第三步:分组练习。分组的目的是起到“帮、带、领”的作用,取长补短,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第四步:集体练习。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练习后,学生对技术要领基本掌握,若再次集中起来,教师或学生依据响亮的口号指挥,动作整齐划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并能营造气氛热烈、场面壮观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能培养班级的荣誉感。

第五步:小组比赛。比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技术要领。如:踢腿比赛,在动作符合规范的基础上强调高度,横拉一根固定的绳子作为目标。再如,以计时的形式进行站马步比赛等。

(2)创新教学手段。

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果。科技手段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教学的助推器,同时也为体育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武术基本功教学中,适当引入视频、多媒体等科技手段,不但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增加示范中的直观性效果。如摄像反馈法的运用。

第一步,观看武术基本功相关的视频(尤其基础较差的学生),观看时,教师可以简单讲解。

第二步,学习体验,在体验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边练习边讲解边纠正。

第三步,教师把班级学习情况进行归类,从整体到个体、典范到反例、组合到单独等不同角度进行拍摄(特别是小组比赛时拍摄效果更佳)。

第四步,观看录像,首先观看自己的录像,集体点评。其次,观看范例视频,对比分析,查找差距。

第五步,再次实践,修正自己的动作,提高动作质量。最终形成“看(视频)、体验(课堂实践)、看(自我反观)、自我修正”的学习过程。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对动作的关键环节进行三维设计,配置文字、动画音乐等,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达到统一。

②利用谚语启发情感

武术谚语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说明习练武术的要诀。教学中适当引用谚语,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如:阐明武术要长期练习的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强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谚语中有“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一说。运动量的大小要依据个人感觉而定,“酸多练,痛少练,麻不练”。为了避免运动生病,应告诫学生“拳后满身汗,避风如避箭”,不能图一时痛快,而造成不良的后果。还有“德薄艺难高”,说明习武德先行,这些谚语不但能对学生进行武德上的熏陶,还能在技艺上进行指导。

③利用口诀强化记忆。

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点更多的是技术动作的体验上,而技术动作的要领的记忆效果就会差一些。因为众多技术要领的阐述都比较详细,而字数又多,若频繁讲解会耽误时间。基于以上的问题,把武术基本功的技术要领提炼成“口诀”会提高记忆效果,同时也使学生产生趣味性。如:拳的口诀“四指依次向下卷,大拇指紧扣食指边”;歇步的口诀“双腿交叉要夹紧,屈膝下蹲身要稳”;冲拳的口诀“双手抱拳在腰间,双脚分开比肩宽;拧腰顺肩拳内旋,快速有力冲向前”。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技术特点不断实践,把复杂的技术简化成易记有趣的口诀,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基本功练习贯穿课堂内外。

由于武术基本功较为单调、枯燥,所以,在教学中经常以课时的形式进行教授学生会觉得更加无味,因此可以作为辅助的教材呈现。比如,准备活动练习中可以进行臂(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腰(前俯腰、甩腰、下腰)、腿(压腿、搬腿、劈腿)的练习及手型(掌、拳、勾)、手法(冲拳、架拳、推掌)、步型(弓步、虚步、马步)的练习。其次,可以把这些基本功引入游戏之中,如,马步、马步冲拳。再次,把武术基本功作为大课间的内容。组织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口令指挥,要求学生一起喊口令,这样利于营造浓厚的、积极的练习氛围。

(4)科学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是引导、激发、改进,最终促全面发展。首先,全人评价。包括:生与生评价、师生评价、生自评价。即班级学生中所有的人都是评价的主体。其次,武术基本功学习与田径项目有很大的区别,动作的规范与否很难量化评价,只能用人的主观判断。所以,发现式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发现式评价,以发现、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因素为根本,肯定其亮点,修正技术要领,激发学习热情。其中有三种形式。一是从技术到情感,即肯定技术引导提升情感发展的空间。如,“动作做的非常好,若是态度更为积极,进步一定很快!”二是从情感到技术,即肯定学习态度,拓展学生的体育思维。如,“这位同学学习态度非常好,若是动作的细腻性上加以思考,定能提高效率!”三是从技术到技术。即肯定技术中的某些正确部分,引导学生把整个动作做好。如在马步冲拳中,这样评价:“这位同学的马步做得很规范,若是冲拳的速度更快就完美了!”

二、高校武术拳术的课程设置

(一)高校武术拳术的教学要点

拳术是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新内容,尤其在新颁布的体育大纲中,又增添了新的套路。今后究竟如何进行拳术教学,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是当前体育课在拳术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其教学要点主要有三个。

1.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首先,要吃透套路中的全部动作并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教学示范本领。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是贯彻启发诱导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分析研究套路中一般动作与复杂动作以及哪些是难点动作,以便在教学的实践中有所侧重。

2.拳术的教学步骤:

第一个步骤:对套路中的势式、步型和手型的熟习(包括套路中的基本功在第一次课时安排一定的时间)。

第二个步骤:根据每次课时所要学的动作,可分为两个段落,再按段落分别逐个动作教练:其一,按段落复习;其二,两段落连贯复习。最后将前课动作与本课动连贯复习。对其中难点动作可采用分解与完整教学法结合进行教学。

第三个步骤:将全套路中的各段动作连贯统一,并结合矫正动作示范讲解,以保持拳术的正确规格与风格。

第四个步骤:在基本掌握拳术套路的基础上,力争作到:“手、眼、身、步合一”,要体现出:“身促手动”、“步随身转”、“手到眼随”、“步法轻稳”、“往返多变”等。同时全套路始终贯串一气、思想集中,精神饱满,神态舒展等等。

第五个步骤:讲清套路中拨击方面的攻防方法与作用,使学生不仅了解拳术的当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增强学习信心,使拳术课上得生动活泼。

3.教学方法:

(1)应该讲解什么?

①套路中动作的正确规格及要领;

②难点动作;

③各动作易犯的毛病并结合矫正与讲解;

④拳术的特点、风格与体操动作的区别;

⑤拳术的技击法与作用并结合示范;

⑥讲解的深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并注意启发、诱导和增强其学习信心。

(2)如何讲解?

