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上海独特商业城市特征:无孔不入商业氛围

近代上海独特商业城市特征:无孔不入商业氛围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上海独有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近代上海的商业城市特征,使其成为有别于中国之前以及任何其他城镇的近代城市。这个由移民形成的城市,从产生的最初便散发着近代文明为主导的市民社会的气质,所信奉和追捧的不再是君臣之道,而是十分西化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观念,于是,上海遍布了无孔不入的商业设置,无微不至的服务业,以及用以解决就业的教育、休闲、工厂。

近代上海独特商业城市特征:无孔不入商业氛围

近代上海独有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近代上海的商业城市特征,使其成为有别于中国之前以及任何其他城镇的近代城市。这个由移民形成的城市,从产生的最初便散发着近代文明为主导的市民社会的气质,所信奉和追捧的不再是君臣之道,而是十分西化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观念,于是,上海遍布了无孔不入的商业设置,无微不至的服务业,以及用以解决就业教育、休闲、工厂。不单在公共建筑的建设中,在市井乡间也散发出典型的商业城市特征。

里弄建筑作为最为普遍的居住类型,通常将居住与各种商业活动融合在一起。沿街第一排面向马路的房子,因为具备经营生意的基本条件,通常开设许多小店,而不是单纯作为住宅使用。1911年出版的《上海指南》记载:在星罗棋布的石库门中,有客栈200余家,酒馆饭店67家,茶馆73家,戏院12家,宵夜馆23家,大菜馆11家,钱庄84家,汇号22家,报刊74家,南京路一带的石库门里弄中的商号更多,一般沿街门面开店,后面是批发商号或外地商行驻沪办事处,时称“申庄”。[17]

除了这种沿街小店之外还是有其他的形式的商业,即便在纯居住的里弄内,也常常混杂各种商业活动。一般以商号、各种公司、律师事务所、医生诊所、裁缝铺、公共浴室、小仓库等居多。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上海所有的250家旅馆约有一半开在弄堂里。1947年,上海共有45家电台,7家在里弄里。[18]该种情况多分布在较为繁华地段,如南京路一带、金陵东路一带等,繁盛之时,一条里弄之内鲜有居民,已成为纯粹的商业建筑(图3-16,图3-17)。

图3-16 商业地段弄内皆作商业的里弄

图3-17 居住地段除沿街商铺偶有商业的里弄

除商业设施以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形式。譬如有少量的里弄建筑中同期建有工厂,以提供就近就业,这在泰康路田子坊的布局表现得最为明晰。或者有些里弄建筑在建造同期会建造菜场或者学校等服务设施,其中又以学校最多,弄堂小学几乎每个稍大型的里弄中都会设置,并且因为方便孩子们上学十分受欢迎。这一类不同于工厂,大多不是单独设计建造的,而是利用住宅形成的,通常将石库门的客堂间和卧室改成教室,厨房亭子间作办公室。一幢三开间的石库门房子可以腾出六到九间教室来,每间里放上二十到三十张课桌。为了把学校弄得像样一点,有时候还会拆掉相邻几幢石库门房子的隔墙。[19]另外,这种弄堂学校还并不仅仅限于小学。上海最早的由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大同大学在原南市区南阳里成立;大夏大学在法租界美仁里成立;上海大学也是坐落在里弄当中,之前位于闸北区青云里,后搬去租界不久后,又回到了青云里附近的师寿坊。菜场则因为有着更加独特的空间要求,不像学校可以适当改造形成,往往是建造之时就已经布置好,或者在几处里弄的附近,成为社区的中心,或者在片区中比较大的里弄中设置,比如溧阳路附近的浙兴里。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最为普遍的沿街店铺的模式,沿街建筑并不是由居住功能改变成为的商业功能,而是在里弄设计建造之时就已经考虑到其作为商业用途的空间需求,其设计往往与里弄内部用于居住的建筑的设计不太一样,没有天井或庭院,沿街一层为商铺,面街开门,背面为二楼住宅入口,直接通往楼上。这时,本来应当是临街为未经处理的围墙、建筑山墙面、正立面或者背立面的临街单元,就会替代为其他单元,临街的建筑界面将变化成为尽量考虑商业需求的商铺单元(图3-18)。

