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进社会事业建设,获得中国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荣誉

推进社会事业建设,获得中国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荣誉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应有的学习教育和升学的机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改革开放后,德保县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培育文化、体育等发展,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2月2日,德保县被国际文化旅游促进会、中国旅游品牌协会授予“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荣誉称号。

推进社会事业建设,获得中国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荣誉

(一)教育事业

德保县解放前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十分落后。解放前全县只有两个大学生。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德保的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设置齐全,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健全。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加强自学能力教育,推行普通话教学,严格执行升、留级、补考、结业和毕业制度。扎实打好基础,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抓好教风建设和教学常规工作,健全各科教学制度。将国防教育、卫生体育教育列为教学的重要学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应有的学习教育和升学的机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985—1987年有广西民族学院在德保县开办大专班政治专业脱产教学一届。1980年全县有小学校(包括完小和教学点)1190所,小学在校生43622人,小学入学率92.8%,小学教职工2374人;中学(高初中在内)25所,在校中学生8971人,中学教职工671人,是年高考有25名考生考上大专以上院校;职业教育有职业中学3所,民族中学1所。1990年,全县教育设置有所调整。是年,全县有小学1022所,小学在校生46525人,小学入学率95.9%,小学教职工2958人;中学23所,中学生8638人,中学教职工700人,是年高考,有40名考生考上大专以上院校。2000年,全县有小学186所,小学在校生32560人,小学入学率98.83%,小学教职工1828人;初中18所,初中在校生12217人,初中教职工560人;高中2所,高中在校生1199人,高中教职工73人,是年高考有63名考生考上大专以上院校。职业中学1所,职中在校生478人,教职工48人。2010年,全县为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对教育布局又进行了调整。是年,全县有小学177所,小学在校生24219人,小学入学率99.7%,小学教职工1595人;初中14所,在校生9954人,教职工744人;高中2所,在校生3082人,教职工194人,当年高考,有497名考生考上大专以上院校;幼儿园116所,幼儿在园12605人。

德保有名的重点学校有德保高中等中学5所,德保实验小学等小学5所。德保高中于1937年创办,当时校名为“天敬联立国民中学”,俗称“天敬国中”,已几次更名。2007年县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现在的“德保高中”,在校学生3500人,56个班,在职教职工200人,校园占地面积84300平方米,教学建筑面积32278平方米,学生住宿面积17763平方米,为国家培养4万多名优秀初高中生,造就1万多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自2005年以来,高考上线率逐年上升。其中,2005年高考上本科线179人,2008年考上本科线366人,2012年考上本科线497人。2009年1月,自治区教育厅将德保高中评定为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

(二)文化、体育、旅游

德保文化、体育活动底蕴较好。壮剧、山歌盛行,篮球运动遍及城乡。改革开放后,德保县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培育文化、体育等发展,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挖掘民族文化体育资源,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转化壮剧会演成果,推出民族艺术精品节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文艺、体育活动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一批优秀的文化文艺节目,展现了当地民俗风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009年全县有业余壮剧团31个,山歌队360个,舞龙舞狮队30个,抬阁队12个,舞象队1个,提线木偶队6个,村级文体服务中心21个,永久性戏台82个,农家书屋20个,12个乡镇设立文化站。县属演出礼堂1个,容量6000人。县属体育馆1个,容量8000人。县标准篮球场8个,行政村篮球场185个,汽排球场20个,羽毛球场4个,足球场6个,乒乓球场277个,每年观看篮球比赛等活动的观众达25万人次。2012年,在巩固原设施的基础上,文化体育设施有较大增加,业余壮剧团增加到40个,农家书屋增至186个。自治区举办体育比赛如革命老区篮球“拔群杯” 在德保县举行。1988年11月,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文化名酒”评比会上,德保蛤蚧雄睾酒和蛤蚧酒双双评上中国文化名酒。

德保县的旅游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空白,从90年代开始开发利用,最初开发的有“吉星岩”“老虎洞”景区,进入21世纪初,又开发了“红枫湖”“曼贝侬”景区、“矮马场”观马景区。2010年11月,德保县第一届旅游节开幕,来自县内外游客云集德保县城,五万人挤满小城镇,观看龙狮、矮马、抬阁等表演,并到各景区观赏。

德保县4A级景区吉星岩内景(www.daowen.com)

在旷野中嬉戏的德保矮马(梁建森摄)

2011年1月4日,德保县曼贝侬景区荣获“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 称号。2月2日,德保县被国际文化旅游促进会、中国旅游品牌协会授予“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荣誉称号。2012年5月,德保县吉星岩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2月,德保红叶森林公园成功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审。

(三)医疗卫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国家对老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德保县的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医疗卫生在原基础上,加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促进防控疾病能力水平的提升。面向基础群众,为大众就近便利医疗服务,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努力解决农村村民和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断创造条件,改善卫生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的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力度,杜绝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进入市场危害人们的身体,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德保县医疗单位设置齐全,医疗设施不断增加,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技术不断提升。2009年有县直医院8个,乡镇中心卫生院3个,普通卫生院15个;病床457张,其中县直277张,乡镇180张;在职医务人员573人,其中县级医院357人,乡级医院216人。村级卫生所180个,村级卫生员185人,卫生计生管理员18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58%,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上升,参合人数增加。2012年,县医疗设备增加外,医务人员由2009年的573人增加到1162人,村级卫生所全覆盖到185个,新农合参合率增至97.41%。老区人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健康保障系数大幅度提高。

(四)民政福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惠民政策的不断落实,德保老区老有所养机构及运作日臻完善,人民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多。2009年,全县12个乡镇都建成了敬老院,还建成了25个联合五保村,17个单独五保村。五保供养对象3221人,其中集中供养746人,分散供养2475人。收留的324名孤儿都按标准给予供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