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代农业:实际所有权,金属农具,斧头用途,播种行为,灌溉灌渠

商代农业:实际所有权,金属农具,斧头用途,播种行为,灌溉灌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就按照这样的顺序来看商代的农业。商王对所辖范围的土地拥有实际的所有权。商代有金属类的生产农具斧、、铲、铚、臿。商代的人们之所以用斧作为生产工具,是因为当时很多地方为森林、杂草覆盖,要开辟农田,就得用斧子砍掉树木和杂草。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商代用作农具的斧头。商代卜辞中一些表示农作物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表示播种那种植物。这些都是商代的播种行为。这应该是商代的人们引溪水灌溉农田的灌渠。

农业活动离不开土地、生产工具、生产活动和从事农业的人员,其最终的成果又以农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顺序来看商代的农业。

商王对所辖范围的土地拥有实际的所有权。商王可以到他所控制的领土范围的任何地方垦土造田,如商王可以派人到京、盖、虎、冏、丘商、敦等地垦田。在甲骨文中,位于西北边陲的土地遭到了异邦的侵扰,商王称这些田为“我田”(《合集》6057反),就可以说明这种土地所有制情况。商代的土地应是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状况。

商代有金属类的生产农具斧、、铲、铚、臿。

青铜

青铜铲

斧是人类社会较早使用的一种工具。它既可以作为进攻和防卫的武器,又可以作为生产工具。商代的人们之所以用斧作为生产工具,是因为当时很多地方为森林、杂草覆盖,要开辟农田,就得用斧子砍掉树木和杂草。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商代用作农具的斧头。湖北黄陂盘龙城就出土了可以安装竖柄的斧。郑州南关外出土的上千块陶范中,最多的就是铸造斧子的陶范;1971年11月,在山西保德也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青铜斧;安阳出土的青铜斧,与现代木工所使用的手斧十分相似。

犁铧

是一种大锄,通常称为头,古文献中又叫斫。安阳出土的诸多青铜器中就有;1953年郑州二里冈出土了带有十字纹的;1958年在山东平阴县也出土过青铜;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的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两把青铜。可见商代使用的地域非常广泛。而且,在郑州商城的烧陶窑壁上发现了使用的痕迹,应是当时挖土时留下的。

铲,又叫锹,在古文献中又称为镈。根据考古材料,原始社会中的铲往往使用石头制作,商代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铲。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出土了一件青铜铲;1960年,安阳殷墟苗圃出土了一件青铜铲。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四十四件生产工具中有青铜铲七件。

铚也叫镰,是一种收割工具。镰通常呈月牙形。考古人员曾在安阳发现过刃部作凹弧状的青铜刀,就是商人用来收割庄稼的镰刀。1953年在山东济南大辛庄、1975年在安徽含山孙家岗等地都出土过青铜镰刀。另外,1928年秋天,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北边的大连坑发掘了上千件石镰;1932年,第七次殷墟发掘,又在小屯西区的一个坑内发现了四百四十多件石镰。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也出土过三十多件石镰。

神农手持双齿耒(汉代梁祠石刻)

臿是一种开土的工具,形状像荷包。湖北盘龙城曾出土了两件青铜臿;1977年3月湖北随县城南也发现了一件青铜臿。

商代虽然有金属生产工具,但最主要的生产工具还是木制、石制、骨制的,这些工具有耒、杵、臼、犁铧等。

耒是一种古老的农具。一般来说,工具的柄为耒,尖端刺土者为耜,所以又称为耒耜。耒原先是单齿的,因为翻土的效率不高,后改为双齿。后来又将耒齿改成扁形的刃,就成了耜。耒最初是木制的,后来在尖端装上石、骨或蚌制的刃器。

耒耜使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龙山文化中就曾发现使用耒耜的痕迹;山东汉武帝时期梁祠石刻的神农、大禹,手持的就是双齿耒,可见当时也使用耒耜。耒耜因为是木制的,商代的考古发现中还没有发现耒耜的原物,但是在安阳和小屯西的遗址中都发现了使用耒耜的痕迹。甲骨文中的“藉”作(《殷墟文字乙编》1111)、(《乙》

3983)、(《乙》3290)、(《乙》7808)、(《乙》8151)、(《前》6·17·5)、(《前》7·15·3)、(《殷墟书契后编》2·28·16),像一人手持双齿的耒用脚踏刺土的形状,反映了当时使用耒的情况。

《合集》1

《合集》9553正

臼和杵,是粮食加工的工具,在安阳和河北邯郸的早商遗址中均出土过。郑州的考古遗址中也出土过臼和杵。可见,商时已从夏时的粒食进步到了粉食阶段。(www.daowen.com)

