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先夏史: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中国历史丛书(12册套装)

先夏史: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中国历史丛书(12册套装)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满天星斗般的文化色泽中,先夏史是其中最夺人眼球的文化亮点。说先夏族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有如下理由:鸟纹彩陶壶其一,文化根系深。称夏为中夏,是合理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先夏族之所以被称为“中夏”、“大夏”,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在当时整个的天下文化中居于领先的地位。先夏族促成了文化的交流,同时夏文化也从中大为得益。

先夏史: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中国历史丛书(12册套装)

现在学者大多承认,五帝时代是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开篇。在广袤疆域里并存的“万国”如满天星斗般展示着各自的文化色泽和魅力,为中华的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满天星斗般的文化色泽中,先夏史是其中最夺人眼球的文化亮点。

说先夏族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有如下理由:

鸟纹彩陶壶(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出土)

其一,文化根系深。

文化是不能速成的。文化需要积累、融合,更需要传承。夏所世代居住的嵩山地区、河洛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有着土肥水美的生态条件,可说得上是四方辐辏的文明轴心。历史给了它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

马家窑文化彩陶几何网格纹壶(半山类型,上海博物馆收藏)

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夏发源的晋南豫西地区,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是人类活动的理想地区。洛阳凯旋路旧石器文化遗址、三门峡旧石器文化遗址,说明了在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存、劳作、繁衍。在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有着丰富的考古发掘。这里的夏之先民已经生活在精心构筑的村落里,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定居生活,饲养家畜,进行渔猎。用石制的磨盘、磨棒来加工粮食。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口已经相当密集,人们开始用厚而高的夯土墙护卫自己的聚落,在使用的陶制品上随意绘上太阳纹、月亮纹、花卉纹、几何纹。在新石器时期的晚期,那里又发现了铜块、残铜器、熔铜坩埚,这里是“天下”中较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方。同时发明了水井,城堡也增多了。在登封王城发现了东西并列的两座夯土城墙,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城内已经有用人作牺牲的夯土建筑

仰韶文化彩陶弦纹壶(半坡类型,上海博物馆收藏)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罐(甘肃兰州出土)。图案生动,线条流畅,属半山类型彩陶。

晋南和豫西地区连绵不断的古文化长链,把先夏文化的根系给描绘出来了。《吕氏春秋》一书的《古乐》篇中写道,当年黄帝音乐大师伶伦去整顿音乐,伶伦经过大夏地区向西进发,到达昆仑山的北麓,在山谷里取到最厚实的竹子进行音乐研究。这段文字不是直接讲夏先民的,但从中可知,黄帝时代颛顼的一支已称为“夏”,已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了。

其二,文化影响力大。

夏先民被当时广大地域的人们称为“中夏”,应该说既指的是地域之“中”,还指一种文化的实力和影响力,说白了它在当时的诸多文化实力派中居于“中坚”的地位。(www.daowen.com)

从地域角度看,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可以说是居“中”的。在黄帝时代,有三大部属是最有文化实力的。一是夏,它的主要地盘是在豫西和晋南,当然包括嵩山地区。二是商,它据有今豫东的部分地区,以及海岱地区的一小部分。三是周,它的发源地在陕西的岐山南,周初的都城在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地界。三个当时最大、最强、最有实力的部族并世雄踞在黄河边上。谁是“中”?当然是夏了。商在东,周在西,夏在其中。称夏为中夏,是合理的。说夏据有的地方是中州、中土,也都是合理的。再说,夏被封为“伯”(伯者,霸也)的那座嵩山又是五大名山中的中岳。说夏是中夏,很实在。这是从夏、商、周三个族群角度来看的,不是像有些学者说的这个“中”是天下之中的“中”。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现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先夏族之所以被称为“中夏”、“大夏”,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在当时整个的天下文化中居于领先的地位。从字义学的角度看,被人称为(或公认为)“夏”有三义。一义为:“夏”者,“大”也。在当时条件下,“夏”与“大”音近而义同。先夏族在万国林立之中无疑要算是大国了,即使在“五十里之诸侯”、“一百里之诸侯”的时候,也可进入大国的行列了,更何况后来成为了“千里之诸侯”呢!二义为:“夏”者,“华”也。古人说得好,“华夏一也”。夏人是最懂得在俭朴中求华美的。三义为:“夏”者,“雅”也。大夏之人,也就是大雅之人。这种关乎人的素养的大雅,充分表现在礼仪之大上。中国是礼仪之邦,就发端于夏族。这个问题后面要有专章论述,在此不赘。

在我们看来,“夏”不会仅是夏族人的自称,也是包括商族人和周族人在内的万国的人们对夏族人的一种美称,总的意思似乎是在赞誉:“看这夏人,多么优雅,多么懂得文明礼仪,多么有文化素养!”

龙山文化黑陶盉(上海博物馆收藏)

其三,文化吸附力强。

以夏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天下其他类型的文化,使这些文化进军中原。在进军中原中又改造了这些文化,同时也使中原文化更加富于生机和活力。

大汶口文化泰山、临大海,兼有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优势,纵横驰骋,北越渤海登陆辽东半岛,南下黄海直指江南杭州湾。这种文化到了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在夏文化的鼓励下积极参与中原逐鹿,大举西进,实现了临海文化和内陆文化的大交融,为中原大陆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就在大汶口文化大举西进之时,以长江中游为根据地屈家岭文化也积极参与了中原逐鹿,先是向南阳盆地一带推进,然后继续北上,其影响直达中原文化的核心地段嵩山南北。屈家岭文化把黄河与长江两大文化体系沟通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原文化的进步。

这样,海岱地区、江汉平原、中原腹地三种不同色彩的文化,在夏人居住的晋南和豫西实现了汇聚、交会和交融。夏人不只为这种文化融合提供了舞台,同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先夏族促成了文化的交流,同时夏文化也从中大为得益。它吸收了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北部地区的龙山文化,东南地区的马桥文化。这些文化的因子一旦融入夏文化之中,夏自身的“大”“华”“雅”的特色就更明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