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评估报告

广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评估报告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检查全市在“十三五”前期实施和执行“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情况,我们抽取越秀区教育局、番禺区教育局进行座谈,从市、各区教育局,市属各中职学校调取了他们各自实施和执行规划的评估和总结,并且梳理了近两年广州市职业教育其他材料。广州市成为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培育单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等五所中职学校被认定为全国中职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

广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评估报告

“十三五”前期(2016—2017年),广州市按照《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部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和《广州市创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的方案》,围绕加快推进示范市创建工作,根据“十三五”末建成具有广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立足广州实际,以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着力点,思考和践行广州市职业与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做好顶层制度设计,破解政策瓶颈,改善办学条件,全方位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培养技术技能的人才的水平。

为了检查全市在“十三五”前期实施和执行“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情况,我们抽取越秀区教育局、番禺区教育局进行座谈,从市、各区教育局,市属各中职学校调取了他们各自实施和执行规划的评估和总结,并且梳理了近两年广州市职业教育其他材料。现根据这些工作,对全市实施和执行规划的情况进行评估,以便为规划调整、推进“十三五”后期实施和执行规划提出建议。

规划中的广州市职业教育限于广州市市区属“中职教育”,因此,本评估也不包括省属中职、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

(一)中职教育基本情况

1.学生数

与“十二五”末相比,2016学年度,广州市中职学校学生数有所减少。见表7-1。这与广州市高中阶段学生数减少相符合,也与全国中职规模萎缩的趋势相符合。

表7-1 广州市中职“十二五”末和2016学年度学生数

2016学年度,广州市中职学校中,省级重点及以上学校27所,在校生84297人,占学生总人数76%。

2.教师数

与“十二五”末相比,2016学年度,广州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及当年授课教师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比例都有明显上升。见表7-2。

表7-2 广州市中职“十二五”末和2016学年度专任教师数

3.办学条件

与“十二五”末相比,2016学年度,广州市中职学校主要办学条件(含学校产权和非学校产权但独立使用的)中,部分条件有所下降,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有所上升。见表7-3。

表7-3 广州市中职“十二五”末和2016学年度主要办学条件

(二)目标、任务与专项工作完成情况

1.顶层设计不断加强

出台并推进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穗府〔2017〕22号)、《关于进一步优化广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指导意见》(穗教发〔2015〕93号)和《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穗发改〔2017〕679号)等政策文件。国家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国家级重点校、省级重点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省级重点及以上学校提供优质学位占76%,整体保持着高位均衡的发展态势。

广州市成为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培育单位。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职业教育布点规划已形成编制指引、政策汇编、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等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这是“十三五”后期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作为全国试点,参加教育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的“中职赢未来计划”,通过“新航向校长培训”“学生培优拔尖、步步高和关爱护苗三个项目”等系列工程,支持学校加快转变观念,加强校长能力建设,加强学生工作项目培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力推动中高职衔接贯通机制改革,建立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取得成效。中职毕业生升读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提高。扩大推广“3+2”等机制,探索其他新措施、新机制,实施依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高职衔接试点。

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州市正在落实广州航海学院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设立广州交通大学纳入省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该校将建设成本科层次的、以工科为主的职业教育大学。促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南分院落户广州。筹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埔分院。以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为基础设立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为基础设立广州旅游(烹饪)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工作,在“十三五”前期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学校建成以后,特别是广州交通大学和两所新高职院校设立成功以后,广州市中高本职业教育融通将更加顺利,可以解决多年来广州市职业教育的一些瓶颈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等五所中职学校被认定为全国中职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十三五”后期,广州市中职学校布局将进行重大调整,合并减少学校。届时,新学校可以继承原学校“国家示范(骨干)性中职院校”的荣誉,原来没有获得该荣誉的学校因为合并进新学校而不需要再争取该荣誉。