①凡是和套路中的动作有关的,要简要讲解,有的可通过教师的示范动作,学生观后能理解的可以不讲;

②拳术的一般知识:特点、结构、值价和风格等,可放在教学步骤开始之前进行简要讲解;

③对难点动作或动作细节,一可以边示范边讲解和边讲边教;

④对于技击法与作用方面的知识,可放在最后巩固提高阶段进行讲解;

⑤为了使学生能基本表达出拳术的正确规格与风格,要在能够连贯全套路动作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矫正与示范讲解。同时要说明拳术的正确规格与风格同,’j又法”的关系,并且对动作的要求要严格。

(3)示范与示范位置:

①示范的质量与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

②示范的位置,教师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视线。示范与讲解应该是面对学生进行(用慢速和正常速度相结合进行示范)。当教新动作时,一般是背向学生领作(同学生成一个方向),站的位置稍偏于左侧方,离排约6公尺左右。在领作中如遇到手法或步法变化复杂的动作,再正面示范后,仍背向领作。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后,再转为正面或侧面示范或只用口令指挥(喊叫动作名称,如遇字多的名称可简化喊之)。喊口令时,要作到清脆有力,并适当结合术语提示性的指挥。

③每次课中的教学顺序与手段:进行第一次课时,首先,要讲解拳术的一般知识:特点、结构和价值等,以便让学生对拳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将全套路动作,用正常速度,做一遍完整的示范;第三,再将本课要学的动作,用慢速做一遍示范;第四,将本课所学的动作分为两个小段,先将第一个小段动作逐个教练:

1)先讲动作名称一术语一要领。边讲边示范(正面示范)。

2)背向学生教作,先讲动作名称一术语一要领并用慢速边讲边领作。经反复多次练习,待基本掌握动作后,再转用正常速度练习。此时可采用口令指挥(教师面对学生)。当一个动作基木掌握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教练,学完一小段动作后,再连贯进行反复地练习。最后,将本课所学的全部动作,连贯进行几次练习。其中对难点动作,要采用分解与完整教学法分相结合进行教练。如:第二次课,在开始教新动作之前,先将前课已学过的动作,进行反复多次巩固(适当进行矫正与示范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教新动作。本次课所学的全部动作,学完并经过练习,已基本掌握后,再将课前动作与本课动作连贯统一进行反复地练习。

④讲解与示范,在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建立正确概念的基本途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偿,深化发展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如果仅用几次示范与讲解,往往是达不到目的的。因此,必须把整个教学过程都作为建立正确概念和不断达到熟练的技能技巧的过程。为此,教师有效地示范讲解,就应该贯彻在教学的全过程。但是,为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课的密度,要作到精讲多练,并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教材的难易程度,新或旧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等,恰如其分运用示范与讲解。

⑤课的组织与矫正错误:组织队型是以横排集体练习为主(后排岔开站立,身高的学生在队的左边,个子小的学生在右边以免影响视线),并适当分为二人一组进行练习(要求相互研究帮助)。此时,教师深入观察辅导、矫正,特别对个别差的学生要侧重指导。矫正错误时,一般情况下,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内容掌握的不同程度,要求的尺度有所不同。但,要注意抓其主要的错误,采用集体矫正与个别矫正相结合方法。并适当地利用学生中好的典型进行演习示范,从中指出其优缺点,进而启发诱导其他学生。

(4)课内外紧密配合,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操练拳术。这样,方能更有利于形成技能技巧和切实地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二)太极拳的课程设置

1.太极拳的课堂设置的理念

(1)太极拳宏观思想

通过讲解理论和印发有关的学习资料,使学生对太极拳形成宏观认识。《形意无极歌》说:“混沦一气内外修,泾渭不分至道由,空洞自然凝神静,化虚还元此中求。”主张内外兼修,以经络真气运动来实现身体内外的运动联系。“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经过几世纪的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之一,配合一些药物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其健身功效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现在已是大众化全民性的传统健身运动,正是人们认识到既有健身功效,又与场地、器材、时间的要求,又与提倡节约的社会风气相一致,可谓一举多得,将适合男女老幼练习等特点加以简单介绍,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增加信心,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自觉性。(2)同源异流,教其特色。

太极拳经过多年发展演变以及众多高师、名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流派。在太极拳教学中教者首先把诸家太极拳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如陈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其一是动作缠绕,曲折连贯。每个动作都是以螺旋式、抽丝式的运动为核心由内及外的圆转运动;其二是腰为主宰,以身带臂。其三是对称协调,圆满灵活。比较适合青壮年和体力较好的人练习。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有,练习上由轻入柔,拳架分高中低,既适于体力较好者增强体质,又适于体弱者作疗病保健。武式太极拳,拳法紧凑,动作舒缓,步法虚实分清,身法要求立身中正安舒、人面支撑,用内动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回手肘不贴肘。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孙氏太极拳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圆活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来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总之,诸派太极拳起源一家,同源异流,在教学中除了要抓住其基本要领这一共性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个性,即技术特点。

(3)突出动作含义

教师讲解的动作要领简洁明了,内容广度和方式要符合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已有知识经验,能为学生所接受,太极拳动作复杂多变,初学者入门困难,教师应把繁琐多变的动作路线采用分解教学,一般可先讲明步型、步法,再讲上肢手型、手法。然后讲上下肢的配合。讲眼法、身法等的配合。以生动形象、精简扼要的方式讲解动作的要领和要求,以简洁明了的话语说明动作的攻防意义,同时配合便于记忆的口诀讲解,加深动作印象效果,也可结合动作名称的含意和动作的技术要领,使动作更加协调、完整、准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太极拳的理解。

(4)示范力求正确

太极拳动作要做到,头部保持正直,下颚微收,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心静体松,呼吸自然,动静结合,力求表现出优雅、含蓄的自然美。因此教师要严格按照标准做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示范可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动作结构、姿态、神情,轻松自然,优美标准的示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情感上达到我想学,我要学的目的。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体会深刻。同时示范位置与方向要根据动作性质、场地器材布局、学生队形、要求观察的部位、安全要求等进行选择。在单个动作或全套动作示范时,太极拳的方向、路线也显得复杂。示范讲解慢速领做,使学生初步掌握动作的运动方向,路线以及手形、步行的变化。太极拳的运动方向整体看简单明了,在每一阶段中是向着一个方向前进,具体到每个动作中则有方向上的细微变化,提高学生的积极自觉性,达到学得好、学得快、记得牢的教学目的。

2.少林拳的课程设置内容

(1)上好实践课,注重体悟

学习太极拳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必须循序渐进,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学习过程。“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太极拳的放松,除肌肉皮肤和骨节外,还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都要放松,太极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会动作,打好基础。初学太极拳应该从基本步法和手法入手,尤其是步法、姿势练习上打好基础,把全套中的手型、身法、步法、步型、功法、精神气等基本要求看明白、弄清楚,做到全身姿势正确,动作稳定、呼吸畅通。

步型、步法、和腿部姿势的好坏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太极拳常用的基本步型有弓步、马步、虚步、丁步、仆步、独立步等,常用步法有进步、退步、侧行步、跟步和垫步等。每节课利用做准备活动的时间,提前安排本节课要学习的步法,身法、手型等基本动作让学生练习,之后再转为架势、架形的教学。

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架势,采用慢速领做,循序渐进的方法,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讲解示范,再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熟悉学会本次的几个动作完整下来,到一定时期再加上几个动作,逐步巩固,复习提高、由分解到连贯的进行练习。

第二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整个套路的动作和顺序,但不成熟;也有学生记不住动作,不能独立练习。自己对太极拳也有一定理解,但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第三阶段:学习中以反复练习熟记套路为主,并以纠正动作为目的,同时达到让学生按照“体松心静,缓慢柔和,动作。呼吸和意念相结合。”劲力协调完整,动作舒展柔和来进行练习。这个阶段同时注重三“抓”即抓脚步、抓线路、抓定式。“三抓”的核心是规范化。

