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武术课程评价及教学创新研究

高校武术课程评价及教学创新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武术套路选项课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国近几年在研究武术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高校传统武术课程评价应具有与其它体育项目一样的对强身健体的评价,还要有针对其特殊作用的特殊评价。

高校武术课程评价及教学创新研究

高校传统武术选项课的教学评价内容应在重视评价学生体能的同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武术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应用所学武术知识指导锻炼的能力、与同学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等方面。随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深入开展,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学体制也逐渐建立起来,但其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势必对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目的产生影响。2002年7月,教育部下发《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就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学习评价提出了弱化区别和挑选功能、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号隋感、强调过程性评价的要求。《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评价研究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体育学习评价必须与整体的体育课程改革实现同步推进,它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选项课面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局限于一次性单一的、终结性的教师评价模式。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努力学习和训练,但因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较差,最终不能获得好成绩;而一些上课不认真、平时不训练,但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却能获得较高分数。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现有的武术套路课程教学现状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武术套路选项课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武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

一、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不断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使体育教学改革也全方位展开,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其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得到真正发挥。是改革当前体育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对国外体育教学评价的大量研究基础上,一些国内学者开始了对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2002年《体育科学》上陆根秀发表的《武术课实施多维综合评价法的研究》,开创了国内学者研究“武术课评价”问题的先河,她在文中根据体育教学对象间的关系。确立了由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自我3个不同视角的“多维综合评价”基本维度结构;提出“多维综合评价法”的具体评价内容,通过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3项指标来落实:构建了“多维综合评价法”体系框架;说明了“多维综合评价法”操作方法。但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运动特点和功能上是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而在评价中却没有凸显武术其项目特点和其独特性。

二、评价方法的研究(www.daowen.com)

桑全喜《武术教学评价模式的实验性研究》论述了考核形式应多以任课教师为主,借鉴《武术竞赛规则》制定评分标准等建议,评价对象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但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和专项的差异。并且没有对各项评价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权重

郎勇春于2005年撰写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学习效果评价应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情感状态、参与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第二,在评价方法上,本研究认为评价方法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除以往的考试和测验外,还可采用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比赛法、语言评价法等多种方法,以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提高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效性;第三,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认为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应作为评价的主体,使评价信息的收集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习效果。

此外,张世林、邹国忠等的《体育院校运动技术教学与效果评价体系的设计》、支川的《合作学习一复式评价教学模式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李建设的《竞争机制引入高校武术套路技术评价体系的研究》、张艳永、杨云霞的《高校武术教学方法与评价的探讨》、龚煦琳的《体育专业武术普修课考核方法探析》等论文分别分析和研究了武术课教学评价的某方面,对本论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近几年在研究武术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还存在评价手段过于单一,评价功能不明确,评价内容不能很好地涵盖中国武术的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适合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内涵的评价体系,且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案例。通过查阅大量的研究文献后发现,现行的武术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为主体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武术动作演练水平和技术风格进行考试评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武术教学。这就导致成绩高的学生未必是努力学习的,而是身体素质好的:相反那些努力学习但先天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却考不出好成绩。如果我们再过分强调共性,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劣。那么学生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的价值势必会被忽略,对学生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其次,评价内容单调且只重视技术。武术的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传统的武术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评价类型多为总结性评价,在期末时,学生先参加技术考试,然后再进行理论考试,最后根据不同比例折合成最终成绩。再次,多是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互评、学生对自我的自评,或从学生的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去评价,小部分从创编、看图学练、运动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尚未发现武术课程教学中实行分组合作学习、训练、创编、考核,并将课内外一体化即参加武术俱乐部训练、武术比赛、武术表演及武德纳入武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论文或课题,因此,进行这些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传统武术课程评价应具有与其它体育项目一样的对强身健体的评价,还要有针对其特殊作用的特殊评价。因此,应从传统文化传承、武德、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几方面进行评价:同时,除教师进行过程性、总结性评价外还要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并加入合作学习评价和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以弥补其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