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现状与机制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现状与机制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看,中国高校对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开发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高校人才培养措施的采取等方面显然还远远不够。中国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高校本科生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就业能力开发目标不够清晰,对本科生应具备怎样的就业能力的认识欠缺。报告认为在中国高校实施扩招后,中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日渐显现,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现状与机制研究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获得的就业能力与雇主的需求不匹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不重视或者开发措施不当。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使命和任务有所区别:在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研究型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等精英人才;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学校类型也呈现多样化,部分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批专业人才的需要,其使命和任务就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在上述背景下,高等教育多样化趋势开始显现并发展,不同的高校需要找到自己准确的发展定位。虽然中国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呈现多样化,但政府的财政拨款仍然是高校最主要的经费来源渠道。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评估标准单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盲目追求高学历层次和综合化,专升本、打造综合性大学和打造研究型大学之风盛行,导致了中国高等学校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进而不仅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也使得实践中对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缺乏思考,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人才培养实践脱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而造成了社会需要的某些专业人才缺少、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结构性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就开始关注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问题,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欧洲四国的教育部门在1998年发表联合宣言,将开发高等学校本科生就业能力列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主要目标之一(李斌,2010)。从目前看,中国高校对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开发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高校人才培养措施的采取等方面显然还远远不够。中国高校(主要是指教学型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高校本科生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就业能力开发目标不够清晰,对本科生应具备怎样的就业能力的认识欠缺。这也导致了在校本科生对未来雇主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缺乏足够的了解。

从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认识不足。就业能力不仅是指获得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维持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的能力。现在大部分高校从事的诸如联系雇主开展招聘会、扩展就业渠道、培训面试技巧等活动只是实现暂时就业的措施,是一种短期行为,他们没有将就业能力的开发嵌入管理体制、教学环节等高校的内部机制中。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认识不足,只注重大学生的就业率,而没有将就业能力视为一种给予学生终身有益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不同于就业结果,不是简单地通过毕业生的求职培训、举办招聘会让其实现就业就能实现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指高校应该让本科毕业生具备获得职业、保持职业和促进职业发展的就业能力,是让学生拥有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个人品质和职业规划能力。(www.daowen.com)

二是部分高校的办学定位虽然明确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偏离目标定位,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高等学校应有明确的发展定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使得高校的数量急剧增加,也导致了许多学校定位不明确,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追求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为社会服务,忽视了大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忽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些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但没有找到准确的定位,与其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这种定位的不明确一方面导致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严重脱离;另一方面使得办学规模的扩大超过了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止步不前。此外,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味追求综合性、多科性,忽视了自身优势和特色(刘慧,2010),进而导致新开设的专业由于缺乏人才培养资源和力量而成为学校的边缘弱势专业,也造成了学校有限的资源被分散,无法继续满足原有优势专业的发展要求,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下降。

三是高校不重视建设与雇主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运行机制。组织的运行规则通常被称为机制,从中国高校内部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看,高校仍然是以追求发展为研究型大学为主,对如何与雇主协同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路径重视不够,缺少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具体目标,缺少与产业界的协同互动机制,教学环节缺乏就业能力的植入,实践教育环节效果不理想,等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就业市场的研究报告——《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在中国高校实施扩招后,中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日渐显现,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报告指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与产业界对其的期望有较大的差距。课题组对相关企业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在60%的企业中,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岗位要求不符,相差较大,这也说明中国高校在专业设置、对学生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此外,研究人员在对大学生调查后发现,有3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获得的知识与岗位的需求相差较大,还有3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的知识已经完全落后于岗位的要求[8]。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时,没有对应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能够和雇主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协同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