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礼文化的重要性及传承发展

中国古代礼文化的重要性及传承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概念礼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以其本质与文化密切相连而逐渐传承发展。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产物,中华礼文化有着跨时代、越国度的永恒价值。在中华儿女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并不断发展壮大,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影响并制约着国家、民族乃至社会的文明文化。“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古代社会传承至今,并不断地发展更新。(二)起源礼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概念

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以其本质与文化密切相连而逐渐传承发展。作为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产物,中华礼文化有着跨时代、越国度的永恒价值。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积淀,使其有着历久弥新的意义以及经久不衰的影响。在中华儿女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并不断发展壮大,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影响并制约着国家、民族乃至社会的文明文化。礼文化的发展演变始终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意义。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古代社会传承至今,并不断地发展更新。不仅体现在国内教育国学课程中,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中学习中国礼文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就其内容而言,“礼”的内涵丰富,范围广阔,是构成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主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意在维护宗法关系、等级制度和尊卑位序的精神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礼”的本意并非是有着特殊规章制度的某种外在形式,其意在使人们通过适当规范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以求人们的思想行为上的表里如一。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礼”有着良好的继承性与必要的传承性。由其践行的范围来看,“礼”有着不同的针对性与细微的差异性。从其深远的影响来看,“礼”有着民族的共同性与时代的共时性。“礼”是人们完善自我的基础,是社会道德风尚的保证,是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必要保障。

(二)起源

礼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的三部礼典之一的《礼记》当中,就有“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意在警醒世人要以“礼”服人。此处的“安”,“危”程度要远远超过现在人们所认识以及理解的程度。因为在等级制度森严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必须要以“尊卑位序,男尊女卑”的思想来规范自身举止言行。在社会各阶层中做到亲疏、长幼、贵贱、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无“礼”而带来的杀身之祸,或是严重的株连九族的危险。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其中堪称传奇的要数南朝梁武帝时期的才子周兴嗣之事。由于其口无遮拦的高谈阔论当面冲撞了圣上,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虽后来凭其旷世之才,免于一死,但终落得一夜白发的结果。无论是因为文人墨客的变节之习,还是面对死亡的大彻大悟,他在狱中一气呵成的《千字文》中所论述的“乐殊贵贱,礼别尊卑”的礼仪之道,便成为当时社会的礼文化最精练的概述。(www.daowen.com)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事混沌状态下,极其重“礼”的孔圣人便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思想,意在拯救“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从而维护社会文明、安定、祥和,所以便有了诸多的“礼”来约束世人。孔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来规范人们的品行。言、行、视、听四字高度概括了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句中所囊括的约束之礼、尊重之礼、和合之礼等丰富的伦理思想,对于个人而言,孔圣人要求人们在做到知书达理的基础上,以“礼”的标准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等外在表现。

与孔圣人齐名的孟子,对于“礼”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尊敬之心,礼也。”是其简短而精练的表述,同时可以说是将“礼”的意义的实际化。细细说来,孟子的思想是要指导人们能够在处处做到“敬”的同时,对“礼”实现最好的实践。尊敬上级、长辈是人的天职,尊敬下级、晚辈是人的美德,而尊敬众人则是个人修养的最佳体现。现代社会中的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社会公共道德准则,也与孟子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荀子作为孔孟思想的传承与发扬者,将“礼”的思想道德准则归纳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华民族是享誉中外的“礼仪之邦”,所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能够和谐而安定地发展。《官场现形记》中告诉人们成事的秘籍“礼多人不怪”,所以有了“礼轻情意重”的交友办事之道。而作为个人“礼尚往来”“待人以礼”都是作为良好社会人的基本素养以及必备品质。由此可见,“礼”所涵盖的政治思想、社会制度、道德准则、伦理规范以及风俗习惯,在荀子的精练话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