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禹:开创新历史时期的领袖

禹:开创新历史时期的领袖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维护了大禹的圣人形象。我们列举诸子对禹众口一词的表彰,是想破译一个千古的秘密:作为为新时代的诞生冲锋陷阵的先驱人物,他是被后世保守派人士和激进派人士都认同的人,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的是那种普世的价值观。禹没有因为要抛弃一个旧世界而抛弃旧世界的一切。大禹的这种普世精神,一直延续到他的晚年,排除了在不少先驱人物身上存在的晚节不保现象。

禹:开创新历史时期的领袖

正像西欧的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人、又是近代历史的第一人一样,大禹也是一个“一身而二任焉”的人物。他可以说是中国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人,同时,他又是新的阶级社会的第一人。

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抛弃一个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即将被淘汰的社会的同时,又充分地从传统社会中吮吸了多少万年传承下来的丰富的思想养料。这样,作为一个新历史时期打头阵的领军人物,他血管里流淌着的仍然是人们所熟悉的列祖列宗的血液,音容笑貌,酷似乃祖,精神气质,一如圣贤,而他的所作所为,又是在悄无声息地埋葬一个旧世界,打造一个新世界

他在传统社会中,是道德的楷模。帝舜时,就提倡“令民皆则禹”。“则禹”,就是以禹为准则,即以禹为榜样,让大家都学习大禹精神,这是对的。

他在新生的私有制社会中,是个勇敢的先行者。他不怕别人说三道四,把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禹,他的一生业绩本身就为“何谓批判地继承”写下了最好的注脚。

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文化大家,是读懂了大禹的——虽然各人所取的视角并不相同,认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他的赞誉可说是众口一词。

孔子是禹的精神膜拜者,他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可以想见,孔子是带着十分激越的心情说这番话的。他赞许禹的刻苦、耐劳、大公、无私。他所说的“无间然矣”,相当于说,这样的人我没有任何可挑剔的了。

而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不只倾倒于大禹的人格魅力,还直接为禹的传子制度一辩了。他的学生万章对老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说现在不少人都以为禹之传子是一种“德衰”的表现,说明禹的品格不及前圣。面对世人的责难,孟子断然否定。他的意思很清楚,义与不义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义”的内涵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到了私有制的存在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的情况下,像禹那样顺乎潮流实施传子制度,相反倒是“义”的表现。孟子维护了大禹的圣人形象。

墨子则俨然以禹的继承者自命,“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墨子·法仪》)认为自己力主“兼爱”,其源盖出于“其利人多”的大禹。墨家的巨子们穿衣、吃饭、行事,全都以大禹为榜样,他们是大禹精神的最忠诚信徒。

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的吕不韦,一般不轻易赞人,可是,一提及大禹时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着重赞誉了禹的礼贤下士之风,他写道:“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人也)争矣!”(《吕氏春秋·谨听》)禹那样看重“有道之士”,无怪乎他治水时总是有那么多人能帮他了。

连历来甘心于寂寞人生的庄子也出来凑热闹,盛赞禹的品格和道德精神。他赞扬禹治理洪水的伟业,在当时极困难的条件下,大禹能通四夷九州,把治水的范围推向天下,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此为《庄子·杂篇·天下》中所记墨子对禹的称道:禹治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而且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结果成了个走路不便的跛子,即便那样,他还是奔走在治水道上。庄子的结论是:“禹大圣也!”他对禹的总体评价是:禹是个非同寻常的“大圣”,他的作为影响了天下大势。

我们列举诸子对禹众口一词的表彰,是想破译一个千古的秘密:作为为新时代的诞生冲锋陷阵的先驱人物,他是被后世保守派人士和激进派人士都认同的人,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的是那种普世的价值观

禹没有因为要抛弃一个旧世界而抛弃旧世界的一切。他牢牢地把握了传统的、普世的价值精神——大公精神、无私精神、利他精神、民生精神——使他真正成为民众心目中的“大圣”。既然禹是这样的一个人,人们就不会去怀疑和反对他的事业了。

