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永安红军井:毛泽东与家乡之水

永安红军井:毛泽东与家乡之水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的红军战士帮着老乡挑水、打扫卫生、劈柴,有的在家家户户的墙上书写宣传标语,动员群众参加红军闹革命。此后,该井被当地人命名为“红军井”。其中罗坊村罗余章等人就是当时随队参加红军的。罗坊村红军井毛泽东在此次进军途中写下了著名的:《如梦令元旦》一九三0年一月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1930年1月中旬的一天早上9点,一支长龙似的队伍朝梦溪开来。这一天,天气有点热,这是梦溪往年这个季节不常见的天气。

路是石头路,平平仄仄,只见百十匹高头大马,嘀哒嘀嗒地踩着村庄的间石子路,浩浩荡荡地从溪源方向接踵而来。马背上全驮着行李和粮草,没看见人骑马,都是人牵马行。队伍个个身穿灰布衣裤、头戴灰布八角帽,帽子上绣着一颗红五星,红五星照耀着一张张古铜色的脸,带着硝烟透着精神气,却笑容可掬。

这支队伍是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第二纵队,为粉碎国民党第二次三省“会剿”,他们在龙岩小池阻击敌张贞部,掩护主力转移之后,按预定计划回师赣南,从古田、大岭下、官福坂、上丰、涂云、梧宅、梅林进入连城姑田,经余家畲进入永安梦溪的盘兰、溪源、罗坊、吴坊、桥头等村。到了罗坊,毛泽东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整,派出红军进村入户,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帮助老百姓干活。一时间这个小小的山村,就热闹了起来。有的红军战士帮着老乡挑水、打扫卫生、劈柴,有的在家家户户的墙上书写宣传标语,动员群众参加红军闹革命。

毛泽东也像往常一样,每到一个地方,就四处走走、看看,和老百姓聊聊家常,了解当地民情、民风和百姓的生活

这是一支什么部队,梦溪的老百姓都感到非常好奇,以前从来就没有见过这样的队伍。住在罗坊上屋的马月姬也同样感到新鲜,因为她刚刚婉拒了要帮助她劈柴、挑水的红军战士,正低着头一边想一边劈着柴火。

盘兰村

突然,一声带有湖南口音的问候“小妹子,劈柴呀!”打断了马月姬的思绪,她情不自禁地‘哦’了一声,抬起头挺起身来一看,是一个身上背着大斗笠、下巴上有一个痣,身材伟岸的高个子,已经来到门口,后面还跟着一群人。马月姬不认识他们,也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原来,这是毛泽东看见马月姬一个人在门口劈柴,就非常和气地问了一声。

好客的马月姬似乎懂得了什么,用本地土话回答说。“外面茶桶有茶水,不多,你们渴了先喝,不够,我再烧一些。”

“你们是什么人啊?”马月姬还是好奇地接着问了一句。

“我们是红军,老百姓自己的队伍”,高个子认真地回答道。

“老总,请进屋里坐坐”,马月姬迎着他们,再次看了看这个不同寻常的人。

回答说:“不是叫老总,叫我们同志呀。”

接着高个子又说:“小妹子,不用烧了,您这井水很干净,喝了凉快。”说着,他顺手拿起勺子舀着井水喝了起来,另几个人也跟着喝了起来。

马月姬连忙说:“同志!天凉!不能喝冷水,我马上来煮茶水。”(www.daowen.com)

“不用了,小妹子,谢谢您为同志们烧茶水,我们还要去下面村里,那里还有很多同志。小妹子,再见!”高个子说着走出了大门,一边走一边回头挥着手,向前方走去。马月姬跟着送他们出门,也情不自禁地一边挥着手一边目送着他们,深深地被他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感染了。

解放后,当马月姬看着墙上的毛泽东大幅画像时,才觉得很面熟,原来当年在她家喝井水的那个下巴有个痣的、身材伟岸的高个子,就是当今毛主席呀!此后,该井被当地人命名为“红军井”。

在此期间,罗坊乡不仅有妇女给红军烧茶送水,而且有人给红军指路、送行李,还有的青年积极响应红军号召,报名当红军踏上革命道路。其中罗坊村罗余章等人就是当时随队参加红军的。

罗坊村红军井

毛泽东在此次进军途中写下了著名的: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0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