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机制研究成果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机制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上述研究背景,本书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什么?因此,从指导中国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的角度看,本书将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其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界定与就业能力结构要素的构建没有统一清晰的结论。本书将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机制的构成要素,并提出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机制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机制研究成果

从现代高等学校社会发展的关系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个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中,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不仅要使已有的知识不断延续、创新,还要使其培养的学生获得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大学生在走出高等学校后在社会中谋生和为社会服务的必要手段。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使得高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高校需要为市场提供专业人才,市场要求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本科生培养的角度看,高等学校培养符合社会和雇主需求的本科毕业生是高校的功能之一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部分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上述研究背景,本书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什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高校如何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不同的研究者对就业能力本身的定义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研究者在能力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对于中国高校要通过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来说,确定一个清晰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和明晰其构成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指导中国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的角度看,本书将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其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界定与就业能力结构要素的构建没有统一清晰的结论。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不断扩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有新的界定,内涵应该更加丰富。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绝大部分是初次从教育系统跨入职业系统,存在大学生如何在两个不同的系统间顺利迁移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获得职业发展成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清晰界定。此外,现在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个人的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应置于就业能力的范畴进行考虑。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上述两个方面的论述都未达成清晰一致的结论,本书将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与能力结构要素,以期得到较新的符合现有劳动力市场要求的结论。

其二,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视角来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少,且没有将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和就业能力构成因素进行区分。现有文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与高校普适的人才培养环节的构成要素研究的区分度不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都是基于定性的分析,没有进行实证分析。此外,现有部分研究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混淆,未加以区分。本书将区分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并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其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机制、开发路径研究不足。现实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同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是人才培养各项环节综合效应的体现,也与学生课内外校园参与经历密切相关(鲍威等,2016)。高校作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场所,提升其人才质量是必需的。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这也应成为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从国内现有文献看,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研究缺少深入全面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路径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国内文献中提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建议与普适性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没有区别,提出的措施雷同而又宽泛,且缺乏理论的支撑和实证的分析。此外,大部分文献研究表明,大学期间的学业行为、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工作实习等经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郭建如等,2014;鲍威等,2012),但对大学生如何通过社会网络习得就业能力的研究没有涉及。本书将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机制的构成要素,并提出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机制的实现路径。

【注释】

[1]数据来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38&infoid=1268121067571649.(www.daowen.com)

[2]数据来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928/sfcl/201709/t20170928_315531.html.

[3]数据来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38&infoid=1268121067571649.

[4]数据来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928/sfcl/201709/t20170928_315531.html.

[5]资料来自2010年3月25日的《人民日报》,转引自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38&infoid=1268121067571649.

[6]数据来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38&infoid=1268121067571649.

[7]数据来自中科院2017年《经济蓝皮书》,转引自http://www.chashebao.com/shiyebaoxian/17488.html.

[8]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4日版,转引自http://news.e21.cn/html/2010/gdjy/589/20100624100602_1277345162892790282.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