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个人能力视角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个人能力视角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上述仅仅基于个人能力相关的定义对应,一些文献基于个人能力、动机、特征因素的角度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这类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仅包含个人的技能和品质。调查报告指出,适应职业需求的就业能力结构应包含三大基础,即能力基础、思维基础和素质基础。社会人际资本是指个体展现个人能力的能力。也有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界定是分层次进行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个人能力视角

与上述仅仅基于个人能力相关的定义对应,一些文献基于个人能力、动机、特征因素的角度提出了大学就业能力构成要素。这类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仅包含个人的技能和品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具体包括个人的基本社会属性、个人的态度、基本沟通技能、团队合作的技能(McQuaid et al.,2005)。此类研究都聚焦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技能,强调获得职位和取得职业发展的软技能(soft skills)(Reid,2016;Kalfa et al.,2015)。

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组织所做的研究较为充分。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对就业能力的能力结构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就业能力结构界定为基本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五个方面(Anthony,1990)。美国劳工部的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SCANS)在199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从职业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角度对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调查报告指出,适应职业需求的就业能力结构应包含三大基础,即能力基础、思维基础和素质基础。其中能力基础包括五大能力,即统筹资源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IT的能力。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理事会(HEQC)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构成的内容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沟通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执行能力、跨学科的意识(转引自汪怿,2005)。澳大利亚工业委员会和商业理事会(ACCI/BCA)进行了合作研究,从对产业界的职业能力需求调查出发,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其结果与美国和英国的研究组织提出的结论类似,认为就业能力应该包含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领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使用IT技术的能力,该组织还认为就业能力应该包含创业能力。

不少学者也从个人能力和特质的角度进行就业能力结构的界定,研究较多的是英国的学者。Fallows等(2000)将就业能力的构成界定为信息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关系开发能力等四个方面。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就业能力应该是一个适应各种职业的基础能力,所以就业能力结构应与职业岗位的需求相符,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包含专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组织和管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管理的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工作的能力、谈判能力、理解系统的能力;除此之外,就业能力还应该包含运用以上各种能力的能力(Richard,2003)。上述学者都是将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直接的分解,Yorke等(2007)借助能力结构理论,首先将就业能力结构分为个人特质、核心技能和过程技能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将个人特质细分为情商、适应力、自信心、学习的意愿和环境反应能力等,将核心技能细分为基本的计算能力、倾听技能、沟通技能、自我管理能力等基础的通用能力,将过程技能细分为应用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即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团队工作能力、谈判能力等。Yorke和Knight在其2004年发表的一篇文献中提出了受到广泛关注的USEM模型,该模型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界定为专业理解力(understanding)、通用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意识(efficacy beliefs)、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Forrier等(2003)的研究将就业能力构成界定为个人能力和职业期望,就业能力结构由个人适应性(即个人具有的自我概念、持续学习动机等)、个体能力的展示能力(即呈现自身能力、求职技巧等)、职业认同感(即对自身的职业身份的认同)三个方面构成。

其他学者对能力构成的研究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类似性,都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界定为相关的知识、技能和个人态度,只是这些一级构成维度下的细分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如Mitchell的就业能力结构的细分指标包括智力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再如瑞士联邦大学高等教育中心的研究小组,在进行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调查后,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细分为获取职业的动机、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有效的工作方法、全球视野等(转引自贾利军,2007)。比较受到关注的研究还有,英国学者Pool等(2007)对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两位学者对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后,指出就业能力的构成应该包含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实习经历、学历,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忍耐力、沟通能力等在内的一般通用能力和情商。他们指出上述能力最终表现为自信心、自尊和自我有效的管理。Fugate等(2004)在对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中提出就业能力由职业生涯的识别、个体适应性、社会人际资本构成。职业生涯的识别是指对个人职业期望的确定。个体适应性是指个体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环境的能力。社会人际资本是指个体展现个人能力的能力。关于就业能力结构研究较具代表性的还有Bennett等(1999)的五要素模型,Yorke等(2004)的USEM模型,Pool等(2007)的Career EDGE模型和Bridgstock(2009)的五要素模型等。(www.daowen.com)

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也是基于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展开的,他们将就业能力细分为各种基础能力,包含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程玮,2016;贾利军等,2013)。只是在界定具体的能力时,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能力名称,如有学者将就业能力细分为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执行能力、实践能力、应聘技能和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郑晓明,2002)。鲁畅(2007)在其文章中就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界定为专业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等方面。也有文献对硕士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将硕士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界定为科研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团队能力等(王春莉,2007)。也有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界定是分层次进行的,他们将就业能力分解为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谢志远,2005)三个一级维度,然后再将上述一级维度进行细分(任江林,2005)。如马小辉(2007)首先将就业能力的构成界定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三个层面,然后将基础技能细分为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理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将个体管理技能进一步界定为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如责任感、适应性等方面。这些国内学者都认同就业能力的构成应该包含应聘技能、胜任职业的通用能力(余新丽等,2006)。

国内也有不少研究者从实证定量分析的角度对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这些文献主要是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最后得出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的。曾湘泉(2004)通过对雇主单位的问卷调查,收集了雇主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的数据,得出了如下结论:雇主在就业能力各构成要素中最注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后是毕业生的敬业精神、持续学习的意愿、毕业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李颖等(2005)也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个人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交领导能力等三个方面。一些学者虽然都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法,但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论。王苑(2006)通过因子分析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确定为认知能力、个体可靠性、沟通合作、自我意识四个方面;重庆大学的肖云等(2007)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维度确定为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并进一步指出了三个维度下的各具体指标;杨晓楠(2011)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分为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商和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不管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存在共同的结论,只是在对具体要素的归类和命名方面存在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