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甲乱夏:方鬼神、淫乱乱世

孔甲乱夏:方鬼神、淫乱乱世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语·周语下》云:“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而孔甲其人,“方鬼神”,触犯众怒;“事淫乱”,众叛亲离;“食龙肉”,自食其果。孔甲“乱夏”,表现在三个方面。可是,孔甲视这一切如粪土,采取了“方鬼神”的做法。孔甲对鬼神世界那样的轻慢,在现实生活中的既“淫”且“乱”也就不足怪了。可惜的是,史书只是声讨式地匆匆忙忙把孔甲送上神圣的道德法庭,说“夏后氏德衰”,却忘记告诉人们孔甲的淫乱实况。

孔甲乱夏:方鬼神、淫乱乱世

夏王朝到孔甲时,已历十三世,孔甲本人是夏王朝的第十四世王。夏王朝的气数将尽,它的衰亡,以至于走向末路,到孔甲之时,已显得是不可避免的事。《国语·周语下》云:“孔甲乱夏,四世而陨。”从孔甲算起,夏王朝就跌入了衰微的深谷,后历皋、发、癸(桀)三世,最后为另一个古老而富于生气的族群商所灭。

司马迁笔下,夏王朝的十七世国君中,重墨而书的只有两人:启和孔甲。启是禹的儿子,是中国实施传子制度后,开启中国王朝世系的第一人,理应重墨。孔甲则是夏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性人物,自孔甲之后,夏王朝江河日下,不可挽回。前者是历史正能量的楷模,后者是历史负能量的典型。而且,两个人物都有具体而生动的故事,司马迁把两个人物都写活了。启征伐有扈氏,召六卿,作《甘誓》,神采飞扬,气壮山河。而孔甲其人,“方鬼神”,触犯众怒;“事淫乱”,众叛亲离;“食龙肉”,自食其果。

孔甲“乱夏”,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方鬼神”。

夏代是中华礼仪文明的肇始,这种礼仪文明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敬鬼神”,就是“慎终追远不忘祖”。按照中华的礼仪制度,对祖宗,要按时祭祀;对上天及山川神灵,要顶礼膜拜。这种从远古一直传承到夏代的礼,集中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信仰和风俗习惯。可是,孔甲视这一切如粪土,采取了“方鬼神”的做法。“方鬼神”中的“方”字,就是“违”、“逆”的意思。就是不仅不按时实施祭祀,而且还违背、违逆鬼神。这当然是不允许的,因为它触动了“夏人信神”这一社会信仰的根本,这当然也触动了夏王朝立国的根本。

其二,“事淫乱”。

“方鬼神”,触动的是虚拟世界,而“事淫乱”,则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更多的是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一旦失去了虚拟世界,他将也会失去现实世界。孔甲对鬼神世界那样的轻慢,在现实生活中的既“淫”且“乱”也就不足怪了。可惜的是,史书只是声讨式地匆匆忙忙把孔甲送上神圣的道德法庭,说“夏后氏德衰”,却忘记告诉人们孔甲的淫乱实况。这样使我们对孔甲的批评多少流于概念化。(www.daowen.com)

其三,“食龙肉”。

这是一则荒诞的神话故事。为了讲清这一故事,历来惜墨如金的司马迁花费了八十多个文字符号讲述此事。故事是这样的:也许是为了测试孔甲吧,或者说是上天要给这个昏王某种征兆吧,上帝派两条龙降临到了夏宫,一条是雌龙,另一条是雄龙。两条龙在夏宫的庭院里游动,来来往往,不肯离去。昏庸的孔甲对此大感兴趣,他对下属说:“把这两条龙养起来吧!”下属傻了眼,历来有养鸡、养牛、养犬的,可从来没听说能养龙的,于是问他:“大王,龙怎么养啊?我们可不会。”孔甲固执地说:“你们不懂得怎么养,不等于天下没人懂得怎样养龙,快去,去找能养龙的人来。”按照孔甲的指令,几路人马外出到处寻找养龙方面的专门人员。据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专门豢养龙的部落,部落的名字叫“豢龙氏”。陶唐氏尧的后代,有一个叫刘累的人,从豢龙氏的高手“豕韦”那里学得了驯养龙的本领。孔甲手下的人找到了刘累,让他来为孔甲养龙,孔甲为了表示重视,还赐给他“御龙氏”的姓,这当然是极为荣耀的事。

不料,过不多久,一条雌龙死掉了。刘累把死龙煮了给孔甲吃。孔甲吃了后,感到味道分外的鲜美,就对刘累说:“我还想食更多的。”刘累一听,感到这事坏了,夏王孔甲如此贪婪,将来无龙肉给他吃的时候可怎么办?刘累越想越不对劲,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就“惧而迁去”,孔甲恼羞成怒,命人将他杀了,尸体埋在城外远郊旷野。孔甲如此凶狠残暴,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不久,天降大雨,又刮起大风,等到风停雨止,城外的山林又燃烧起来。孔甲本来轻慢鬼神,至此也不免将信将疑,不由认定是冤魂在作祟,只得乘上马车,赶到郊外去祈祷。祈祷完毕,孔甲登车回城,走到半路,在车中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这则神话故事的寓意是深刻的。龙是华夏族的图腾,也就是全民族的崇拜对象,后来,孔子老子视作龙,以示敬畏。它是上天(上帝)赐予的神物。孔甲龙都敢食,而且妄图一食而再食,那么他还有什么胆大妄为的事不敢为呢?

值得研究的是,这里豢养的、可以成为人的美食的“龙”究竟为何物?关于“龙”的原生态物,有蛇说,有猪说,有鱼说,还有“九似”说。我们以为,这里说的可以豢养的“龙”,实际上就是野猪。理由有几条:第一,野猪生龙活虎,颇有龙姿,俗语说“豕突狼奔”,它的生气和活力引起人们崇拜是完全可能的,不是在龙山文化的墓穴中还有“人猪同穴”的现象吗?第二,龙的驯养称“豢”,“豢”字的下头是个“豕”字,“豕”者,即猪也。可见,豢“龙”即豢“猪”,也是说得过去的。第三,养龙的部落称“豢龙氏”,《史记集解》引贾逵言:“豢,养也,谷食曰豢。”谷食的“龙”,不就是猪吗?猪是谷食的,“豢”符合猪的性状。第四,豢龙氏的高手叫“豕韦”,这显然是以职业为姓的。“豕韦”一词中的“韦”同“围”。“豕韦”也就是“豕围”,就是管理猪圈的人。现实地说,“豕围”也就是“猪圈”,是被人们神秘化的所谓“龙围”。第五,还有考古上的依据。在距今六千年的内蒙赤峰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就是一条“玉猪龙”,这更进一步证明“猪”确实是神秘化了的“龙”的原形(至少在一些地区的一些部族中如此)。野猪肉比家猪肉味道更鲜美,孔甲这个不务正业的“美食家”,食“龙”不厌也是势所必然的了。

按照神话传说的思路,“天降龙二”是为了试探孔甲的,而孔甲为了一己之私欲,竟至于食龙,这样看来,夏王朝到孔甲时的江河日下,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