3.科学可行的中职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建成

在详尽分析国内外现行区域中职专业布局调整方法的基础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对市中高职学校、行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广州市局属中职学校专业布局调整方案。2015年,市教育局根据这个方案,制订局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三年规划,明确各校专业结构按照重点建设专业、辅助专业和调整(淘汰)专业三类重新定位和建设,要求经过三年调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专业布局。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66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69个,建成市级示范专业19个,市级示范教产对接(校企合作)项目7个。经过实施规划,预计到“十三五”末,广州市局属中职学校专业布局将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4.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横向联合办学的开放融合机制逐步完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继续探索校企双主体办学;探索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加大职业学校聘请能工巧匠进校园兼职任教的工作力度。

实施紧缺专业引进能工巧匠进校园项目,引进行业企业优秀兼职教师。组建15个市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和6个职教集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各类企业在全市中职学校设立培训中心(基地)达95个,校企联合开办178个“订单培养班”,年均订单培养学生近1万名。

5.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继续深化

高质量的教学一直是广州市中职教育的强项,广州市办学内涵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十三五”前期,广州市继续狠抓中职教学改进工作。

中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广州模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范例,市级示范专业、示范教产对接项目、精品课程认定工作为全国提供经验。2017年中职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我市获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全市获奖总数三个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基于大数据的常态化、周期性的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本成形。中职教学诊改部署和推进走在全国前列。两年来,以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为抓手,广州中职继续提高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基本方针,以“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市级和校级两个层面扎实部署开展诊改工作。通过建立中职诊改制度,引导和支持中职学校不断完善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规范专业设置;搭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系统,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建立完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学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加强校际间交流和相互学习;实施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引导学校开放办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成长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两年的主要工作有:

(1)制订市级实施方案,确定试点学校,并成立市级中职诊委会,作为市中职诊改的专家队伍。

(2)开展首批市级示范专业、市级教产对接、校企合作示范项目认定和建设工作,完成首批20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研制和评审工作,规范和指导全市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开展了市级层面的宣传培训工作共7次和送教上门近20次,涵盖诊改政策理论培训、数据采集培训、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撰写培训、学校规划及内涵建设培训。

(4)认定2016年10所市级试点学校,组织诊改方案和诊改工作实施的经验分享和汇报会。

(5)根据省实施方案,2016和2017年均全面开展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办学条件)自查和核查工作,形成市和学校的工作台账。

(6)启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2016年完成21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015学年度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2017年扩大至所有中职学校,完成2016学年度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

(7)市教育局、国家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2017年1月份完成了年度质量报告并在市教育局网站公布,同时各学校也通过校园网站向社会发布。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出台市级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组建地市诊改专家委员会和开展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条件核查的地市,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成为全国教学诊改试点学校。

(8)开展专项督查工作。印发《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现场督查工作的通知》,2017年市教育局组织4组专家对10所试点学校开展诊改专项督查工作并完成督查报告,完成召开全市诊改工作现场会和试点校诊改督查专项工作任务。2017年12月,省教育厅公布全省首批36所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省级试点学校,其中,广州市有4所学校成功入围,试点学校数量位居各市第一,占全省11%。4所学校入围省试点学校将扎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中职诊改工作全面深入推进,进一步提高中职内涵建设水平。

6.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教育对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贡献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一批全国一流的示范专业及专业群。

截至2017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开设18个专业大类共计124个专业,每年为广州及珠三角地区输送技术技能人才3万多人。国家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国家级重点校、省级重点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省级重点及以上学校提供优质学位占76%,有力推动中职教育办学资源的高位均衡。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66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69个,建成市级示范专业19个,市级示范教产对接(校企合作)项目7个。

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8%,专业对口就业率80%。

7.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明显增强

定期开展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价,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确保毕业生经过顶岗实习的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达到一线职工素质和能力要求。

承办全国大赛2项,省级师生竞赛8项,成功举办穗港澳台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交流节。2016年,获得省教育厅“长期支持服务广东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组织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选派选手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成绩突出:2016年,省学生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占比33%,教师竞赛获一等奖9个,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CAD)和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两个项目上,囊括全部5个一等奖。代表省参加全国大赛的广州市选手比例占39%,获全国一等奖占比27%。2017年,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梁智滨同学代表中国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夺得砌筑项目金牌。市代表队自参加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以来,参赛人数、获一等奖人数连续9年排名全省第一。广州市选手代表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比例每年均超30%,居全省第一。