(2)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

一般来说,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学生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不尽相同。(www.daowen.com)

①认知与定向阶段的练习策略,这一阶段所采取得主要手法有:模仿练习、分解练习、突出重点练习、降低难度的练习等;

②联系形成阶段的练习策略,该阶段所采用的练习策略的主要方法有:完整练习法、组合练习法、变换练习法、负荷量大的重复练习法等;

③自动化熟练阶段的练习策略,该阶段完成运动技能的准确,流畅、稳定、协调、熟练,达到自动化熟练程度。在合理安排学习策略时,对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高校太极拳课堂教学改革

(1)高校太极拳课堂教学的现状

①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班级学生人数的增多也增加了太极拳教学的难度

教师在太极拳套路和技术动作讲解示范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学生却难以看清和理解教师的示范动作和技术要领,教师也难以观察每个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情况,造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②直观性不够

虽然简化太极拳套路和技术动作相对简单,但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太极拳,使得太极拳的技术动作难点多和套路显得比较复杂。而且教师的专项水平和各种原因的影响,教学中许多示范动作不易做到规范、标准,使学生难以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③学生缺乏参与意识

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技术动作,是否正确和标准不能及时反馈。教师也不能够进行逐一的辅导,也影响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积极性。

(2)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

①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及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差异。而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课程也较单一(开始,基本,结束),教学内容单调,教学要求非量化,评价标准太主观,这使能力较好的学生不够学、较差的学生学不会,因此使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②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太极拳动作多,而课时有限,仅靠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教学,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又不得不赶进度,因此造成了完成任务式的教与学。

③教学内容

当前太极拳教学内容的特点:以技术为重,轻视或忽视理论,教学教师只讲解套路技术,从不讲解太极拳理论,将注重内外兼修的太极拳变成了“慢体操”。

④教学方法

当前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特点:以教师为主导,课以教师讲解示范、领做满堂灌的形式,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双边性,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形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尴尬局面。

⑤教学活动

当前太极拳运动课外活动特点:除课堂之外没有课外活动去加强巩固。比起其他项目(如:田径、体操、球类),太极拳运动在课余活动和学校竞赛中无一席之地,及其不利于太极拳的普及和提高。

(3)太极拳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①加强太极拳理论研究与拳理推广,编写科学的太极拳修炼教材

太极拳博大精深,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它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缺乏拳理指导的练习将会事倍功半。学拳先明理,拳理明白了,自然就不会走弯路了。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自然深长,是自然的气功;动中求静,是静功;内劲节节贯串,是导引;注重虚实变化,是阴阳学说;对敌无定法,因人为法,反对主观制敌,符合唯物辩证法和孙子兵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包括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吴图南的《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等经典理论,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明阴阳懂虚实,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现代太极拳的研究更应该依托高校,邀请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家和其他中国传统内家拳的大师,成立专门的拳术研究机构,加强对太极拳传统拳理拳法的研究,探索出严谨、科学的修炼体系,从使太极拳修炼者早日内功上身入手,早出效果,提高修炼者的自信心,使太极拳师资队伍快速的壮大起来,解决当前太极拳名师青黄不接的困境,为太极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基础,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多年来,高校太极拳教学一直以简化24式太极拳作为教学内容,只有少量的动作方法的内容,缺少科学的太极拳理论和修炼体系的支撑,这些类似舞蹈或慢速长拳的内容根本就不能引起大学生的练习兴趣和重视,更不能使学生认识到太极拳的本质,学生往往是仅掌握了动作方法,充其量练了个形似神离。所以,解决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要编写出系统的、科学的教材。

②在太极拳教学中必须突出其技击性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是武术的精髓所在。时下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仅能健身而不能用于技击、防身,其根本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包括一些练拳者)没有真正见识过太极拳打人,对太极拳的本质和科学性认识不清,虽然,太极拳的流派众多,但每一种太极拳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有比较高深的技击功夫,都有与众不同的技击训练方法,恰恰是他们精湛的、超人的拳技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学练,太极拳之所以为“拳”,实质上就是技击之道,太极拳通过桩功套路动作和推手的反复练习,使意、气合一,达到身体空灵,刚柔相济,八面支撑,松活弹抖,为太极拳技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迅速培养出大量太极高手,能与国内外各种拳种流派分庭抗礼,在技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习练太极拳的兴趣,使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太极拳修炼队伍中,大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好奇心强、勇于表现自己,对武术技击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不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必将长期严重制约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③集百家之长,研究出科学的太极拳训练方法

在太极拳圈子里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一说。事实上,在任何领域,要想达到顶峰,不仅要勤学苦练,更要有悟性,克服浮躁心理,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功。但是近代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曾经说过,只要训练方法科学,三到五年是可以培养出有功夫的太极人才的,这说明科学的训练方法才是培养太极人才的根本,必须是苦练加巧练,太极拳科学训练体系的研究,要像大成拳(也叫意拳)那样,思想上不保守,抛弃门户之见,互相交流,本着弘扬太极拳传统文化的想法,集百家之长,探索出内功增长快、体用敏捷的科学培训方法。

站桩是传统武术中培育“内劲”的基础功法,也是打开神秘中华武术大门的钥匙,很多门派都有站桩,意拳就有健身桩和技击桩,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门内家拳种,它的基本功也是站桩,有无极桩、太极桩等,只有通过站桩练出内劲才能以不同视角去领悟太极拳,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无穷奥妙,才能掌握传统武术的精髓。

④提高太极拳教师队伍水平

太极拳的继承、传播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太极拳功夫有相当的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拳理和拳法修炼经验,能按太极拳修炼层次规律的教学培育新人的太极拳教师。现有高校太极拳师资人才受太极理论修养和习练水平的限制,一般还不能表现出太极拳的技击性,对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内涵也阐述不清,他们只是把太极拳的套路动作方法教给学生,完全偏离了太极拳的本质和精髓,造成大部分习练者只重套路学习,用以健身或技击,却不知道太极拳的真正文化内涵、拳理,更不知道如何快速进入太极拳的奇妙境界。

太极拳师资队伍培养要两手抓:一是国家应该把太极拳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挖掘,应该成立专门的太极拳高等学府,加强太极拳师资的培养,以保证太极拳师资的高质量和稳定;二是提高太极拳教师的太极拳功夫。常言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太极拳内功和体用经验,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心服口服,使其主动愿意去学,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系统地修炼太极拳,避免走弯路。所以,进行太极拳师资培养时,要严格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静下心来,潜心修习,做长远的规划,切忌急功近利。

⑤强化学生的课外辅导练习

布置课外太极拳练习内容,是课堂太极拳教学的重要补充,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按照内家拳种修炼规律,仅依靠课堂这样有限的一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体育课本身一周的课时就少,课堂时间短,讲解练习时间就受限制,间隔又长,如果不增加课后的太极拳理论学习和站桩等基本功的练习,内功不能很快的上身,学生的习练兴趣很快就将减退随。因此,要通过组建太极拳社团、开展太极理论讲座等形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系统的练习,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影响。

