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更新活动发生在1980年代初期,此时对于历史建筑有了一定的保护意识,对于中心城区最大面积的居住建筑,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改造。其主要目标是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增加居住面积,改善配套设施。蓬莱路303弄(图5-1)作为该阶段的典型代表,当时通过建筑加层、成套改建、外立面处理等,将原本杂居、无独用厨卫的旧式里弄,改建为满足人均4m2以上、独用成套的、人居环境改善的住宅区。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提出了通过设计保持原有五柱落地立帖二层砖木结构的主体基本不动,维持原有老式石库门里弄立面风格,同时也保持整个里弄空间结构和肌理的改造设计理念。这种改造模式在一定时间内曾在全市进行过推广,也为当时里弄住宅的成套改造开辟了新思路,“是保护、保留思想在里弄住宅改造更新中的第一次努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1]
图5-1 蓬莱路303弄现状
不仅在技术及理念上,当时蓬莱路303弄的改造在资金上还利用了世界银行的贷款,是中国当时在保护更新城市旧城区方面探索国外经济支持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之后也陆续尝试了与国外其他机构或公司合作进行的里弄建筑的改造更新,并且资金的筹措开始转向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合作的方式(图5-2),可见当时里弄建筑的改造还是上海以至整个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基本在尊重建筑本身的结构及风貌基础上进行了对于建筑的更新以及现代化,但终究因为资金筹措的有限性以及对于全市大存量里弄缺乏整体的分类、安排等问题,只能在少数试点进行,无法进一步推广。(www.daowen.com)
图5-2 蓬莱路252弄现状
由于对生活条件要求的变化以及对于历史建筑更新理念的进步,在近几年的陆续回访结果表明,由于当时改造标准较低,现在使用上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通道狭窄、施工质量较差、隔声隔热等;从学术上来讲,基本完全改变了里弄建筑的平面布局的做法以及外立面新旧难辨的模仿方式,在更深层的研究下也需要再次斟酌;另外,当时改造工程确实解决了许多家庭的居住问题,但这种政府承担一切改造费用的情况在今时今日很难再出现了,更难谈推广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