8.社会综合效益明显

开展双到帮扶,落实双证毕业等工作,切实发挥民生兜底、就业保障、关怀弱势和民族融合等作用。

中职教育全面实施免学费、扶贫助学政策。联合市编办等6个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广州市中等职业特殊教育工作的通知》,从政策层面提供启能班工作的保障。开办特殊学生启能班,继续推行中职“启能班”全市统一招生。承担内地西藏、新疆、青海民族班培养任务,先后开展针对贵州黔南州,新疆疏附,西藏林芝甘孜以及广东、梅州、清远等地的对口职教帮扶工作。在职业教育进社区、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教育和在岗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开设社区教育大课堂、终身学习网、电视教育频道等多种课程形式,在广州的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9.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顺利

成功举办广州—坦佩雷职业教育论坛、穗台现代职业教育校长论坛和穗港澳台四地职业院校技能交流节。市医药职业学校等3所学校与韩国南首尔大学签约开展“3+4”合作人才培养,打通中职生国际本科升学通道。

10.终身教育网络逐步健全

一是终身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印发《广州市推进老年教育发展实施方案》,推进首批广州老年开放大学区级分院建设。2018年1月,依托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广州老年开放大学,目前已建成覆盖11区的20所学院及一批街(镇)学校、居(村)学习点,初步形成覆盖广州市老年教育的“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办学体系,其中花都区、南沙区率先完成50%街镇老年学校布点以及30%村居老年学习点的建设目标;目前,全市有老年大学56所,老年学校83所,老年教学点244个,全市“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学习网络基本建成。依托“广州终身学习”手机APP和PC端建成网上老年课堂,上线涵盖法律急救、保健养生英语艺术等11大类、1000多门微课。此外,广州老年开放大学创新性地拟定了中老年保健与养生、智能生活中国文学经典诵读、声乐四个专业课程模块,在课程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成人继续教育不断发展。从化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17年增城区、从化区被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称号。积极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为社区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外来人员、残疾人等提供技能和上岗培训。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通过开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多元联合办学、开设特殊课程、鼓励企业办职校等举措,逐步开拓全日制学历班教育市场。

三是语言文字工作深入开展。深入贯彻、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积极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推普周”宣传活动等;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校评估,充分发挥学校在规范社会用语用字方面的重要基地作用;推动各区建设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促进测试工作广泛开展。

四是社区教育网络逐步渐全。积极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公民大讲堂”“全民读书节”等群众性学习活动,基本覆盖全市11个区。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2016年完成了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课题结题和申报。积极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开发优质课程。通过开设社区教育骨干培训班、举办专题培训活动、创新人才引入机制等途径逐步完善社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番禺、从化、花都、海珠等部分区建立了现代信息技术及新媒体服务平台。各区依托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多样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了区数字化学习中心。目前,全市创建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实验区2个,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11个;全市有市、区社区学校170所。其中依托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建成覆盖全市11区、共27家数字化学习分中心,延伸至街镇的三级数字化办学体系。形成“广州终身学习大讲堂”社区教育品牌,2018年举办近300场社区教育讲座及相关活动,有2万余名市民参与,并创新性地开展线上直播,线上受益人达20余万人次,形成广州终身学习特色品牌。“广州终身学习”手机APP2017年底上线以来,经过数次迭代更新,已实现学习点播、在线报名、定向推广、投票评选、学员统计五大功能,注册量达2.4万余人。

11.职业教育集中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历经“广州教育城”“广州职业技术院校迁建项目”“广州科技教育城”等阶段,广州市在2017年加快了珠村职业教育集中建设项目的建设步伐。

(三)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落实情况[1]

1.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一是党建工作得到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着力构建广州教育特色党建框架体系。成立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对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统筹领导。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市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加强广州市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全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规范基层党支部建设。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印发《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的通知》。统一印制全市教育系统党组织会议工作记录本,编印《广州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指导手册》,分类建立基层组织生活档案,下拨588万专项经费支持基层学校党组织“四室一厅”建设。抓好党务干部和党员管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广州教育党建学习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学习信息并组织考学,使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成为常态。规范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程序,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2018年以来组织集中轮训共4期743人次参加,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加强监督检查考核。把党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各项检查考核的必检项目,全面开展局系统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年度考核检查,对415个基层党组织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实地检查考核。