⑥加强太极拳师资的交流

太极拳的发展,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本就存在断代的局面,社会上现有的真正的太极拳家,随着年龄的增高,慢慢的淡泊名利,归隐山野,正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他们的太极拳功力却越发的精深,教学经验依旧丰富,对于这些宝贵的太极人才资源,高校应尽快地行动起来,打破现有的人才聘用制度,礼贤下士,虚心求教,缓解当前师资水平低和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再者,要加强高校之间太极拳师资的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让目前有限的高水平太极拳师资发挥更大的作用。

⑦太极拳基本功的讲解与训练针对性要强

太极拳动作很讲究虚实转换灵活,其外讲究阴阳变化,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其内讲究精、神、意、气的统一;整体动作要求轻、柔、松、圆、缓,强调“减法修炼”。因此,在太极拳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太极拳基本功的练习,对太极拳身型、姿势的基本要求做到“中正安适”,对太极内功地修炼顺序要认识清晰:首先要练好松功,次练势功,再练桩劲功,最后练气功。松功是太极功全部功法的中心,是生命线,无“松”则失去了太极拳的根本。在太极内功的教学中,要本着通俗易懂、易学、易操作的原则,杜绝打着传播传统文化的旗号故弄玄虚,糊弄学生。

⑧开设太极拳的文化讲座

开设太极拳文化讲座主要是通过对太极拳拳理拳法的普及和推广,让学生掌握习练太极拳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在练习动作中体现太极拳的“阴阳变换”,在习练太极内功的过程中体验功力增长的奇妙,了解太极拳与文化、太极拳与科学、太极拳与医学、太极拳与美学、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等。太极拳文化讲座,主要是请一些真正的太极拳名家进行讲学,在展示太极拳高深功夫绝学的同时,使学生信服和重视太极拳的修习,真正起到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说教,空谈理论。

(二)高校南拳的课程设置

1.高校南拳课程设置的意义

武术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体育项目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蔓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身属性和价值功能。中华武术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使得武术向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精深的方向发展。1916年,随着西方的教育体制进入旧中国的教育方式之后,武术才作为新型的教育内容正式的进入学校。虽然我国武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有关专家指出:尽管武术在不同时期不断被编入一些教学大纲,列入教学课程,但是武术教育在高校中还存在内容上单一、兴趣上缺乏等现象。南拳动作简单易学,同时较强的攻防短拳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武术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1)初级南拳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武术的兴趣

由于武术教学在我国大学以前的教育中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授课时比例一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薄弱部分。生活中随着电视、网络、电影、特效制作等传媒手段的飞速发展,诸如“飞檐走壁的轻功”“以一敌百的神功”等更多夸大的武术进入学生视线内。这使学生对于武术有了肤浅的了解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武术是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武术的关注点就有所不同:其一,武术的实战性;其二,武术动作的美感。可是,目前的武术教学内容多以长拳套路为主,普遍存在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动作路线难记且教学中技击性知识获得较少的缺点。同时对于身体的素质要求又较高,习武者要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因为诸如腾空动作、踢腿、平衡、基本步型、步法都是以柔韧性为前提。身体的柔软程度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动作的到位程度,学生直观的感受就是:同一套动作,观赏性大打折扣。这就满足不了学生对武术的视觉感受。

而且,学生多为初次接触武术,没有学习武术的基础,因此基本功练习就会贯穿教学的始终。基本功的练习太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学习积极性消退。这直接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武术的兴趣,进而直接影响武术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对于初次学习武术的大学生来说,教学重点并不是简单的教授学生套路动作和技击技术,而是培养他们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初级南拳套路全套动作简洁、明快,便于记忆。步稳、拳刚、势烈又有实战的色彩,上肢动作较多、腿法较少、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对于身体的柔韧性要求不高,即使没有武术基础的初学者也可以进行演练。身居中央、八方进退,常鼓劲而使肌肉隆起,发力有劲、发力有声、以气摧力、以声助威,随着拳势变化的不同,动作伴以不同的呼喝声。有助威势,有助劲力,还有助形象。无论观赏,或是演练,更容易让学生达到兴奋点。南拳简单易学,又不失武者霸气,而且还满足了学生对武术课的关注点,这样随之而来的是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于武术兴趣的提升。因此,初级南拳适合大学生的学习。

(2)初级南拳符合大学生对武术的需求

学校体育教学强调形式、内容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缓解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不良心理想象。大学生具有兴奋性高、波动性大、封闭性强等较明显的情绪特点,这个群体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不平衡、不稳定时期,承受挫折、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还需不断加强。

保持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90分钟的武术活动可使紧张、困惑、疲劳、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明显改善。心境状态的改善“心境是指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南拳中发力多采用以气摧力、以声助威的爆发力形式,即先蓄劲,然后用强烈快速的动作一下爆发出来。从医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于“气贯丹田”之后,可使内脏器官功能得到改善,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得以加强。这样,在运动中枢的调节和控制下能使“内气”运行到身体所需部位的感受器官(如肌肉或关节等)之中。所以古书上又把丹田称为“气海”。“以气摧力”实际上是一个“气血”与“力”的关系问题。血液在体内循环加快,血管充分扩张,特别是加强了毛细血管的活动,同时,植物性器官与运动器官的相互作用得到改善。这时,在运动中枢持续不断地发放冲动的情况下,内气运行所到部位的肌肉发生强制收缩,便产生了“力”。至于气的流量和力的大小都要用自己的意识去准确地估计、测验、控制和调节。南拳通过阳刚、朴实的动作和因势呐喊、以声助气、以气催力的形式改变着学习者的心境,从而改善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因此南拳适合现代大学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的需求。

(3)初级南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

现代教育中的学校体育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服务于学校体育教学,转向为终生体育、群众体育服务的手段。实际上武术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组成部分却没有实现其目标的超越和延伸,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中学习武术的时间有限。武术教学中学生要弄清长拳的套路动作的方向路线、粗略掌握套路动作,就需要花费半个学期的时间。等到基本掌握动作姿势,保证步型准确,使动作逐步成型巩固就要到学期末了;再想连贯定型,做到动作连贯、用力协调、整体完美的学生几乎是凤毛麟角。最后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暂时记忆套路动作草草了事。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达到完全掌握的程度。因此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活动中就不会选着武术作为他们的锻炼方式。武术也就无法完成继续延伸发展的任务。

通过武术教学的实践证明:初级南拳是实战性强、动作幅度不大,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武术套路。这为完成武术角色转变打下基础,同时南拳的观赏性和模仿实战性增加了练习者演练的兴趣,而“以气摧力、以声助威”独有的表现形式又使学生全身心的进入到演练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满足自身的锻炼需求。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学有所得;通过愉快的武术套路运动又可以培养其长期锻炼的习惯,进而增强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结合南拳本身的特点,通过对学生需求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简洁、威猛迅疾、刚柔相济的初级南拳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精力提高自己对武术内涵的理解,并能让学生在时间有限的武术课上完成武术,更好的掌握武术套路动作;加之南拳其独特的发声配合使学生更加有兴趣练习,从而促进武术的推广。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南拳的不断练习,有效地缓解或改变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压力。因此,初级南拳教学是大学生强健身体、积极完善自我心理素质的一种良好手段。所以在大学的武术教学中添加南拳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高校南拳课程设置的内容

