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也应基于上述出发点。正如Hillage等指出的那样,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其获得职业、维持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成功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

模型的构建是为了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清晰的解释,并对该问题或现象进行指导,从而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大学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也应基于上述出发点。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应该能够清晰地显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包含的内容、重点关注的内容等;二是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应该是能识别和理解的,即该模型应该能够让学生、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都清楚地看懂;三是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应该能够较好地指导实践,即能够指导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起作用的各利益相关方如何采取行动;四是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应该有一定的拓展性,即可以对该模型进行细小的修改,可以应用到其他研究对象上去(Rothwell et al.,2007)。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在研究的课题。加德纳(Gardnaer)曾提出教育机会均等和提高教育质量对高等教育同样重要,大学应该对两者同时关注(卢晓中,2002)。在大学建立之初,大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如牧师律师等专业人才,同时大学也对知识创造给予一定的重视。早期的大学是一座“象牙塔”,其宗旨是培养少数精英知识分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赠地高校”的出现和大学与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各类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大学开始注意到人才培养应该与产业界的需求相结合,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符合产业界的需求(卢晓中,2002)。各国政府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要求,要求高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中国政府也提出要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使中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强国。进入21世纪后,大学越来越被要求通过各种活动来为经济的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做贡献。除了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社会外,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需要为社会和产业界提供大量具备高水平就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进而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Tomlinson,2008)。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的共识,但早期的研究曾经将大学生就业能力仅仅视为转移能力、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本能力等。上述这些概念有共同的指向,都倾向于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为一系列的个人技能,这些个人技能可以在大学中学习和培养,而且一旦获得就可以适用于未来的职业。就业能力还应该包含个人特质和信念、认知、对自己经历的反思能力(Yorke,2006)等。就业能力除了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该包括认知能力,并且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还应与其所学专业相联系。此外,就业能力也应该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未来职业的发展相关(Kavanagh et al.,2008)。

基于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原则,结合本书对国内外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回顾和对就业能力内涵的界定,借鉴胜任力特征模型,本书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界定为个人特质、动机、知识与技能等三类,并对上述三类影响因素进行细分后初步确定为四个影响因素——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人特质、职业动机、职业认知,如图4.1所示。

图4.1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初始模型

4.2.2.1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专业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在知识经济时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自身需要拥有与其学历相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符合社会和雇主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正如Hillage等(1998)指出的那样,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其获得职业、维持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成功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产业不断更新升级、工作环境和性质不断变化促使大学生必须拥有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今职业的复杂需求。

有学者用非常简单的指标来解释大学生就业能力,即将大学生就业能力视为大学毕业生获得工作的能力,这种解释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对大学毕业生在大学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力的运用进行阐释。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应该是大学生获得并能够保持与其学历相符的令其满意的职业的能力(Boden et al.,2010)。本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正如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UKCES,2009)所描述的那样,大学生就业能力必然包含专业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技能。大学生如果只有一般的知识,而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其职业发展中是无法取得显著成绩的(Davis et al.2002)。不可否认,激发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大学学习某一特定的学科知识,取得高等教育学历和文凭,进而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从现有的就业市场状况看,一个好的专业,一个好大学的专业文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从雇主的角度看,雇主在评价一个大学毕业生时,总是以其是否较好地完成了所学的专业为基础的。此外,从中国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看,众多创业者从事的创业活动都是与其所学专业相符、相关或相近的。不管大学毕业生进入职业系统后,其从事的职业是否与其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关,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本书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列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之一。

4.2.2.2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个人特质(www.daowen.com)

个人特质,如自信、适应性、灵活性等,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Pool et al.,2014)。在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文献中,个人特质也被公认为是职业成功的基础。在很多文献中,个人特质也被称为个人特征与态度、个人属性等。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情商、个人性格特征,是指能够识别自身情绪或情感,能够激发自身较好地管理或调整情绪或情感(Mayer et al.,2004)的一种能力。良好的个人特征与态度(情商)是职业发展获得成功的前兆,情商可以在大学学习期间得到很好的培养(Mc Mahon et al.,2005)。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人力资本的再思考》指出,有自信、主动性强、乐于经历、拥有愉快的心情和乐于交际的人更能获得高薪水的工作。也有研究证明了具有高情商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具有较高情商的毕业生,其内驱力强,自我效能感高,进而更容易获得工作和应对学校到职业岗位两个不同系统间的转换(Pinquart et al.,2003)。一旦进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角色,情商高的学生比内驱力弱、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高绩效(Judge et al.,2010)。