二是依法治教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面落实普法责任机制建设,成立“法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法制宣传要点及宪法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方案、严格履行“谁执法谁普法”,重点抓好教育系统内领导班子、行政机关和学校师生的学法用法,着力推动宪法和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进头脑,切实加强法制师资培训,扎实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学课堂,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实施学生法制教育评价制度,将学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守法、用法情况纳入常规德育评价。坚持实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组织法制副校长、学校法律顾问上法制课普及学生法律知识。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严格执行学校法制教育教材、课程、师资、经费“四落实”。截至2018年10月,广东省评估认定广州市共有省依法治校示范校96所,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51所。积极开展各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开展学生争做“宪法小卫士”活动、宪法征文比赛、宪法课件制作大赛和未成年人课件制作大赛等,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切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教育督导工作持续创新。成立广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工作格局。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设立“广州督学远程网络学习平台”,开发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平台,初步实现考核网络化。开展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监测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出台《广州市督学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创新遴选方式,公开竞聘督学。出台《广州市开展专项教育督导暂行办法》,推动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突破解决。全面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番禺区、花都区成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区”。

四是管办评分离改革逐步推进。落实事权下放工作,将“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和“区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区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合理制订”两个事项下放各区实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7项,进一步减轻办事群众负担。积极做好省下放委托的3项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工作。创新推动“一校一办学章程”“一校一制度体系”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采用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立体学区、委托办学、合作办学等办学模式,提高学校治理机制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市属高校科技创新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五是新型广州教育智库建设进展较快。重点推进建设市属教育科研机构,以市教育研究院为依托,成立广州教育学会教育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着手筹建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湾区教育协作共同体。创立《教育决策参考》,围绕广州市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基于调查数据撰写政策咨询报告,为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参考。初步建立教育智库与行政部门“旋转门”机制。

2.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义务教育招生和中考改革平稳推进。贯彻落实《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指导意见》,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公办小学继续按所在区划定的地段招生,公办初中继续采取多校划片或单校划片方式招生。2016年公办小学、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招生全部实行网上报名。统筹保障不同群体入学,落实政策性照顾学生教育优待政策,按照“租购同权”的目标保障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稳步实施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招生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建立健全随迁人员子女报考资格网上联审机制,“四个三”异地中考新政顺利落地,2017年有逾2.9万名随迁子女在穗参加中考,近1.3万名人员符合“四个三”政策条件,中考录取平稳有序。

二是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实验持续深化。继续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了具有广州特色、涵盖六大方面23项指标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了覆盖学业与非学业指标的测量工具;初步建成了基于网络、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评价云平台,并充分依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评价。试点学校扩大到486所,完成了对试点学校的第二期试测,出具市、区、校级报告共500多份。(www.daowen.com)

三是启动了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以行政主导推动,市教育研究院为主体实施,面向全市遴选一批普通高中学生,建立了5个跨校分层辅导基地校,初步构建了培养课程体系、质量管理机制、心理辅导与干预机制,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条不紊开展。

3.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基本落实

一是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16年度,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480.68亿元,比2012年度增长46.4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67.48亿元,比2012年度增加45.85%,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326.81亿元,比2012年度增长51.21%,小学、初中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别比2012年度提高29.15%、83.95%,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分别比2012年度提高78.67%、108.10%。按照《广州市幼儿园生均定额补助实施办法》,对普惠性幼儿园予以生均定额补助,2017年市财政安排学前教育经费4.2亿元,比2016年增加0.4亿元。全市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小学每生每年950元提高到1150元,初中从每生每年1550元提高到1950元。2017年市财政安排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补助专项经费5.28亿元。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7学年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对各区按要求解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学位进行补助,2017年市本级财政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市教育局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学位补贴1.48亿元。

二是公共财政对弱势群体实施重点倾斜。2017年全年共投入帮扶资金164万元,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培训师资2056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2名。扩大对优抚对象的资助覆盖面。完成省教育厅“资助学前教育困难家庭幼儿36.7万人”民生实事资助任务。2017年全市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共资助建档立卡学生341名、资助非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学生351名,共免费教育资助普通高中贫困学生1439名、国家助学金资助1950名;中职学校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以及建档立卡等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实施,年度投入补助4500多万元,受益学生9万多人次。印发《关于推进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生免费教育覆盖至学前阶段,下达市级特殊教育专项经费2500万。

