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奕奕梁山:夏周时期的开道与筑梁便民工程

奕奕梁山:夏周时期的开道与筑梁便民工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大雅·韩奕》是一首长篇纪事诗,该诗一开首就写道:“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与开道一样,筑梁也是夏王朝的便民实事工程之一。中国早期的人们称“桥”为“梁”。在夏周之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话实在是很到位的,开道和筑梁这样一些便民举措,必然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

奕奕梁山:夏周时期的开道与筑梁便民工程

“若要富,先筑路”,这个观念的发端应该是很早的,至少在大禹治水成功、划定九州、建立夏政权后,夏王朝的统治者想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筑路。《左传·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这是指最宏观的道路工程,即在九州的这一州与那一州之间开拓九条大道,并使这些大道相互连通,成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不是哪个州的州牧这样的行政长官办理得了的,必须借助于夏王朝的人力和物力,也必须借助于夏王朝的权威。这个工程是否完全成功了或者说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史无明文。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工程是实施并圆满完工了的,那样伟大的治水工程都能完成,区区“经启九道”为何完成不了?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大禹抑洪水十三年过程中就开始了大道的建设。这些大道有连接水道与水道的,有沟通水道与山道的,有供治水大军前行的,也有为便利邑人外出的,更大的工程是把九州连接起来的大道,所谓“通九道”指的就是州与州之间的道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是大禹治水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治水大业成功后的道路交通建设是更有规划性,规模上也更上一层楼了。

文献记载的道路工程在地下发掘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印证。

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掘出了一条属于夏史纪年范围内的道路,路面宽1.2米到2米之间,道路的铺设厚度达5厘米,系用陶片和碎石铺压而成。其道路的宽广度和平整度是前所未有的。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城遗址南北约1500米,东西约2500米,总面积约有3.75平方公里。在如此广阔的城区范围内,除了有用鹅卵石铺成的石子路以及红烧土路外,还发现有一条铺设讲究的石甬道,路宽0.35—0.60米,甬道西部由石板铺砌,东部由鹅卵石砌成,路面平整,路的两侧还保存有较硬的路土,如果说中间的鹅卵石砌成的主道是车行道的话,那么,两旁的硬土道恰似后世的人行道了。这就说明夏代的道路建设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似乎已经有了专业化的筑路工。(www.daowen.com)

现在看来,夏王朝主持修建的一些大道,不只利及当世,也能为后世所用。《诗·大雅·韩奕》是一首长篇纪事诗,该诗一开首就写道:“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周代年轻的韩侯意气风发地入京受封、迎亲,当他行进到吕梁山(古称“梁山”)一带时,看到山势是那样的高峻,而脚下的山路又是那样的平坦,不由想起这仍是当年大禹治水时筑下的道路啊,不禁大声赞叹起大禹“有倬其道”的丰功伟业来。

与开道一样,筑梁也是夏王朝的便民实事工程之一。中国早期的人们称“桥”为“梁”。《说文》云:“梁,水桥也。”桥有多种,有木桥,有石桥,而最早的桥大多为木桥,木桥即木梁,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桥”和“梁”等同着使用了。

在夏周之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国语·周语》)其意是说,夏朝人是把建筑道路和搭建桥梁连在一起办的。如果九月份建筑了一条道路的话,作为配套工程,十月份必然要架建起桥梁来了。有史家说:“除道所以便行旅,成梁所以便民。”这话实在是很到位的,开道和筑梁这样一些便民举措,必然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