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保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

德保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5月,中共第八届二次全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德保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实际,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这次运动全县共毁木材4万多立方米。1962年至1978年全县广大农村仍然实行人民公社制。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纠正经济工作中的浮夸风、急躁冒进等“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德保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

1958年5月,中共第八届二次全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德保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实际,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为创造粮食亩产“跃进” 性目标,当年夏收和秋收前,各屯将数十块已经孕穗的禾苗拔出,拼到一块田里,称之为“卫星田”,后全部烂掉,造成当年歉收。195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5452万公斤,比1957年的5749万公斤减少5.17%。

195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后,全县高级农业合作社并成10个公社。东关、马隘、都安公社改称幸福人民公社;足荣、那甲公社改称超美人民公社;燕峒公社改称钢铁人民公社;龙光公社改称飞跃人民公社;巴头公社改称群英人民公社;多敬公社改称战斗人民公社;渠洋公社改称红旗人民公社;魁圩公社改称红色人民公社;东凌公社改称跃进人民公社;荣华公社改称超英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制度,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劳动力社内统一调配,社员私养的生猪一律作价交集体统一喂养。

1958年10月,德保县成立钢铁指挥部。全县计划年内产铁2.5万吨,钢和铜各1000吨。同年,全县无偿组织10个团3万多人,离开农业第一线,全面开展炼钢炼铁大会战,毁地采矿,炼烧结铁。直到1959年9月,大炼钢铁运动才结束。这次运动全县共毁木材4万多立方米。1959年遇到旱灾,持续到1961年下半年,粮食减产,全县粮食严重短缺。

1961年,县委贯彻中央3月22日工作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劳动管理形式逐渐简化,农业生产推行小段包工、分段负责。劳动者除完成包工和公益事业劳动以后,允许私人养殖畜禽和开私荒种植作物,搞运输和加工业等补充家庭收入。

1962年至1978年全县广大农村仍然实行人民公社制。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纠正经济工作中的浮夸风、急躁冒进等“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会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各项工作有序发展。

农村农业实行“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法,生产队成立科研组,对种子提纯扶壮,插秧机、拖拉机等农机开始进入条件较好的社队发挥作用。1962年粮食播种面积39.18万亩,总产量4283万公斤,人均有粮190公斤,缴纳公购粮875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5.01万头,大牲畜饲养6.69万头;1966年粮食播种面积37.35万亩,总产量5469.5万公斤,人均有粮218公斤,缴纳公购粮887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9.38万头,大牲畜8.28万头;1977年粮食播种面积38.39万亩,总产量7888.16万公斤,人均有粮256公斤,缴纳公购粮987.5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11.49万头,大牲畜7.20万头。(www.daowen.com)

全县森林面积87.4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22.8%,占宜林面积51.54%,建设黄连山、红坭坡两个国营林场,林区公路30公里,为林业生态建设打下基础。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统一调配全县劳力兴修水利。1962年至1978年,先后建成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6座,总蓄水量261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68万亩;建设引水工程4处,灌溉面积10.61万亩;排洪工程4处,排涝面积3.66万亩;水土保持工程(即深耕改土,砌墙保土)4.2万亩;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9766千瓦;供水、家庭水柜3000处,解决饮水困难5.38万人,牲畜3.28万头。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畜饮水难问题,为全县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县投劳投工参与建设库容15亿立方米的巴蒙水库,解决了德保、靖西大部分公社工农业用水困难问题。

全县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从1962年起,恢复了造纸厂、酒厂的生产经营,20世纪70年代,新建了糖厂、水泥厂、汽修厂、巴头煤矿、磷矿、磷肥厂等6个企业,兴建了一批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1962年152万元,1966年188万元,1977年1281万元。

公路建设初具规模,1962年至1978年,新修在德保境内的省道1条17公里,县道20条283公里,每个公社都通车,省道、县道沿线的大队通公路。

1962年至1978年,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一定发展,小学教育方面,每个大队都建有完小,1962年全县小学学校635所,在校学生26936人,教职工1090人;1966年全县小学学校853所,在校学生48928人,教职工1345人;1977年全县小学学校1363所,在校学生49284人,教职工2428人。中学教育方面,60%以上的大队都办有初中,各个公社都办有高中,在县城还办了职业中学。

卫生工作蓬勃发展,每个大队建立了合作医疗卫生室。1970年全县有卫生员182人,1977年将卫生员改称“赤脚医生”,人员发展到579人,解决了轻微病员就近医治问题。1969年,天津市一批医务人员到德保支边。他们到来后,分赴县城、敬德、东凌、巴头、足荣、荣华、马隘、燕峒等公社卫生院(所),在治病救人和培训本地村医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