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旧区改造,问题与解决

旧区改造,问题与解决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旧式里弄被置于与简棚、真正定义的二级旧里同样的地位,同样进入了旧区改造的权衡当中,并在权衡的过程中被优先拆除。简而言之,在A区仍然具有保留价值的旧式里弄,往往在B区便已经被列入改造的名单之内。

旧区改造,问题与解决

而对于里弄如此大量的拆除,原因并不仅仅是没有进入到保护体系当中,对于里弄这种大存量的历史建筑,能够达到文物或优秀历史建筑的标准毕竟还是少之又少,其他具有普遍价值的部分没有得到适当的留存,与旧区改造的产生原因以及操作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

上海对于旧区的改造与更新,基本遵循1990年底由上海市房产管理局颁布的经修订的《上海市房屋建筑类型分类表》[17],该表将居住类的房屋划分为六类:公寓、花园住宅、职工住宅、新式里弄、旧式里弄、简屋,其中又将旧式里弄划分为一类和二类,也就是我们所常用的一级旧里和二级旧里。改造的顺序依照建筑质量与风貌,从简屋到二级旧里。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市改造重点在于简屋类[18],直至200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次旧改工作结束之前,主要工作还是集中在“重点地段的棚户、简棚的分期分批改造”。2001年颁布的《关于鼓励动迁居民回搬,推进新一轮旧区改造的试行办法》标志着新一轮旧改的开始,此时起,城市改造或更新的对象开始由简棚转向了旧式里弄中的二级旧里。

这在城市更新的思路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最初的分类中,联接式广式或石库门砖木结构住宅,建筑样式陈旧,设备简陋,屋外空地狭窄,一般无卫生设备,为旧式里弄1类。普通零星的平房、楼房及结构较好的老宅基房屋为旧式里弄2类,郊区类设备简单的小楼房,亦归入此类[19]。也就是说,学术上所说的里弄建筑中的类别——“旧式里弄”实际上指的是城市管理体系中的“旧式里弄1类”,而“旧式里弄2类”事实上并不属于里弄建筑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学术上的里弄建筑实际上并不在2000年后待改造的二级旧里范畴。

但不同于最初分类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二级旧里的界定与最初概念出现了偏差,目前城市改造的主流口径及普遍意识变化成为“一级旧里包括新式石库门以及结构较好、建设较晚、设施较全的老式石库门;二级旧里包括广式石库门和建筑式样陈旧、设备简陋、屋外空地狭窄、一般无卫生设备和独立厨房的砖木结构老式石库门”,是否有卫生设备及建筑结构的优劣成为界定的重要条件,即便该种口径并没有相关文件的支持,并且各地块征收补偿安置方案中明确规定所依据法律文件为《上海市房产管理局关于修订〈上海市房屋建筑类型分类表〉的通知》,但该种口径还是成为目前旧区改造的分类标准,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了在设计之初就缺乏卫生设备的大量旧式里弄建筑被认定为二级旧里,成为改造对象。该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与最初房屋建筑类型分类中“旧式里弄”概念的不清有关,当时旧式里弄还未作为专门的学术用语,用以代表里弄建筑中的其中一个类型,而是不单包括了里弄建筑中的旧式里弄这一类型,还包括了部分的平房和部分的老宅基地房屋,因此为之后的概念混淆及偷换埋下了伏笔。此外,一级旧里或二级旧里的具体划分,通常只在确定地块是否纳入改造范畴时成为关键,具体拆迁或征收过程中将不再涉及,房屋折算系数仅与新里、旧里、简屋这一大类相关,因此,旧区改造主管部门成为是否作为二级旧里认定的关键,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概念被偷换的。这一概念的混淆及偷换使得绝大部分旧式里弄被认定为待改造的二级旧里,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被大规模拆除,并且将在今后的旧区改造中被逐步拆除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旧式里弄被置于与简棚、真正定义的二级旧里同样的地位,同样进入了旧区改造的权衡当中,并在权衡的过程中被优先拆除。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新一轮旧区改造中,条件较之里弄建筑更差的区域迟迟没有拆除改造,而对于众多里弄建筑所在街坊的拆除改造却如火如荼地进行。以杨浦区为例,北外滩一带的旧式里弄在不断被拆除,但同时位于兰州路、昆明路一带[20],我们认为更加亟待改造的真正意义的二级旧里,却排在其后[21](图4-10)。这是由于同样被列入“二级旧里”的地块权衡过程中,就已经不再考虑建筑本身的价值,而主要考量土地的区位价值以及改造成本。首先的取舍因素是基于建筑之下土地的价值,里弄建筑并不同于真正的二级旧里,即普通零星的平房、楼房等,虽然后期旧式里弄逐渐衰败,成为城市中条件较差的居民的住所,但在建设之初,因是作为商品租售,往往占据比零星的自建的住房更加好的区位地段。其次考量地块的改造成本,里弄建筑的居住密度虽高,但较之真正的二级旧里,其密度还是小得多了。较低的改造成本和较好的土地价值,便意味着较高的开发利润,这种情况下,旧式里弄往往成为优先于其他而被选择的地块。