南拳的特点:动作刚健朴实,上肢动作较多,腿法、跳跃较少。有时,发一猛劲,因势呐喊,以声助气,以气催力。步法稳固,拳势猛烈,是富于阳刚特点的拳种。

南拳的风格:南拳的风格多样,各地均不相同,但总的说来,可分两类。一类是含胸拔背,沉气敛臀,短桥小马发短劲。演练时,要求吸腹蓄劲,沉肩屈臀,先收后放。其风格猛烈而动作紧凑。另一类是挺胸坚腰,收腹敛臀,长桥大马发长劲。演练时,要求身正步稳,动作开展,刚劲有力,节奏分明。

(1)姿势

头部:要求头正直,精神贯注,神态严肃。静止时,眼注视手、脚或平视;动作时,手眼相随,协调一致。

躯干部:胸背,上体身形有挺胸竖腰与含胸拔背两种。流行较广的多桥法的南拳多是挺胸竖腰,擅发短劲的南拳多含胸拔背。含胸拔背不要做成凹胸、驼背,而是胸微内含。腰胯:南拳要求拧腰、挣腰,腰力运用得当,可以加强发力,拧腰可提高发力速度,使周身力量集于一点,挣胯可使重心稳定。

腹臀:不要挺腹或使臀部外突,而是收腹,敛臀,维持躯干正直。

腿部:下肢动作要沉稳,重心在两腿中间,防止上重下轻,移要快。

臀部:“长手贵力足,短手能自顾”。南拳的两种上肢技击方式用法不同,但都忌耸肩、抬肘使动作僵硬。南拳桥法较多,如圈桥,直臂在体前绕立圆,圆不可过大。盘桥时,屈臂或臂微屈在体前绕立圆也要高不过头,低不过腰。以上环式动作熟练后,不仅指臂灵活,也演习了防守。

(2)运动方法

稳健沉着:南拳身正、步稳,多短拳,擅标手,跳跃、腿法较少,而腿法又多是屈伸性的,如踢、踹等。踢踹时,要求高不过肩,低不过腰,其他腿法则要求高不过腰。由于南拳中多低腿动作,故下盘稳固。步型以“四平马步”为基础,此外还有双蝶步,骑龙步、跑步、拐步等。重心都较低,步型与步法相互转换时,要清楚/干脆。

劲力突法:南拳的发劲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快速用力向前,如双冲拳。第二种,在挥臂时,手臂保持一定角度,用劲短促有力。挥动幅度小的如钉拳、短撞拳等。第三种,在臂部肌肉持续紧张的情况下,动作有力、速度较慢而均匀地向前推出,如单推、双推、蝶手推、二字双手推等。

发声助发力:南拳结合发力动作或象形动作,往往伴以发声和吐气,使气与力合,意与形合,内外拧成有股整劲,更劲突出了南拳的刚烈风格。

(3)南拳典型动作分析

①麒麟步

麒麟步是南拳的独特步法,它是由盖步/绕步/上步/坐腿成半马步转弓步组合而成的动作的步法。动作过程要求活而不乱,刚而不僵,沉稳有力,对腿部肌肉的收放能力要求高,技术性强,同时还要掌握“意欲往左先向右”的规律,辗转折叠/出入有法。第一动盖步要做到轻灵,便于向相反方向转向;第二动绕步要急促催进,迫使第三动出现;第三动上步坐腿成半马步要快而有力;第四动坐腿的脚蹬转,力从跟发,重心前移,借助转体的速度将力传递到腰,以利突然地运用上肢手法。

②桥手

桥手是南拳固有的手法。南拳的桥法是指前臂的迟骨侧和桡骨侧骨部位,桥有圈/盘/切/沉/劈/压/架/抽/攻/滚/缠/穿等法。无论何种桥法,均以前臂动作而产生作用。桥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劲型的桥法,如切/沉/劈/压/攻/抽/截/剪/挞,此种桥法多呈现直线运动,调动全身或躯体某部,使肌肉瞬间收缩,一呼即发,其动之速/劲之猛,尤能体现南拳的风格特点;另一种则是刚柔相济的桥法,如圈/盘/架/腋/缠/穿,此类桥法多呈现弧线运动,在弧线运动中吸气,肌肉要适度放松,以利动作灵活变化,待动作至终点时,一呼即发,多表现为先柔后刚,仍以刚为主。桥法和冲拳的技术一样,必须调动身体各部或某的功能,把力聚集在“桥”上。桥法是一种攻防意识很强的动作,因此必须在运用桥法时建立攻防意念,同时还要配合呼吸,通过外部形体把内在精神/劲力表现出来,这样的桥手在南拳运动中更能突出起特点。

③左右横裆步上抛拳

上抛拳是南拳长桥大马发长劲风格类型的一种手法,多与横裆配合出现。以南拳竞赛套路第38动左横裆步右抛拳为例:承右弓步架冲拳动作,左脚向前活动,同时左拧腰,左臂向下往抡摆,借迅速拧腰之势活右步,右摆臂的灵活提供条件,但上臂和前臂肌肉要保持一定紧张度,不要松肘松腕,要劲力完整地贯于抛拳。要求身正步活,动作幅度要大,借助腰腿力量,使劲力迅速通过背/臀达于拳眼。为助拳势,通常配以发声,以声助气,以气催力,势势相连,一气呵成,使拳风更猛烈。

④一种步型不变配多种手法动作

一种步型不变配多种手法的动作组合是南拳典型动作之一。如南拳竞赛套路第11—15动就是一个例子,这组合动作共有5个,马步的步型不变,但在手法上有切掌/左右挑掌/两次双推单指/双标掌/沉桥等的掌/指/桥法。下面简析切掌动作。

马步双切掌动作,是承左弓步标掌转接而成的。右脚稍向后退步,使右脚前掌着地,脚尖朝东,右膝外展,松右胯,左拳变掌,右掌收至腰左侧,目随掌移,身体略左转,上体微向侧前,含胸拔背,呼吸配合左转体吸气,左脚尖仍朝东不变,为下动转势发劲提供条件;承上势,左脚脚跟蹬碾,同时右脚脚跟前掌碾地,促使两脚尖朝南,腰急向右拧转,借左脚蹬跟和体转之势成马步,配合呼气催两臂内旋使两掌向前切出,运动透达掌外缘,两臂成环状,掌切出即娶气,加大胸/背/臂的肌肉收缩度,起到调集力量和固定拳架的作用,使拳风刚健。

这组动作要求在身步中正前提下,步不变而手法变,动作快慢相兼,刚柔并济,节奏分明。要做好这组动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下肢力量,才能承受躯干/上肢/头部的激烈运动而保持马步的稳固。通过这组动作,不但体现南拳运动特点,且能提高肌肉控制力和南拳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套路形式表现。随着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和竞赛办法的逐步完善,对南拳技术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拳运动技术训练内容包括基础训练/身体训练/基本技术/基本技术训练和套路训练,它们即各具有目的/任何又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4)南拳基础训练