三是教育经费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信息科技运用的廉政风险防控,实现预算、合同、开支、项目、采购管理的全程监控,出台了《广州市教育局机关专项经费收支管理办法》《广州市教育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文件。印发了《广州市教育局预算执行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推进预决算公开制度。

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一是师德师风建设得到加强。规范师德标准,组织全市教师签署《师德承诺书》;加强师德监督,自上而下、全面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自查工作;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加强正面宣传。树立师德典型,强化正面引导;启动学前教育师德专题全员轮训;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严禁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工作要求,将专项工作纳入开学检查工作之中。

二是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创新教师队伍聘用方式,做好临聘教师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管理,在市教育局局属中学、南沙区、黄埔区实施教师招聘改革;推动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出台《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深化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启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启动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权下放后系列工作;积极推进中职学校职称改革试点,优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模式。

三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试行)》,刚柔并济引进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42名。积极支持市属高校引进以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等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和博士后,以及具有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优秀青年人才。2017年市属高校引进各类人才565人。

四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整合评定并发布新一轮教育专家、名校(园)长、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479名,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34名。截至2017年,共有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对象1424名;校(园)长770人参加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实施广州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36人;认定培养广州市第三批和第四批骨干教师2218人。实施从化、增城等七区卓越中小学校长促进工程共培养840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以及广州百名校长京津沪名校跟岗访学计划。

五是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高一级学历(学位)比例稳步提升;全市逾13万人次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约80万人次教师参加全员培训。全市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达到95%,近三年500多人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前辅导培训;面向从化、增城、花都等非中心城区开展农村幼儿园专项培训920人;继续打造特殊教育“强人计划”,加强学前融合教育、自闭症随班就读等专项培训。

六是标杆式教师群落不断扩大。2017年,我市组织表彰广州市优秀教师6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20名、教育工作先进集体40个,由市政府颁发证书、奖牌并发放奖金,提升了表彰规格,鼓舞了广大教师。2018年,我市新增44名中小学特级教师;96人获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殊荣;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人通过201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

5.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出台了《广州市“教育u时代”信息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广州市教育局机关信息化项目操作细则》等文件,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贯彻网络安全法,深入开展网络安全专项培训,全面推进教育局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定级备案和测评整改工作,信息技术安全监测和检查常态化,完成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

二是基础环境全面达标。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互联网出口带宽接近40G,光纤总长度近4万公里,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师机比为1∶1,生机比为7∶1,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课室基本全覆盖。“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已初步形成,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建成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100%中小学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全面普及“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是融合应用亮点纷呈。广州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有120TB资源,涵盖了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所有学科和专业。智慧校园建设初见成效。我市被列为教育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首批试点单位。2013年至今,我市共建设71所中小学智慧校园样板校和实验校,开展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打造了一批智慧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其中,我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获首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等3个单位被评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单位。建设覆盖全市中小学生智慧阅读平台,建立学生阅读档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四是教育治理明显优化。按照市、区、校三级部署,建设全市互联互通的OA系统。我市学前、中小学、中职等教育阶段教育基础数据全覆盖,率先在国内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建立全市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学籍数据,并与教育部学籍管理系统对接。广州市招生考试网络管理应用系统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建成了“广州市学生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体质与健康档案“一生一档”信息化管理,向家长推送个性化健康处方。实现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的联网,建设全市校园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和全市校车动态信息监管平台,实现校车许可联网审批和全程实时监控管理。2017年,启动教育大数据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开展教育大数据一期工程建设。

五是师生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率达99.64%。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市晒课教师共9.3万人次,晒课总数11.58万节,获得部级优课664节,省级优课2176节,优课课例数、参与教师数量、建设优课教研室数均位列全省第一。注重学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全国首次引入App Inventor手机积木编程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每年有近10万初中生学习App Inventor手机积木式编程。在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Google中国”App Inventor程序设计大赛中,我市学生连续四年蝉联高中组特等奖。我市云山小学获批成为“全国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学校”。