图4-10 兰州路一带真正亟待改造的二级旧里

当然,这其中还有行政层面的原因,便是上海所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行政体制。近几十年中,上海所推动的城市旧区改造,其区域的确定和过程的推进并不是由市一级直接主导的,而是区一级成为权利施行和政策执行的主体,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在改造区域选择和名单的确定过程中,很难站在全市的角度进行决策。上海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每个区的发展历史和物质环境、财力物力各不相同,每个区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的改造对象,往往参差不齐,这在现存的里弄建筑的空间分布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区域的里弄建筑特征、价值大不相同,且相差较大。简而言之,在A区仍然具有保留价值的旧式里弄,往往在B区便已经被列入改造的名单之内。最具代表性的是在2012年间进行现状调研的过程中,恰逢上海市卢湾区取消,原卢湾区并入黄浦区,当时原卢湾区居住在顺昌路一带旧式里弄中的居民坦言:本来我们这边已经准备开始拆迁了,这下合并了,估计短时间都不会拆(迁)了,老南市(黄浦区原老城厢区域附近)那边不知道有多少房子比这里要差得多了。究其根源,是各区自身土地平衡的管理体制问题,但该种情况带来的里弄建筑的大规模消失和改造路线的偏离,影响度还是相对较小,影响最重的还是基于土地价值和改造成本的名单选择问题,因为即便在同一区中,也经常出现具有一定价值、建筑质量相对较好的旧式里弄地块先于其他零星自建房屋被改造拆除。

另一部分原因,便是现今里弄建筑的拆除已经并不是单纯为了解决旧区住房问题,优化居住环境,与最初简棚的改造不同,旧区珍贵地块的土地储备及再开发成为主要诉求,正因如此,拆除成本和地块价值凌驾于建筑质量及风貌价值之上。零星地块的改造因为不具备商业再开发的潜质而被摒弃,整街坊的拆除与再开发因为整齐的条件成为旧区改造更新的主要方式。也是在这种原因之下,鉴于整街坊拆除的需求,开始出现了新式里弄与旧式里弄同等拆除的情形。2015年初,位于自忠路18弄的福裕里(裕福里),1933年建造的新式里弄,也被整街坊的拆除工作所波及,一并拆除(图4-11)。该里弄三层清水砖墙和部分水泥饰面并砌,保存完好,弄内宽敞整洁,煤卫齐备,建筑风貌突出,这意味着所谓二级旧里的改造已经不单纯是民生的改善,二级旧里的概念错位和偷换也不再是核心问题,城市中心的征地行为已经成为危及里弄命运的主要因素,并且该种危机也不再局限于旧式里弄,具有较好历史价值和风貌的其他里弄类型也将成为同样的牺牲品。(www.daowen.com)

