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年事已高的帝舜便准备禅让帝位于大禹。据传在只有舜、禹和禹的治水主要助手益参加的一次小型会议上,帝舜最后一次考察大禹,要他谈谈治国安邦的方略。大禹回答道:“德唯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唯修,正德、利用、厚生唯和。九功唯叙,九叙唯歌。”(《尚书·大禹谟》)
二里头2号宫殿基址出土的陶排水管
这就是彪炳千秋的大禹养民“九功”。
“九功”,顾名思义就是要取得九个方面的成功。而这九个方面,又可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后来舜将之归结为“六府”,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六件实事。第二部分归结为“三事”,就是三个方面的关系。
治国“六府”,也就是治国的六件实事:一是疏通河道、修筑河堤防止水患卷土重来(水);二是制作铜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金);三是提高火食(熟食)水平,保障百姓健康(火);四是控制树木砍伐,鼓励植树造林(木);五是改进土木建筑,改善居住条件(土);六是发展农业生产,广种五谷杂粮(谷)。这六件实事,关系到民生的方方面面,做好了,民生的改善就有了基础。(www.daowen.com)
值得注意的是,大禹在讲六件实事时,仍然把防止水患放在第一位。这是可以理解的。长达数百年的大洪灾留给华夏民众的记忆实在太深了。现在,经过大力治理,虽然洪水基本已经治平,但仍需时刻警惕。
治国“三事”,也就是要处理好治国过程中三个方面的关系。孔颖达在解释“正德、利用、厚生”时说:“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这个解释很得体。一是上与下的关系。这里的“正德”,当然要“正”的是全体国民的道德品质,但是,首先要“正”的是上层高官的风气,只有他们率领下面的广大官员共同走正道,才能影响民风民俗、民情民德。上行下效,“正德”是要处理好高官与下层一般官员的关系问题,“德”之“正”,是要从朝廷的核心集团抓起的,核心集团风正气清,“正德”的问题就成功了一大半。二是官与民的关系。这里着眼于“利用”问题。孔颖达的解释是:“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不为靡费,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以利而用”,说得多好啊,只有有利于民众的才去“用”,不能把财物“用”在官员的日常靡费上,一分一毫都力求为民所用。只有这样,财物才能殷阜。三是国与家的关系。讲的是“厚生”问题。厚生即是厚民,让老百姓的家庭生活过得好了,家富了,民厚了,国自然强了。郭沫若先生说过:“科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大禹说的利用厚生,为人民服务。”民生厚实了,国家才能强盛,说到底,民生诸事总是第一位的。
帝舜听了大禹的养民“九功”之后,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养民中的六件实事和三大关系,如果真的得以实施,那是千秋万世治平天下的依赖。“时乃功”,就是说:大禹啊,你的功绩可大得很哪!
从大禹的“养民九功说”可见,在夏代向上发展的时期,当时的领导层的确是把精力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大禹打出的“厚生”这面大旗,是有一定实际内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