6.内部审计力度不断增强

一是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建立由组织人事、财务、审计、机关纪委等处室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和内部审计专项审核小组机制,使教育审计规范有序;出台《广州市教育局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试行)》(穗教发〔2018〕2号),作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和准则。

二是加强扶贫领域监督。制订出台《广州市教育局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穗教政审〔2017〕15号),局领导带队组成7个工作小组,分别对新疆等地区中的7个扶贫点,以及局机关、35个局属单位进行实地扶贫专项检查,形成《广州市教育局扶贫领域监督检查情况报告》,切实在保证扶贫资金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上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是全面开展内部审计。遵循“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对5个市属高校、35个局属单位开展了经济责任、资产管理、预算执行等专项审计,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对学生资助、基建工程、师资培训等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下发审计意见书38份,专项审计调查报告3份,要求被审单位抓好整改落实。

四是开创内部审计新局面。扩大了审计对象,从市教育局局属单位拓展到区教育局及区属学校,延伸到我局委托相关省属单位及外地院校;扩展了审计范围,由常态化审计扩展到扶贫领域、基建、学生资助、师资培训等重要项目审计;深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由离任审计应审尽审,到与任中审计相结合,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纵深发展。

(四)重大工程项目进展

1.进展情况

《规划》中,共33项“十三五”期间教育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目前,21项处于前期阶段;9项在建;2项建成,分别是广州外国语学校教工工作用房项目和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赤坭校区)教学综合楼二期工程;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实习基地改造项目所在校区已移交从化区政府,不纳入统计。“十三五”期间教育设施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计划约为219.81亿元,2016—2018年6月累计完成投资约48.63亿元,完成五年投资计划的22.12%,时序进度稍滞后。

2.存在问题

按照项目正常建设程序,需经立项、用地规划报批、初步设计批复、概算评审、施工图审查、预算评审、施工招标、施工报建等流程,报批报建手续多,协调难度大,项目进展较缓慢。

(五)趋势和问题分析

1.环境趋势分析

(1)广州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是面临非户籍人口子女教育压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体量最大,而教育供给总量相对于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子女需求总和而言,学位供给不足,学前和小学教育阶段表现尤为突出。我市随迁子女就读人数每年以约2万人的速度递增,2017学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已达59.56万人,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44.34%,远高于北京和上海。

二是面临着师资整体水平不高的制约。从与北京、上海的比较来看,广州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学前教育)的教师学历水平远落后于北京和上海,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极不相符。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整体水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我市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师资水平方面还面临巨大挑战。

三是面临着财政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的挑战。从广州教育总量来看,广州地区在校学生人数共358.65万人,均超过了北京、上海、深圳(深圳不含研究生)的319.06万、274.54万、204.77万人。广州市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不包括省部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人数222.45万人,超过了北京、上海、深圳的219.75万、203.35万、192.06万人。从经费投入总量来看,广州市教育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4.45亿元,远低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887.38亿、840.97亿、414.73亿元。因此,从学生人数总量和财政投入来看,广州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四是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不够的挑战。虽然广州地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为115.80万人,超过北京和上海的99.31万、71.19万人,但是广州地区研究生在校学生数只有9.07万人,甚至比北京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都少,其占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总量的比例仅为7.83%,远远低于北京和上海的40.30%、27.67%。因此,广州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数量严重不足。

(2)广州教育的发展机遇

一是获得利用港澳地区国际化教育资源推动广州教育融入国际教育体系的机遇。港澳地区在PISA方面的测试和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港澳地区教育体系面向世界充分开放,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顶尖科研机构、一流科学家交流频繁,国际影响力超过内地,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港澳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大湾区建设战略的东风下,通过港澳地区对接教育资源,参与国际教育体系当中,有利于我市教育快速融入国际智力体系。

二是获得借鉴港澳地区教育治理优秀经验推进广州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在教育治理方面,广州与港澳地区在政府参与教育管理方面有着很大差异,两种管理各有优点,港澳地区的教育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及学校有着充分自主权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获得国际资本和优秀人才引进广州教育体系的机遇。港澳地区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集聚了大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要将广州打造成湾区教育中心,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以港澳地区为桥梁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高层次人才进入广州教育体系,从而为广州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问题总结与原因分析