①桩功练习

拳谚说“未学功夫,先学马步”。扎马是指桩功练习,它是南拳入门的“开门功”,也上一关键的一步功。通过桩功练习,能尽快掌握南拳基本步型。

桩功练习是南拳步型定型阶段,务须严格动作的规格要求。可面对镜子或找同伴边做边检查,要一丝不苟。

桩功练习有动/静两种形式。静力性练习的时间应视本人条件而定,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不断延长时间,但不得勉强,以免破坏正确的动力定型。应有动有静,静后要动,动静结合,以便较快地消除肢体疲劳,掌握动作技术。

②基本方法练习

武术中任何一个拳种的风格特点都通过一定方法来体现的。如果方法不清楚/不确切,就不能更好地突出它的风格特点。因此,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南拳的动作方法,使其规格化,是南拳入门的重点,练习者必须重视。南拳的方法很多,包括手法/腿法/步法/以及身法/眼法等。手法中又分拳法/掌法/指法/爪法/桥法和肘法。不可能一开始就联所有的方法,应根据所学套路的特点选择一些基本的和带规律性的方法重点练习,其他一些方法可在套路学习过程中练习提高。

重视建立正确的动作外形。一个动作的外形包括步型/手型/身型/眼神以及面部表情等。运动方法最终要通过形体表现出来,外形的正确与否又直接体现了该拳种的技术的优劣,因此,不容忽略。

应准确地掌握动作的起止路线/力点和攻防含义。构成武术动作的三要素是运动路线/着力点和攻防含义。不同的路线/力点和攻防含义决定不同的运动方法,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

要掌握动作的发劲方法。即起于足/传于腰/传于梢的用力顺序和有柔有刚/先柔后刚/刚后必柔的用力技巧,以及足/膝/胯/腰/背/肩/肘/腕/手全身九节劲,节节贯穿顺达的协调性等。

三、高校武术器械武术课程设置

(一)高校武术剑术教学

剑术是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初级剑术是在继承传统剑术特点的基础上创编的适合于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规定套路之一,它集健身、娱乐、欣赏于一体,属工架剑。在我国很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大纲中已被作为基本教材。初级剑术在高校的普遍开设适合新《纲要》提出对大学生体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不仅要加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还应加强学生体育文化教育。剑术教学能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陶冶情操以及渗透体育的美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高校武术剑术课程设置的价值

(1)初级剑术简介

初级剑术是剑术的基础套路,它是以人体的动作和手中的剑为器械,以剑尖、剑身、运行路线、时间、空间、动作力度等因素合成的套路。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剑术是一门体育课程,也是一门美育课程。其特点,一招一势端端正正,形健骨道,端庄势整。其内容丰富、结构严密、动作优美、简明易学,组织编排符合教学的规律,全套动作除预备式和结束动作之外,还有三十二个动作,共分四段,每段八个动作,从起式到收式两个直线来回。

①初级剑术的课堂组织

在高校的女生教学中,一般是30-40左右人采用3-4列横队,考虑到课堂的安全,每人间隔约2、3米。整齐的长方形队列,再加上统一的动作等这些形式上的美会给人以生理、心理上的愉悦,这是初级剑术表现美得重要形式。

教师通过体育教学的讲解、示范、教学设计等各个环节,并结合自身仪表和内在人格等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剑术在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开设剑术的意义,教师要以自身精炼的语言,完美的示范动作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心里产生美的联想;语言上讲究一些艺术,引导学生有想模仿,想尝试的欲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剑术运动带来的美感,体验做好每一个动作的成功喜悦。

②初级剑术的完整配合之美

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从动作美,技术美、形式美、形态美、人体的健康美及表现的含蓄美等来体现。初级剑术的特点是灵活轻松,飘洒优美。其中包括十几种剑法和多种步法和步型、身法和眼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讲解的艺术外,示范是非常重要的直观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把剑术的动作规格和剑指、剑法与各种步型、步法、身法、眼法等的协调配合,准确优美的展示出来,比如做第四节的“坐盘反撩”动作时,要求坐盘向下,反撩剑向上,并且坐盘比歇步难度更大一些、柔韧性的要求更高一些,反撩剑的速度一定要比向下的坐盘速度快一些,使坐盘、反撩、甩头连贯协调地完成。这样能非常直观地促使学生的大脑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心理,让他们主动对初级剑术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形体之美、动作之美、形态之美、器械之美及协调的配合之美。学生在练习和完成的每一个动作时要做到步法,剑法,身体及眼神的协调配合,通过身体的练习,能使学生达到健身美体,愉悦身心的效果。在完成动作时身体与器械融为一体展现出的协调,圆润,更给人以极强的表现力及美的联想和美的感受。如第一节第七动作“挂剑直刺”,要求身械必须协调,动作圆活自如,剑体贴身挂立圆。抡挂剑结束后的刺剑动作,要和上步配合一致,步到、剑到、眼到动作才完整正确。

(2)初级剑术对学生的影响

①运动量负荷适合女生,不会产生畏惧心理

大多数女生都不爱运动,尤其是运动强度大,枯燥的运动项目,这样的教学就很难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而初级剑术是轻负荷、低强度、而且强度与运动负荷相适宜的运动,灵活的身法、轻盈的剑术、合理的编排等很容易让学生接受,没有像面对800米跑的那种畏惧心理。简单易学的技术动作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减轻了学习高难动作的心理负担,缓解因害怕而产生的心理紧张。通过初级剑术的教学,学生逐渐增强了勇气和信心,培养了活泼进取的性格,是非常适合大一新生的运动方式与教学课程。

②提高身体各项素质

初级剑术是以人体的动作和手中的剑为器械合成的套路,其中包括多种步型、步法和十几种剑法等。通过各种步法及剑法的练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如力量素质、柔韧性及协调性等,同时也使学生达到健身美体的效果。在练习时,准确协调的动作,节奏分明的一招一式,使学生产生一种美得享受,具有很好的美育作用。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初级剑术教学中,整齐的队列队形,统一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剑术的完整的美和形式的美、剑术动作的灵巧,速度及身械的协调配合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独特的动作的美、完成动作时身体的自然体态,配合优美的动作,给人以健康美的感受,充分展现了人体美和充满朝气的气质美。同时通过剑术的教学,也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的武术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在锻炼身体,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初级剑术是学生在大学体育课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对体育的审美能力,是有效的项目之一,是学好其他项目的基础。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了美的情操,提高对美的正确认识,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初级剑术的教学能使学生了解一些武术文化,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未来体育向着越来越美的趋向发展,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应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体育运动与教学中表现和创造出更多的美。

2.高校武术剑术课程内容

(1)技术和方法

剑术是以长拳的技术为基本规范的,又有其独特的运动特点和技法,在演练剑术时,要掌握下列技术和方法:

