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英国首先出现了就业能力的概念,其主体最初是针对具有劳动能力的找工作的劳动者而言的,其内涵主要是指劳动者的可雇佣性。当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如何解决一般失业者的再就业问题,还未涉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普通就业者保持终身职业机会(黄敬宝,2008)。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力市场特征不断变化,工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就业能力内涵、就业能力的主体等研究视角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迁的。从就业能力主体、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等方面看,从20世纪初提出就业能力这一概念至今,其研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是20世纪初至70年代。这一阶段以关注普通劳动者这一“个体”层面的就业能力为主,就业能力被定义为个体潜在的能够被雇用的能力。文献集中于研究失业者个体如何重新获得工作的能力,强调宏观政策的作用。这些问题关注劳动者的“就业态度”和“自我形象”等,强调政府通过干预政策来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问题。这一时期有关就业能力的研究致力于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来实现失业者的再就业,但已出现关于增加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来解决失业的相关研究(魏雅华,2006)。
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这期间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视角转移至“组织”层面,主要是研究如公司、企业等组织如何将就业能力作为人力管理资源的一种工具。此阶段就业能力的研究涉及影响工作绩效的综合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者将就业能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认为它也是制定人力资源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郭志文等,2007)。
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此阶段国内外文献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视角演变为一种综合的视角。这一阶段的研究,从研究范围层次看,可分为三类:一是从国家层次或产业层次劳动力形成的角度,主要是分析政府政策或国家层次的能力培训,或者基于产业层面进行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源于20世纪末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造成的工作与就业性质的变动;二是将就业能力置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将就业能力视为雇主通过提升员工的个人技能和适应性来提升员工保持工作的能力;三是个体层次的就业能力研究,此阶段,“个体”的范围有所扩大,不只是关注失业者和低技能者,而是涉及所有的劳动者,包括高校毕业生(吴蔚,2006)。这一阶段,学者还将劳动力市场情景、劳动力市场的知识和公司的政策等许多内容纳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中去(Rothwell et al.,2009)。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成为就业能力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者关注接受正规教育的个人的就业能力,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类研究着重于大学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环节的设计等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从政府的视角加以研究,提出政府应该制定并实施怎样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资金政策支持(谢志远,2005)等。英国高等教育界是最早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到现在,英国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仍然保持高度的重视。可以说,将大学生作为就业能力主体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Cai,2013;贾利军等,2013)。(www.daowen.com)
上述三类研究的关系可以用图2.1来表示(王军,2010)。
图2.1 就业能力研究的层次及关系
从上述研究的变迁历程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就业能力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书也将基于对大学生个人层次就业能力如何界定和提升来展开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