图3-18 沿街设计形式产生变化的三种情况

该种沿街形式的变化,应该并不是随着里弄建筑的产生出现而独有创造的,现状中发现的某些实例表明,沿街商铺的单独设置并不仅仅局限在街区内部为居住功能的情况,例如塘沽路一带,现存仍可以发现街区内部为两层或者三层的大空间的仓库货栈,而沿街界面设计了与里弄建筑沿街界面颇为相似的两层商铺;或者复兴东路一带,公寓建筑位于街区内部,其沿街界面采用了同样的两层商铺设计。可见该种沿街形式的设计,是在当时上海城市商业化的社会特征下产生的,被运用在需要沿街商业设置的街道界面,并不为里弄建筑所独有,而是之后逐渐地在里弄建筑建造的过程中被程式化发展并且固定开来。

现存里弄中,沿街形式变化为商铺的情况明显较多,为不设商铺的两倍左右。在空间分布上更多地与地段区位相关,即与地段的商业需求和氛围相关,特别是老城厢外围,苏州河沿岸一带以及苏州河以北至提篮桥一带,几乎所有具有沿街界面的里弄建筑皆在沿街的建筑形式上进行了设计上的变化。沿街不产生变化,即不设商铺,沿街仍然使用居住界面的里弄建筑则主要集中在原法租界所划分的A字居住区、原公共租界西区以及山阴路一带等环境较好的居住聚居区(图3-19)。(www.daowen.com)

图3-19 现存里弄建筑沿街设计情况(2016)

除上述两大类之外的区域,则两种情况都有夹杂涉及,其分布规律主要是看所沿道路的商业需求。沿生活性道路一侧的建筑,沿街部分往往会对于其形式进行设计上的变化,如设置商铺,如果沿交通性道路或者无商业氛围的其他道路,则其沿街部分不设商铺,因此也会出现同样一处里弄建筑在沿不同道路的界面处理上,采取的是不同的手法。譬如位于老城厢内的几处里弄就很有代表性(图3-20),里弄建筑在沿蓬莱路这条布满商铺的商业街道时,采取的是沿街形式进行变化的方式,原本应当建筑背立面面向街道的情况被修正成为商铺的形式。而另一方向,由于先棉祠街是一条极其生活化的小路,路面狭窄,所有的里弄建筑都是居住单元的开门直接面对道路,或石库门天井或灶披间后门,因此里弄建造在沿先棉祠街一侧,对于居住建筑的单元未有任何变形设计。可见该种沿街形式的变化除区位以外,与道路本身的功能需求有很大关系。

图3-20 不同道路界面里弄建筑沿街设计变化

除所处的区位状况,建筑所临道路的功能需求之外,里弄建筑的类型与该种沿街形式的设计变化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在现存的里弄建筑中,旧式里弄沿街建筑形式产生变化,另外设置商铺的情况远多于新式里弄以及花园里弄(图3-21,图3-22)。旧式里弄中76%的情况在沿街的建筑形式方面都产生变化,而在新式里弄以及花园里弄中,该比例仅占46%。

图3-21 现存旧式里弄建筑沿街设计情况(2016)

图3-22 现存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建筑沿街设计情况(2016)

这一方面仍然与区位相关,早期的公共商业区域往往建造和形成的时间较早,其本身以旧式里弄的分布为主,而之后拓展出的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区域,本身以新式里弄以及花园里弄的分布为主,这在之前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中也详细讨论过。

另一方面则与里弄类型本身相关,旧式里弄的建造时间相对较早,其间的社会气息以及杂陈的特性更为明显而强烈,相比较之后出现的新式里弄,更能够接受建筑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作为商业功能所用,因此沿街商铺的设置被广泛的认同和推广,仅有较为后期建造的、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旧式里弄,或者建筑规模过小、没有面临主要街道界面的旧式里弄,在沿街的部分没有经过变化设计。相对的,新式里弄与旧式里弄相对于旧式里弄来讲,更加注重建筑的适居性,因此建筑本身的设计更加从居住环境的营造为出发点。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很难确定建筑的区位、所临道路的性质以及建筑本身的类型特征中哪一项为最为主导的决定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