①剑法规整

剑术,是运用各种剑法,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套路形式的运动。剑法是构成功力与表现技巧的核心。不同流派的剑术套路,剑法的内容和运用,都各有所侧重。每一种剑法都有严谨的规格,必须符合攻防的法则。剑法规格是剑术技法的基本功,是提高剑术造诣的根本,它不仅是要求出手、路线、部位要准确,而且要求在霎时突变间准确无误,运用自如。

②刚柔相兼

刚与柔是武术的劲力法则,劲力的运用往往是形成剑术流派和风格的一种因素。剑术的劲力法则应该是有刚有柔,刚柔兼备,参互运用。

有柔有刚主要是指在剑术中刚柔动作的交替变化,由此表现出锐利的攻势和洒脱的风采。刚柔兼备是指在一个剑术动作中或刚中含柔,或柔中寓刚。如穿、抹、撩、带等剑法,运行路线较长,尤能体现刚柔相兼的风格;在轻快的行步、潇洒的腾跃、闪展的避让等运动过程中,剑术劲力的运使或柔中含刚,或以柔带刚,或刚中见柔;在敏捷的出击、纵横的劈刺中还要柔而化刚,力透剑器的某一部位。

③把活腕灵

在剑术运动中,剑法的变化只有通过把法的变换才能实现,如螺把、钳把、刁把、满把等握剑法的运用随剑法不同而灵活变化,否则剑法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所以要求执剑手的指、掌虚实多变,手腕灵活转展,恰到分寸地把握剑器。不少腕花、剪腕花等动作,更需要指、掌的灵巧,手腕的活络。剑法的轻快、准确,很多变化又与手腕的劲力运使技巧有关,如一点一崩、一缠一截,劲力技巧在于用腕;又如挂剑时须扣腕、回身劈剑须旋腕等,都依靠手腕的灵活性,剑腕协调,达到合理地调节剑法和劲力的变化。

④气韵生动

气韵指的是剑术运动中的节奏、气度。剑术运动应气度宏大,洒脱自如。其动静、疾缓应富有鲜明生动的节奏变化,起承转合尤应注意韵律。剑法的刚柔、张弛、伸缩、起落,以及移步换形、招势迭逞等是构成剑术节奏的基本因素。每一剑法在演练过程中,由于受攻防战术法则的制约和引动,其身法和节奏变化,千姿百态。提高剑术技能,掌握剑术技法中的节奏,自然与剑法规格的内在含义、战术意识紧密相关,以求达到内外贯通、神形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

(2)动作说明

预备势

身体正直,并步站立;左手持剑,手背朝前,右手握成剑指,手背朝上,两臂在体侧下垂,两肘微上提;眼向左平视。

学练要点:上身微挺胸,收腹,两膝挺直,持剑时前臂与剑身要紧贴并垂直于地面。

①压把穿指

1)上身半面向右转,右脚向右上一步,成右弓步;同时,手剑指从身体右侧经胸前屈肘上举,至左肩后向前方平伸指出,拇指一侧在上;眼视剑指。

2)上身右转,左手持剑由左侧直臂上举,经头部前上方向右侧划弧,至身前时,拇指一侧朝下作反臂平举;同时,右手剑指屈肘收于右腰侧,手心朝上。

3)左脚向右脚并步;左手持剑随之下落,垂于身体左侧;同时,右手剑指向右侧平伸指出,拇指一侧在上;眼视剑指。

学练要点:动作连贯协调,眼随手动。两臂抡动划弧呈立圆。

②转身平指

1)上身左转,左脚向左上一步,成左弓步;在左脚上步的同时,左手持剑屈肘经胸前向上、向前弧形绕环,平举于身体左侧。

2)左腿伸直站立,右脚向前并步;左手持剑随之从身前下落,垂于身体左侧;同时,右手剑指屈肘沿右耳侧向前平伸指出拇指一侧在上;眼视剑指。

学练要点:身体重心前移时,右脚并步要轻灵。右手剑指向前指出时,肘要伸直,剑指尖稍高过肩。

③弓步分指

1)左手持剑由右手剑指上面向前平伸穿出,拇指一侧在下,右手剑指顺左臂下面屈肘收于左肩前,并且屈腕使手指朝上;上身右转,右脚向右侧跨步,成右弓步;眼向左平视。

2)上身右转,右手剑指经身前向右侧平伸指出,拇指在上;眼视剑指。

学练要点:成右弓步时,左腿要挺直,两脚的全脚掌均着地。上身略向前倾,挺胸,塌腰。左手持剑伸平,左肩放松,两臂朝反方向伸展。

④虚步接剑

右脚的前脚掌里扣,上身左转,重心落于右腿,左腿随之移回半步,成左虚步;同时,左手持剑向胸前屈肘,手心朝外,右手剑指也向胸前屈肘,手心朝里,准备接握左手之剑;眼视剑尖。

(3)学练要点

要虚实分明,右脚跟不能掀起。两肘要平,剑尖朝前,剑身贴紧左小臂。

3.高校武术剑术课程实施的方法与创新

(1)传统教学法

①蔡志霞在《初级剑术的技术特点以及在公体教学中的教法探讨》中认为初级剑术动作较多,除了武术套路教学中常用的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强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教学,使剑术中的“缓与急”“轻与重”“轻撩与重劈”“退步与进步”“防与攻”“虚与实”等灵活运用、有机配合。如在整套剑术中,有时“行走如云”以配合云剑、抹剑,有时“急跑猛跳”以配合崩剑、刺剑,等等,就必须重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学习,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其二,加强相似动作教学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别能力,以免因相似的步型、步法而导致剑法的混乱。比如:提膝平斩—提膝下截—提膝下点—提膝直刺;回身后劈—回身下刺—回身平崩—回身后撩;歇步下劈—歇步上崩等对初学剑术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因相同的步法或身法而使剑法模糊。其三,坚持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课时少、间隔长、学生基础差,所以开设课外辅导非常必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习有连续性,把教材重现的时间安排在遗忘之前,而且可以补充加强课堂上未完全掌握的动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为更好地安排以后的课程夯实基础。其四,配乐练习。根据音乐与剑术的特点,在教学中以音乐来辅助以起到振奋精神、提高注意力和表现力的作用。其五,易名法加强记忆。教师通过改变动作名称,使记忆形象化,练习时脱口而出,增强趣味性。

②房斌在《初级剑术的教学方法探讨》中通过对初级剑术的技术分析,在阐述学生学习初级剑术时的武术基本情况后,论述了“动、静结合,徒手辅助,抽取组合,分类区别”在初级剑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作用。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繁难动作分教,简易组合分节学”的传授方法,先将套路中某些顺势连贯的组合动作抽取出来教学。在传授套路之后,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剑法和似是而非的动作加以归类区分,对学生进行再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识别能力并及时纠正错误。