犁铧。中国上古时期经常出土的一种“三角形器”,一般认为就是犁铧。河北武安赵窑遗址曾出土了一件商代的石制的犁铧,平面呈三角形,刃部极其锋利,有使用过的痕迹。

播种(汉砖画拓本)

商代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开辟荒地、翻土耕地、播撒种子、农田管理、收获农作物和储藏几个环节。汉代砖画像中也多少反映了殷商时期的生产情景。

开垦荒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商人的开荒往往先选择一块适合耕种的地域进行焚烧,再沿边掘土、筑垄,形成一定的范围,便成为开垦的农田。甲骨文中的“田”正体现了这样的过程。“田”就是每年的六月或十二月剥去树皮以毁林,次年焚之以耕田。

翻土耕地。经过烧除树木杂草,整理出一片可耕之地后,商人并不是直接播下种子,而是要经过一定的翻耕。甲骨文中“藉”字像人手扶耒的长柄,用脚踏耒刺土形,其实也是翻耕土地。甲骨文的“”字,像众人合力从事耕作,卜辞中的“田”(《合集》1),就是大规模地翻耕土地,为耕地作准备。

播撒种子是农业的关键环节。商代卜辞中一些表示农作物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表示播种那种植物。如《合集》10“王往致众黍于冏”,黍本为名词,在此用作动词种黍,此条卜辞的意思就是商王提供人众到冏地播种黍。《合集》9553正“呼麦……”,就是命令某人去种麦。这些都是商代的播种行为。

桀(汉代梁祠石刻像)

商人的农田管理又有一些具体的行为,大致有:(一)除草。《合集》10571“……白……芟……田弗……”,芟就是除去田中的杂草。《合集》28228“唯湿田延受年”,在此是指耘,即是在作物成长过程中除去杂草。(二)灌溉。

河南省孟县涧溪的商代遗址中发现了一条水沟,深1.2米,宽0.7米,是人工挖掘的。这应该是商代的人们引溪水灌溉农田的灌渠。《世本》记载商汤时遇到大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灌溉”,可见商代已经具备了凿井灌田的技术。《合集》18770“……百汫”,汫字形像凿井灌田,百汫就是引井水形成的百条沟渎,其最终目的是灌溉农田。

(三)治虫。商代已经有了蝗灾,《摭续》216“其出于田”,是蝗的象形,就是蝗字,[31]这条卜辞是说田间有蝗虫出现。《合集》34148记载“庚午贞:,于帝五工臣宁。在祖乙宗卜”,字形像蝗虫,在此也指代蝗虫。此条卜辞意为蝗虫大起,向帝五工臣举行祭祀,以期盼他们宁息蝗灾。另外,商代可能已经会“秉畀炎火”(《诗经·大田》,即夜间在田边焚火让蝗虫往扑的灭虫方法。可见商人已经意识到蝗虫的灾害,并且有治虫的行为。

牛觥(商代晚期,容酒器,陕西洋县出土)。牛角为盘形,凸现了器主牛崇拜的文化内涵。

收割农作物是商代农业至关重要的一环。商代收割农作物的行为根据农作物的状况而略有不同,《合集》9547“王南冏黍”,是摘取禾穗,此条卜辞是说商王派人摘取南冏之地的黍穗。这是一种采摘行为。《合集》9564“……刈黍”,刈是指从根部收割,本辞意为收割黍,这是一种收割行为。

我国古代储藏粮食的方式有地下储藏和地上储藏两种。商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大批窖穴,其中还有碳化的粮食。这些应是商代的地下储藏库。商代的地上储藏库通常称为廪,《合集》5708正“省在南廪”,就是视察了在王都之南的廪。《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曾经“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商纣王用来储藏粟的钜桥当也是商代的一处仓库所在。商王对于储藏粮食的仓库非常重视,经常派人视察,《合集》33236“令禽省廪”,就是派禽视察仓库,《屯南》539“唯宁、鼓令省廪”就是派宁和鼓去视察廪。

牛尊(西周中期,陕西岐山出土)。牛躯体壮硕,头大脚粗,力气无比,其造形凸现了器主牛崇拜的文化内涵。

商代从事农业的人员主要是“众”和“众人”,《合集》1“王大令众人,曰:田”,正反映众人受命从事农业活动的情况。此时的殷人已有周人一样的牛耕崇拜意识而致力于农事。众、众人是商代每个族内地位较低的成员,他们直接参与农业活动;如果不服从就会被斥责或者处死;他们也经常逃亡。商代也有不断补充众人的来源,那就是俘虏。卜辞记载“王令多羌田”,多羌是来自羌族的俘虏,他们在此条卜辞中担任田的任务,与众人相同,应是由羌人俘虏补充来的众人。

《合集》6834片正拓本

关于商代的农产品,我们在《商代的社会生活》一章里已作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