图4-11 福裕里

谈及旧区改造向城市中心征地行为的转变,旧区改造一直以来以解决旧区民生问题、改善其居住条件、优化旧区环境为目的,因此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支持,无论征收程序、房源提供还是财政返还都有着极大的便利和优惠,并且由于与民生问题相关,也成为区县级政府任务及考核业绩的主要内容。因此,从区县一级来看,对于旧区改造有着极大的积极性,成为实施层面推动旧区改造的关键因素。而对于修缮维护历史建筑、降低居住密度等风貌保护相关的工作,则由于没有优惠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并且相对于旧改而言与政府任务及业绩考核并不直接相关,在区县级实施层面,几乎没有任何积极性。

这与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情况十分类似,当时的法国虽然划定了保护区,但是由于大规模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利益诱惑,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对旧城区进行雄心勃勃的地产重组,而并不关注由国家倡导并承担工作的保护区,保护区的状况不容乐观:大量住房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其中大部分是私人房产;70%左右的建筑是“破旧的、不舒适的”,产权所有人不能忍受“水深火热”生活纷纷外迁,中心城区的住房空置现象严重,城市中心也随之衰退。当意识到这种状况给城市带来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衰败问题后,法国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最终,解决的转折点在于国家的补助不再用于拆除重建,而是转而用于旧住房的保护修缮,推行了住房改善计划[22],自此,地方政府开始转向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修缮行为,得到修缮并重新出租的住房不断增加,在像巴约纳、菲亚克这样的历史城市中心,住房改善计划修缮后的区域内已没有空置房现象。该计划让产权人有能力进行修缮工程,让承租人能找到舒适的住房,让城市能在这些区域,特别是经常被遗忘的区域有条件进行必要的复兴行动。可见,即便是对于历史文化认同高于我国的法国,政策的导向对于实际保护工作的推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十分有效的,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无法向保护工作倾斜,以拆除重建为主要手段的旧城改造就将一直作为城市旧区的主要更新行为继续下去。或许还会再提及民生的问题,旧改作为利国利民的大事怎能够放弃,但需知被旧改的里弄中居住的原住民比例非常之小,在过程当中真正通过从改造地块搬迁到安置房中而改善生活的居民也仅为原住民比例,大多数本来就不居住于此,仅是拿到安置房源后,其私人财产由中心区里弄转变为了郊区安置房,其居住状态是不变的。那么,旧改之于民生,所起的作用真的如描述一般是保护工作所难以企及的吗?将一直居住于中心区的人们(特别是老人)搬迁到郊区真的是考虑民生的原因吗?通过保护工作改善中心城历史建筑的居住条件及环境不也是民生问题?并且保护工作还可以带来中心城的历史文化延续以及地区复兴,这是旧改远远难以达到的。

然而现实状况便是在政策的驱动下,旧改作为旧城区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大行其道,而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则由于资金的匮乏、政策的匮乏、政府积极性的匮乏,难有作为。大量里弄在这一过程当中被当做二级旧里拆除,里弄的现状生存,除了保留下来的更新乏力,还面临着不断被拆除的危险。

图4-12 2012—2015年间拆除或已发征收决定的里弄分布(2015)

由2012—2015年所进行的跟踪调查中可以看到(图4-12),在三年间,上海进行旧改的里弄建筑已达265处,占原2012年底现存里弄建筑总占地面积的38%。也就是说,在短短三年中,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里弄街区被拆除或已决定拆除,并且就目前状况来看,由于政府政策的倾向,该速度还将在今后几年不断加快。被拆除的里弄当中,除大量旧式里弄外,还涉及十几处新式里弄,旧区改造已然成为影响里弄建筑留存的根本原因,在政策导向之下,更多现存里弄将在旧改中被逐渐拆除,并且由于地块成本原因,被大体量、高密度的现代空间所替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