经过与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对比分析,我市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广州教育总体体量很大,但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学位相对不足;二是广州的高等教育学生培养数量较大,但是研究生层次培养数量远远不足;三是广州市在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方面受到地方财政支出总量的限制,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显著不足。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非广州户籍人口子女的持续导入,预计在今后对小学阶段学位提出更多需求;二是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较少;三是广州市地方财政支出总量不足。

3.思路举措

(1)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利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深化我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探索解决路径和方法,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世界前列、全国一流、广州特色、示范引领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目标。

(2)下一步工作举措

①强化“立德树人”顶层设计

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切实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深化新媒体、新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传承发扬广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坚持活动趣味化、研究课题化、实践社会化。扎实推进家庭教育,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广泛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②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全面实施广州市发展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切实加大投入,“一区一策”制定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入园高峰的措施,努力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力争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提高到50%。开展公办幼儿园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幼儿园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实施中小学校三年提升计划,持续增加公办中小学学位供给,再实施一批校园功能微改造项目。继续巩固与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果与水平,深入推进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继续推进实施新建一批广州市示范性高中方案,探索高中分层分类建设。根据省的部署,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课标和新高考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教育。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示范性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制度。完善制度设计,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

③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加快广州科技教育城建设,推进中职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提升工作,推进市属中职、高职院校集约办学,探索中高职衔接、高本接续以及中本贯通培养,建设中高本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建立深层次产教关系,推进教产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④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IAB”产教融合及人才支撑计划,培养“IAB”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继续加快推动市属高校选址和设立工作,加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加快推进香港科技大学落地建设。引导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释放高校的办学活力。积极推动区域内各高校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建立起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教学与科研融合。

⑤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加快推动学分银行制度和继续教育学分累计转换制度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推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卡”“终身学习账户”;推动老年人及残疾人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完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制度,完善市民终身学习监测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终身教育决策服务体系等。

⑥提升特殊教育服务水平

不断完善特殊学生转介安置体制机制;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双证上岗”制度试点工作;推进实施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建立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⑦规范民办教育管理

大力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对民办学校违规办学行为和无证办学整治力度,完善民办教育准入标准、监管、预警和退出机制;制定实施差别化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民办教育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⑧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

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落地,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层次、多途径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基础教育领域合作,加强市属高校引进高端国际化人才力度,吸引港澳台地区人才参与市属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出台完善在穗的港澳地区适龄儿童少年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优化在穗的港澳地区适龄儿童少年就读中小学工作;推动市属高校与境外一流高校展开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对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和项目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新欧亚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等重要廊道及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区域教育合作交流;提高重点学科和专业相关学位研究生的留学生就读比例,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和层次;推动南沙自贸区设立独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进程和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⑨不断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研管理的改革措施,建立广州地区高校科研协作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完善智库发展的机制与平台建设,给予智库在专兼职研究人员聘用、项目经费使用、项目委托和管理方面更多的自主政策和权限;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的监测制度,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绩效管理,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经费动态调整机制。

⑩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

在加大引进高水平教育人才力度的同时,给予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研究生以上学历水平应届毕业生从教,注重本土教师培养和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继续探索改革教师招聘制度,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健全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年金和入户制度,切实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权益。

最后,必须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按照大平台、大资源的思路,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优质资源覆盖面;建设教育大数据,提升科学决策能力;推进集团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开展智慧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加快推进广州教育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和基于大数据应用系统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多层次、多维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应用。

(六)调整方案

建议将《规划》发展目标中“学校无线网络实现100%覆盖,建成智慧校园的学校占比达到50%以上”修改为“建成100所智慧校园”;主要指标中“智慧校园占比(%)”修改为“智慧校园数量(个)”,到2020年其目标值为“100”。

理由如下:完成全市无线网络100%覆盖,需全市所有区教育局和学校同意,目前有部分区表示不同意;经认真测算,完成智慧校园占比50%的目标,市财政转移支付经费需19.4亿元,各区需按4倍配套投入,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建议在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中修改相关表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