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细探中国历史丛书:禹:三代第一王

细探中国历史丛书:禹:三代第一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会,正如著名学者李学勤说的:“禹不是属于五帝时代,而是三代的开始。”禹需要一个“好儿子”。夏代农业的大发展,起始于“修社祀”这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变革。作为“三代”第一王,禹还要展示比五帝更加强有力的权威。为了拓展一个新时代,创建一个新王朝,王的权威不仅不能削弱,还得进一步加强。

细探中国历史丛书:禹:三代第一王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采取了一系列提高禹的声望与地位的措施,看来,舜是真心实意让禹接班的。事实上,当时即使有人想觊觎帝位,就凭“唯禹之功为大”这一条,也很难撼动禹的地位了。

为了肯定禹的接班人地位,大约在治水成功后不久,舜就采取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行动,就是“豫荐禹于天”(《史记·五帝本纪》)。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舜帝征得了“四岳会议”的同意,举行了一个仪式,向上天“豫荐”,“豫”者,预也,事先也,即肯定禹为未来的“天子”。这离禹娶涂山女也不过七八年的时间,此时的禹还很年轻,大约是三十七八岁的样子。

这个“豫荐”的天子一当就是十七年。帝舜崩后,他还要为舜守丧三年。这样看来,禹真的当上天子,那是在“豫荐”后的二十年。好在那时他的年岁也还不算大,就是在五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吧!

当上天子后,禹仿照舜当年的做法,谦让地要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均,而躲避到自己的势力十分强大的阳城去了。商均是个只知吃喝玩乐的不肖子,老百姓怎么可能让他上台?那些有志之士都纷纷“去商均而朝禹”。一番谦让之后,禹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天子。为了安抚尧、舜的后人,又对他们进行了册封。

人们拭目以待,禹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天子呢?关键的问题是,他会成为五帝之后的第六帝吗?不会,正如著名学者李学勤说的:“禹不是属于五帝时代,而是三代的开始。”[9]

五帝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末路。贫富的分化,贵贱的分流,社会管理机构的官僚化,已经使以禅让为形式的推举制度难以为继。如果是完整意义上的禅让制度,新的选举出来的天子是不用客气地对前朝天子的儿子一让再让的。新任天子要让位给老一任天子的儿子(哪怕只是形式),说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传子制”已经被认可,只是尧和舜两朝都没有一个“好儿子”来接任罢了。

这一点,舜心里明白,禹心里明白,连普通老百姓心里也明白。

禹登上天子位以后,他要做的是怎样为传子制度打开一扇方便之门。(www.daowen.com)

禹需要一个“好儿子”。他没有娇惯自己的儿子,而是利用自己天子的高位砥砺和锻炼他。在禹治水时,儿子启还小,他不可能有所作为。但是,在被舜“豫荐”于天后的二十年间,启已经长大,他是完全可以从父亲那里学到些东西的。在这段时间启经受了锻炼,那是毋庸置疑的,不然社会上就不会有“启贤能”的传闻。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这作假不了。

禹当了天子以后,一大举措就是实行礼制改革,这一点被历代的史家所忽视了。中国是礼仪之邦,夏代又是中华礼仪的源头,禹的礼仪改革是为整个社会改革打基础的。《史记·封禅书》中说到:“自禹兴而修社祀。”这是一个大动作,也可以说是带有根本性的礼制改革。五帝以来,一直是将“敬天”作为礼之本,现在反过来了,把“敬地”作为礼之本。“修社祀”,就是敬祀土地神。

敬地,意味着禹当上天子以后,要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只有农业发展了,他所掌管的那个政权才能稳固。夏代农业的大发展,起始于“修社祀”这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作为“三代”第一王,禹还要展示比五帝更加强有力的权威。机会很快来了。这事发生在一次会议上。古代交通和通讯都不便,开次会不容易。因此,人们对会议的重视程度是后人难以想象的。在《国语·鲁语下》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归节专车。”说的是禹要在会稽山那里开一次诸侯大会,结果防风氏没有准时到会,这使已经当上天子的禹大为光火,一怒之下把他杀了。不只“杀”了,死后似乎还不解气,还要“戮”尸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已经难以考稽了,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防风氏一定是一个强悍的人物。你看他长得高高大大的,死后一根大腿骨都可以放满一车子,其人有多高大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只是一种隐喻,暗指其部族有力量、不可一世,平时一定也对中央采取轻慢的态度。其二,禹是在借题发挥,以显示其权威,他要告诉人们一个发展了的真理:现在已不是氏族民主的那个时代了,王的权威是不容动摇的。

当然,这只是作为“三代”第一王的小试锋芒。为了拓展一个新时代,创建一个新王朝,王的权威不仅不能削弱,还得进一步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