大禹的这种普世精神,一直延续到他的晚年,排除了在不少先驱人物身上存在的晚节不保现象。

十三年治水的辛劳摧残了他的身体健康,被阳光灼伤了的变得暗红色的皮肤时常发生溃烂,他的背脊是永远直不起来了,他的腿关节出了问题,走起路来永远是一瘸一瘸的,人们笑称为“禹步”。他瘦弱,但精神还好。事关民生的九州大事,禹从来不肯搁置到第二天去办。

“五岁一巡狩,禹遵之。”(《史记·封禅书》)这是禹晚年生活的写照。那时他已年过六旬,身体更加虚弱。可是,他的脑子记得很清楚,哪一年应该是他的巡视九州和大祭天地的年份,他要他的部属为他早作准备。部属感到很为难,都病成那个样子了,还出巡?他的回答响亮而明确:“五岁一巡狩,这是黄帝开始定下的规矩,不能因我而废了规矩。”这就是司马迁写《封禅书》时写上“禹遵之”一语的出典。

这次巡狩,禹特地带上了儿子启。在定九州、铸九鼎中,启都参与其事,并赢得了“夏启贤”的美名。这次巡狩也许是禹的最后一次了,不能没有启的参与。一切让启去张罗,禹只在一旁指点。他心中明白,经过这次巡狩的历练,启一定会成为众望所归的新一代君王的。

“禹行自冀州始。”(《史记·夏本纪》)九州山山水水,都是禹熟识的。投入九州的山水怀抱,使禹的精神反而好了许多。禹与儿子启一起,每天都要同民众会面,从闲聊中体察民情、民心、民风。启年富力强,上上下下跑个不停,一如禹当年一样活跃热情。他与民众的贴心,也一如父亲,这是让禹最为高兴的。(www.daowen.com)

这次巡狩的重头戏是要进行一次封禅大典。“封”就是封土为台,祭上苍;“禅”就是辟土为场,祭地王。从三皇五帝以来,祭天的地方在泰山,这已经约定俗成,不可更改。而禅地可因情势而变。在封泰山之后,禹问启:“你看,禅地放在何处为妥?”启不假思索地说:“会稽是父亲治水的最后一站,又曾是会合诸侯的处所,把禅地放在会稽吧!”禹笑了,满意地说:“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就把禅地放在会稽这块风水宝地吧!”

在“禹封泰山,禅会稽”过程中,启一直是打前站的。忙完了泰山之祭,启马上奔赴会稽山。等大禹一行来到会稽山时,启已经在会稽山顶辟出了一块三丈见方的平坦的祭地,香烛等也一应俱全。禹缓缓地上得山来,神态自若,而体态虚弱。

禹在祭地的东首坐北面南,让启站立在自己的身边,九牧和各路诸侯就站立在他们的身后。司仪官宣布“禅地大典”开始,当司仪官要禹讲述祭词时,禹却把目光投射向站在自己身边的启。司仪官心领神会,邀请启口述祭词。启也不谦让,只是在讲述过程中申明是代表父亲口述祭词的。

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麓的大禹陵

当禹回到会稽的住处的时候,他已无力坐起。他平静地口述了自己的身后事。嘱咐随员丧事一定要俭办。后世的墨子根据民间传说记下了禹的临终嘱托。禹说,在他的尸体上,只要穿三套衣服就可以了,棺材板只要三寸厚就够了,不要建坟,埋在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就可以了,那样农夫还可以在坟上面种地。请注意最后一句话:“则止矣!”什么意思呢?禹是告诉大家,丧事办完以后,你们就应该去办自己应该办的事了,一切到此为止,不要再哭哭啼啼、悲悲切切了。正像鲁迅先生日后所说:“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大禹就葬在会稽山头,简简单单的。

大禹走了,他什么都没有带走。

大禹走了,他留下了许多——

他留下了神州禹域。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

禹王碑文(局部)

他留下了天下九州。

他留下了无私无畏、一往无前的“大禹精神”。

他留下了礼义诗书的华夏人文

他留下了一个时代。一个以家天下为标志的新时代。

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深深地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最受人们崇敬的伟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