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向劳动力市场输送市场所需的专业人才成为高校,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新成立的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获得就业能力,提升在毕业时获得理想职业的可能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模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雇主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雇主尤其是中小企业雇主不愿意大规模吸收新的大学毕业生,而是倾向于招收具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进而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剧。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形成的就业能力与雇主的需求不匹配。
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与雇主的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不强,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素养不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之一。大学生在校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应该能够较全面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专业兴趣不浓、专业功底不扎实、知识积累不足,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能力,无法达到雇主提出的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了自身的就业(王军,2010)。二是执行力不强。执行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雇主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上岗就能马上胜任工作,有较强的执行力。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欠缺工作经验和执行力,这也就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三是职业发展能力欠缺。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工作、进入职场后获得发展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职业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从现实看,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职业岗位的深刻认识与工作热情,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较差,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发展能力。四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产品的能力(Mitra,2011)。据国内学者肖云等(2007)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有40.7%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欠缺,只有17.3%的大学生对此感到满意。调查还显示,只有24.7%的大学生选择“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有创新的设想和建议”,偶尔有创新设想和建议的占66.5%。此外,在中国每年受理的近15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的仅占0.05%,而在美国,每年受理的近40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的占23%左右。二者的巨大反差,说明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雇主需求之间不匹配造成的结果是:从宏观上看,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的欠缺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就业率低现象的出现。2003年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0.0%,2004年本科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0.0%[6],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6%(麦可思研究院,2011)。总体来看,近几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下,这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在当年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有些专家认为目前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有水分,实际情况可能更低(吴蔚,2006)。虽然从2013届开始,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稍微有所提高,基本稳定在91%~92%,但2017届约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也有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百分点;2017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211”本科院校为87%[7]。结合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实践(一般都是从毕业前一年的11月份开始启动),可见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在获得工作时间和就业率方面都存在着问题。(www.daowen.com)
从微观方面看,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缺乏导致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没有恰当的心理准备,缺乏长远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规划,过于频繁更换工作(徐东飞等,2010)。在择业时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意向,更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水平,缺乏主见而盲目从众,在临近毕业时随大流而被动求职,或在求职中一味追求和攀比而忘却了自身条件和能力。不少大学生希望毕业后的初次就业就能够获得好职位和高薪水,一旦现有的职位无法满足要求则消极对待工作或频繁更换岗位,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学校在片面追求学生知识增长时忽视了大学生能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