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流亡的故事是那样的凄楚而动人,真说得上是荡气回肠。少康的父亲相躲在夏人同姓斟灌氏那里。杀了后羿并夺得夏政权的寒浞还是不放心,认为相的存在是对他的一个潜在威胁,于是就派人在斟灌氏那里杀死了相。斩草除根,大禹一脉的后人似乎是被斩尽杀绝了。
没有,没有杀绝。值得庆幸的是,此时相的妻子后缗已经有孕在身。在情急之下,相知道自己的目标大,逃脱不了,于是自己留守在斟灌氏那里,静候着杀身之祸的到来,而让妻子后缗先行逃出斟灌氏地域,来到了斟寻氏那里藏了下来。
在斟寻氏那里大约有半年相对平稳的日子。可是,寒浞还是穷追不舍。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寒浞知道相的妻子后缗流亡在斟寻氏时,追杀的兵众马上来到了那里。也是天不该绝夏,相妻后缗早一步得知了消息,当大兵已经包围了整个村庄的时候,后缗竟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一个小地洞中钻出了包围圈,从此后缗其人似乎在人间蒸发,再也没有她和她的随从人员的信息了。寒浞无可奈何,在外围地带实行血腥的大屠杀,以剿灭斟灌氏和斟寻氏来作为泄愤报复。
其实,此时的后缗来到了更为安全的娘家有仍氏,在那里生下了属于夏王相的遗腹子,那就是日后的少康。少康在娘肚里时就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颠沛流离之苦。
以后少康在流亡中不断为苦难所折磨,同时也不断地接受着人生的砥砺。这种砥砺不亚于当年大禹治水经受的考验,也不亚于当年启面对新老制度交替时经受的考验。少康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他成为了夏王朝历史上除禹、启之外最杰出的一位王者。这是真正的人生精彩。可惜,司马迁没有具体描写,仅以“帝相崩,子少康立”一语带过,后人称“此亦司马迁所为疏略也”。批评得有理。我们不妨从别处发掘史实,尽可能地彰显这种历史的精彩。《左传·哀公元年》载曰: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这一段略显艰涩的文字,多少揭示了少康人生砥砺的历程。可作下述浅显的分析,让大家了解少康是怎样在人生的熔炉中砥砺成才的。
其一,“能戒之”,即以敌为戒。
“能戒之”,这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警惕意识,也是少康后来能使夏中兴复国的中心思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寒浞和他的儿子浇对少康步步追杀,而少康为了保护自己,必须隐蔽自己,并不断壮大自己,以期有朝一日克敌制胜。这时的少康是怎么想的呢?《左传》用了这么一句话加以概括:“惎浇,能戒之。”“惎”者,恨也,你无休无止地追杀我少康,非得让夏王国绝嗣而后快,少康心中岂有不恨之理?但是,单是恨有什么用呢?关键还是要以敌为戒。敌人的凶残,要戒备,要防备自己落入敌人之手。“戒”的另一层意思是戒备自己,使自己不松不懈、不腐不败,永远保持那样一种精、气、神。少康的“能戒之”是他绝处逢生的最强劲的精神力量。
其二,当“庖正”,学会干实事。(www.daowen.com)
在一般情况下,生在帝王家的少康会顺理成章地长大、接班,然后办帝王通常办的那些事。而少康不同,他的幼年、少年,甚至青年时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必须学会干实事,才能生存下来。
少康先是为有仍氏牧正,后为寒浞所逼,逃到有虞氏,“为之庖正”。“庖正”,是管理膳食的小官,负责掌管饮食,为庖人之长。此事还与祭祀有关,他必须负责选出最纯正、纯色泽的牺牲品奉上祭台。这些,是长于王家宫廷的人,怎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干的。干“庖正”这门实事,既可隐藏自己,又可学会掌管政事的本领。
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庖正管理的就是吃喝这样的细碎事。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当“庖正”的学问实在太大了,从中既可获取养生之道,也能通达安邦之理。
其三,积其“一成”“一旅”,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往前走。
少康在有虞氏那里干得很出色,于是,有虞氏的地方长官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并将名为“纶”的这个小地方作为封地给了他。到这时,少康才有了自己真正的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成”是方十里,“一旅”当时是五百人。“一成”“一旅”积累起来,有了这小小的地盘,有了这不多的家众,他就一步一步往大里发展了。这就叫“而兆其谋”,他的复国之谋就肇(兆)始于此时此地。
其四,“以收夏众”,重新积聚力量。“夏众”就是那些受到寒浞及其儿子浇打压而流亡在外的夏人。他们中有上层贵族,也有底层平民。他们流散在各地,无依无靠,过着十分凄苦的日子。现在少康以“复禹之绩”为旗帜召集他们,势必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了。他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有才能的还给予一定的职官。队伍从五百人起家,很快发展成为一支为数可观的强大武装部队了。
其五,“布其德,兆其谋”,一面传播功德,另一面暗中安排好“复禹”计划。少康把矛头对准了主要敌人。一个是凶残的寒浞之子浇,一个是浇的弟弟豷,他们手里有着过、戈这两块小地盘。少康用武力或离间的手段消灭了过、戈两国,使这两个凶残的敌手因失去根据地而处于危急的境地。
最后,少康收拢了被夷族灭亡了的、与夏同姓的斟灌氏和斟寻氏的“二国之烬”(两国的残余部队),调动起了自己苦心组建起来的新军,与友好的有鬲氏组成联军,浩浩浩荡荡地向中原地区进发,从而“复禹之绩,祀夏配天”,把敌军彻底消灭了,拉开了“少康中兴”的序幕。
从太康到少康的历史资料中,夹杂着诸多传说故事,有些传说故事也过于离奇,因此有人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实,《左传》《史记》等史籍所载的这些故事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其中涉及的部族和地名也大都有据可查,太康、中康、少康诸王的称谓也符合古代用天干命名的礼制。正如李学勤先生说的:“我们认为这段故事有它的真实性,这从它的名号——太康、中康、少康中可以得到证明。夏王朝的世系中还有孔甲、胤甲、履癸(桀),也是用天干命名的,这种命名法不是造假的人能够想象得出来的。”[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