③于洪波等在《初级剑术教学法初探》一文中通过对讲解、示节、领做、练习四种教学方法在初级剑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四者相辅相承、紧密联系,它是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较好的教学方法。这四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要求讲解语言简洁,重点突出;示范要正确,突出美感,示范面灵活多变且站位的点与面形成一体形成站位与动作变换相互贯穿;领做时要确定好定势方位与路线;练剑必须以练功为主导,通过小组的有机结合与分散使个体技术动作熟练阶段练习形成劲力顺达的气度美、剑眼相随的风格美、舒展大方的造型美及快慢相宜的韵度美。

(2)创新教学法

①互惠分组教学模式。

刘争春等的《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在初级剑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运用目前国外流行的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对沈阳大学2001级6个班200名女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互惠分组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技术提高幅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互惠分组教学是摩斯顿体育教学模式谱系中八个模式的第三种。互惠分组教学模式是指在技术学习和练习中将学生分成互助互利的两人一组,互相观摩,互相帮助,互相提供反馈信息,为共同提高成绩提供可能。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能使每个练习者在练习时,根据观察者提供的即时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动作,而观察者观察、评价练习者的过程,也是另一种对技术动作进行默认回忆的过程。这样能使观察者和练习者掌握的知识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通过多次的验证和积累,形成正确的即时反馈信息。再进行练习时,内在的反馈使他们能用正确的动作表象来对照自己所完成的动作,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另外,小组的共同活动使得学生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互相感到亲切与依赖,并由此引起彼此间的情绪共鸣,使每个学生都把自己融为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产生心理满足感。

②综合教学法。

方少茹在《初级剑术综合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中提出,在初级剑术的教学中可采用分解、重复、互动、比赛四个教学法有机结合运用的综合教学法进行教学。因为综合教学法在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作质量的互动、比赛两个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掌握初级剑术套路,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学习套路中提高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现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③记忆策略教学法。

谭玉霞等在《实施记忆策略提高初级剑术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以普通女大学生为对象,结合初级剑术进行教学实验。其采用意义识记法,在学生领会、理解、掌握教材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增强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尝试。结果表明,实施记忆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尽快记忆动作名称顺序,掌握所学技术动作,而且对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有良好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其一,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知识水平、文化程度。其二,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外显行为,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内部活动,把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避免片面性。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教学主题,使记忆策略的一切活动始终围绕学习和掌握初级剑术全套动作技术学习。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先达到正确的动力定型,再通过巩固和发展,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因此,不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创新教学法,都应遵循“厚基础、重分解教学、精讲多练、抓节奏”这个教学原则。

(二)高校武术刀术的课程设置

21世纪的今天,刀术这门特殊的运动项目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初级刀术这一入门课程的学习,在对刀术初学者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的同时,还应为刀术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初级刀术传授的基本方法

初级刀术在实际的传授过程中,首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刀术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就要对刀的各个部位名称进行介绍,其次就要对持刀的基本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抱刀,加强学生对抱刀的了解,同时尽可能加强学生对抱刀主要取决于器械本身的功能和形态的了解。刀有一刃一背,在持刀的过程中,要保证刀背和手臂内侧相贴。

最后在初级刀术传授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基本刀法的学习,一般而言,刀的技术往往取决于刀的形制,其基本刀法主要有缠头刀、扎刀、劈刀、裹脑刀、砍刀、刀花以及撩刀的等,在基本刀法的练习过程中,更要反复训练,每节课进行强化训练,综合提升初级刀术学习者的水平。

2.初级刀术传授的套路

初级刀术在实际的传授过程中,主要有超前学难教法、分段教学法以及和刀手相配合的教法等几种传授套路,具体体现如下。

(1)超前学难教法

一般而言,超前学难教法主要是基于刀术套路学习的视角,并将刀术套路中较为难的动作首先提取出来,并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一旦将超前难度的刀术掌握之后,尽可能的进行反复练习,最后对学生进行整体动作套路的衔接方法。就其实质性而言,超前学难教法不仅仅对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进行保证,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动作掌握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有利作用。超前学难教法在初级刀术的应用保证了套路教学过程的顺畅,保证了学生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也训练了前期的刀术学习。

刀术套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的动作则是缠头裹脑,并将各种刀法的作用加以连接,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缠头裹脑的动作相对较难,更要合理的对其动作进行分解。

在对分解法加以采用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区分于缠头和裹脑的这两个动作,也即是缠头刀和裹脑刀,教师首先进行相关的示范,加强学生的初步了解,并借助于其讲解动作,对其动作要领进行分解,进而使得学生熟练掌握刀的运行路线,刀背先沿着左肩的背部轻轻的绕过右肩。进过反复的练习之后进行裹脑刀的练习。

在对限制法加以采用的过程中,就要对缠头裹脑动作进行完整的练习,尽可能的避免刀出现云刀状,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可手持棍的一端站在学生的后面,并保证其棍的另一端和学生后背有相对合适的距离,进而使得学生对缠头裹刀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并要求学生的刀背和后背紧贴进而穿过,并保证其刀身和刀鞘不相碰。这种限制性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规范刀术初学者缠头裹刀的动作,进而使其动作逐渐达到相关的规定标准。

缠头裹脑动作训练之后,更要加强其课前的练习,尽可能的保证其训练的过程中挥舞呼呼有声,将刀术的勇猛快速以及气势剽悍的运动特点全面体现。

(2)分段教学法

分段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单元主要是套路的段落,而倒数套路教学在超前教学之后,不仅仅对其中较为容易的工作有着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手臂持刀运动的方法和相关要领也有着较为熟知的掌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整个套路进行分段教学,最终实现整套运动教学。

(3)和刀手相配合的教法

和刀手相配合的教法主要是对单刀和刀手配合的强调,尽可能的对身躯和四肢进行和谐平衡的控制,充分发挥刀法的力量,强调左手降级,对每一动作左手的运行路线以及其定势的位置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加强其攻防意识的培养。

3.初级刀术的训练

初级刀术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主要有组合练习法、分段练习法和整套练习法三种。

(1)组合练习法

初级刀术组合练习的过程中,其刀术套路中的相关动作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尤其是初级刀术中的旋转扫到、翻身劈刀、缠头箭弹以及仆布按刀四个动作的练习,更要反复的练习,并加强其反复的组合练习。

(2)分段练习法

初级刀术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更要采取分段练习法,尽可能依据于初级刀术的自然段落顺序,并有针对性的对侧重点和侧难点动作进行有选择性的练习,提升初学者刀术学习能力。

(3)整套练习法

在对动作规格化和成功率加以保证的前提下,更要对全套的节奏和体力的合理分配进行重点处理,进而保证全套的练习过程中有着动静分明、刚柔相济以及快慢相间等特点。

4.初级刀术教学策略

初级刀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心理提点,对课堂气氛进行适当的营造。在实际的初级刀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重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较为风趣诙谐的语言,进而对拆解套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另一方面则要将学生的练习热情激发,对教学和训练的环境进行合理的选择;再一方面则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转变学生学习的学习主观意识。

总而言之,初级刀术在实际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合理的把握难点和重点的动作讲解,加强学生的反复练习,尽可能的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和练习,培养学生刀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刀术学习的热情,进而全面推动我国初级刀术的教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