有很多研究都对个人特质的具体构成维度做了研究。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就业能力教育研究团队在2006年发表了历经25年跟踪研究的成果。这一研究指出,雇主最期望大学本科毕业生拥有的个人特质包括:想象力创造力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乐于学习,独立工作能力和自主能力,团队工作技能,管理他人的能力,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口头沟通能力,为不同目的和读者而拥有的书面沟通能力,数理能力,注重细节,时间管理能力,承担责任并做出决策的能力,计划、协调和组织能力,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英国产业联盟在2009年的报告中,列出了雇主最希望大学毕业生拥有的个人特质,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即责任感、灵活性、适应力、恰当的自信心、时间管理等能力;积极的态度,即积极地执行任务和对新思路保持开放的态度;进取心和创业精神,即有革新态度、创造力和敢于冒风险的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即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善于说服他人、有激励他人的意识;商业与客户意识,即对事业成功的关键动因的基本认识,建立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意识。上述对个人特质的界定都是以服务企业为导向的,即从雇主的视角出发来界定的。国内研究将个人特质界定为领导与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人际能力等(金晓亚,2009)。

综合上述分析,本书认为个人特质就是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它是一种能激发大学生管理或调节自身情绪或情感的一种能力。

4.2.2.3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是指个体所设定的,通过在职业生涯中的努力,希望实现的结果。根据所涉及动机属性的内容,职业动机可分为内隐性职业动机(intrinsic career goals)和外显性职业动机(extrinsic career goals)(Kaplan et al.,2007)。内隐性职业动机被描述为涉及内部动机属性的一些维度,包括持续地获取新知识和提升新技能、感兴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社会的价值贡献等;外显性职业动机被定义为外部动机属性,包括外显性的薪酬、地位、权力以及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力。

职业动机对个人职业知识的学习过程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强职业动机能激发、指引和维持个体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付出努力,在遇到困难时更有韧性去制订克服一系列障碍行动计划。研究表明,动机在个体学习过程中会对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产生重要影响(Kaplan et al.,2007)。具有强职业动机的大学生个体可能有更强的求职意向并朝着目标努力,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学习行为。强烈的职业动机对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了强烈的职业动机,大学生往往会对学习过程更加自信,会把精力集中于对实现目标最有益的学习活动上。反之,缺乏动机会导致挫败感,进而降低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职业动机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4.2.2.4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职业认知

根据Super(1980)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观点,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自己和职业,并初步尝试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职业有清晰的目标,对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清晰的认识(求职清晰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在毕业时能成功就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工作环境的改变,一份稳定的终身职业已经成为少部分大学毕业生才可以拥有的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稳定持续的劳动合同变得越来越困难,大部分的劳动合同将建立在个人的绩效基础上,并且可能是短期的。因此,对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工作任务经常改变将成为一种常态,职业角色的变化是必需的,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中适应这种变化,并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就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定的规划,拥有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知能力。大学毕业生要想抓住较好的职业机会,并且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大学期间接受职业选择与发展管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识别自身的职业目标,管理自身的职业选择和发展,那么其往往比没有职业认知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更可能获得适合自己期望的职业机会,以及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更高的职业绩效(Huang,2015)。

职业认知是指发现和运用职业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从而能够定位、获取和维持自身的职业机会,进而能够进一步拓展职业发展机会来获取更大的进步,或者获得理想结果的知识和技能。职业认知贯穿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大学毕业生获得、维持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上述对职业认知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职业认知可以进一步细分:一是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认识、对自身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认知,具体包括对劳动力市场和行业中职业机会与挑战的识别,对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状况的判别,对行业结构的大致了解,对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了解,对行业中职业规则的了解等;二是对未来职业角色的认知,即对未来职业生涯不同职业角色的预期规划;三是对新职业机会或职业提升机会的识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