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代教育制度及内容详解,附带书籍套装推荐

商代教育制度及内容详解,附带书籍套装推荐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代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生活和劳动的实践中磨练,从而学习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商代的序,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军事训练,尤重射箭教育,在军事训练中还包含了品德教育。瞽者是商代另一类的教学人员。商代往往使瞽者教诲于学宫。商代的学校会教授食礼。商代的学校还有“六艺、六仪”的教学内容。商代的学校还会教祭祀时演奏的歌乐。商代的学校可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

商代教育制度及内容详解,附带书籍套装推荐

商代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生活和劳动的实践中磨练,从而学习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商王小乙在位的时候,曾让儿子武丁到民间去锻炼(《尚书·无逸》),其意就是让他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小乙甚至在位的时候,就将王位传给了武丁,也是让他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增强执政能力。

除此之外,商代已经有了学校教育。

《合集》3510,内容为“有(右)学”。

商代已有了大学。《屯南》60记载:“于大学寻”,这里的大学是商代贵族子弟受教育的场所。商代的大学也称为“右学”,《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郑玄解释说:“右学,大学也。”殷墟甲骨文中有这样的卜辞:“右学”(《合集》3510)、“丁巳卜,右学”(《合集》20101),进一步证明了商代大学的存在。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商代的大学通常位于郊外,如《礼记·王制》郑玄注就指出大学“在西郊”;《礼记要义·王制下》也记载“殷制:……大学在郊”。

《合集》16406

商代还办有小学。殷时的小学又称为“左学”,《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左学,小学也。”根据文献,小学通常位于国中,《礼记要义·王制》指出“殷制:小学在国中”,郑玄也说,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可能正因为此,小学也被称为内学。《合集》16406记载:“乍(作)学于入,若”,这里的“入”意为“内”,辞意为在内建造学校是否顺利。这个学校应当就是小学。

商代的学校还有庠(xiáng)、序。庠里有各种养老的名目,实际上,它是以养老为手段对社会上各类人实施孝悌教育的地方。商代的序,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军事训练,尤重射箭教育,在军事训练中还包含了品德教育。

瞽宗是商代的另一种学校。《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因为它位于明堂西门之外,故也称为西学。瞽宗教育通常以礼乐教育为主,注重向受教育者灌输顺从天命和先祖意旨的观念。这类学校依附于宗庙,是宗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代的教学体系中,老人是重要的教学人员。商代的“右学”、“左学”里通常选择有声望道德、礼教经验、社会地位的老人来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礼记·乐记》记载“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郑氏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周礼·大司乐》也说“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瞽者是商代另一类的教学人员。瞽是有目无瞳仁的盲人。瞽者当中有一些人擅长乐技祀礼。郑玄说,瞽者“以为乐官,目无所见,于音声审也”(《诗经·有瞽》郑玄笺);《国语·周语下》记载“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韦昭解释说“神瞽,瞽乐正,知天道者也。……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而量度之,以制乐也”,可见有瞽者擅长音乐。商代往往使瞽者教诲于学宫。甲骨文中有“教瞽”,就是让瞽者授教于商朝的学校。韦昭还说“瞽,乐太师……以相教诲者”(《国语·周语上》韦昭注)。

商王有时还亲自给贵族子弟传授技艺。《合集》12570记载“贞:翌丁卯王其教,不遘雨”,说的是对商王教学的时候是否下雨进行占卜。可见商王亲自担任授教的工作。(www.daowen.com)

《合集》12570,内容为“丙寅卜,允,贞:翌丁卯王其爻(教),不冓(遘)雨”。

下面来看商代学校里的教学内容。

商代的学校会教授食礼。甲骨文中有“食多子”(《英藏》153反),“飨多子”(《合集》27649),这里多子就是指商代贵族子弟,此两辞中的“食”和“飨”除吃之外,也有教诲的深意。教授贵族子弟食礼,与《诗经·绵蛮》中所说的“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相似,目的是使贵族子弟在具体食礼过程中观摩学习,以便日后这些贵族子弟能事宗庙、继后世。

商代的学校还有“六艺、六仪”的教学内容。所谓的“六艺”就是指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六仪”是指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这些都是贵族子弟实际生活所需的技艺,也是他们将来从事政治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商代的贵族子弟需要学舞。《周礼·大司乐》中提到:“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可见,上古时期贵族子弟学习的舞蹈门类挺齐全。《周礼·春官》也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郑玄注“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殷墟甲骨文中有“乙丑,子学。辛未,岁祖乙彘,子舞”(《花东》474),本是族名,在此指族之舞。这里的子是商代的贵族,他要学习舞。商代的甲骨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丁酉卜,今日丁万其学。于来丁乃学。于右学。若呐于学。”(《屯南》662)这里的“万”就是指万舞,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的一种舞蹈,跳起来“有力如虎”(《诗经·简兮》);“今日丁”和“来丁”是指这一个丁日和下一个丁日;“右”是建筑场所;“呐”是跳舞时的吆喝声。[7]这片卜辞是一个贵族对这个丁日还是下一个丁日学舞,以及在什么地方学舞进行的贞问。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商代的贵族要学舞。

商代的学校还会教祭祀时演奏的歌乐。这种歌乐,称为“商”。殷墟甲骨文中有如下的记载:“甲寅卜,丁永,于子学商。用。丙辰卜,廷奏商,若。用。”(《花东》382)卜辞中的子在甲寅日学习祭祀歌乐商,而且还会在丙辰日演奏。可见这种学习是边学边练的。

商代的学校还教学骑马。《合集》13705记载“王弜教马,亡疾”,马就是指骑马。这里的骑马技艺是由商王亲自传授的。

商代的学校可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根据记录周代官制的《周礼》,周代有大胥一职专门掌管“学士之版”,就是指学籍。而商代的甲骨文中有这样的内容“丙子卜,贞多子其延学版”(《合集》3250),这里的学版似乎就是指学籍,“延学版”就是指延长学籍。

商代贵族子弟上学,通常不能无故缺席。《花东》181记载“己卜,子其疫,弜往学。庚卜,子心疾,亡延”,这里说的是,孩子因为患心疾,不能去学校。这位父亲特地占卜,得到“亡延”的结论以后,才告假,可见很重视上学之事。这与当时学校有不能缺席的管理规定应有很大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