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与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与文化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衣裳连属的深衣广泛流行,二是由于少数民族的交往频繁,窄袖短衣、长裤的胡服出现在中原民族的服饰中,一变过去宽衣博带的风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的一个大的转变时期。这时由于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胡服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服装形式;另一方面,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的因素也被中原民族吸收到固有的服饰中来。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参照明制,制定了服装形制。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与文化研究

原始时期的服装最初用树叶、草茎等遮阳护体,鸟兽的羽毛皮毛御寒。屈原在《九歌》中就描述了当时楚国巫医的植物服饰,扮少司命的男巫穿的是“荷衣兮蕙带”“山鬼”是“被薜荔兮带女萝”,即是古风遗留。

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周代贵族的服饰,基本与商代相同。唯腹前常系有一条像围裙一样的韨。这条韨,也是渊源甚古的,原始人常用兽皮、树叶掩蔽下体,后来衣裳形式确立后,仍将这片遮掩物加于下裳之前,称之为韨。周初制理作乐,对贵族及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在当时虽未必都严格执行,但对后世确有很大影响,如周代的冕服即被后代沿用,作为祭祀用的礼服。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割据称雄,“礼崩乐坏”,各国、各民族之间在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一是衣裳连属的深衣广泛流行,二是由于少数民族的交往频繁,窄袖短衣、长裤的胡服出现在中原民族的服饰中,一变过去宽衣博带的风气。伴随胡服传来的还有带钩。

汉代主要行用深衣,但其形制前后有所不同。西汉时的深衣,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这样既欠便利,又费布帛。到了东汉,它就改为直裾,称为襜褕。后代的交领袍就是从襜褕发展而来的。裤,古称绔,《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当时的绔多为开裆,不分长幼、男女均服之,外罩以裳或深衣。丛东汉开始,上层的袍服转入制度化。所以此后的史书中常列“舆服”一门,记载当时的冠服制度,但其中所记多为礼服,对平常燕居生活及一般民众的服制却很少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的一个大的转变时期。这时由于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胡服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服装形式;另一方面,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的因素也被中原民族吸收到固有的服饰中来。此外,少数民族统治者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十分羡慕古代帝王那一套峨冠博带的“威仪”,于是周代的冕服在“法服”(礼服)中被保存了下来。

隋唐时代,服饰形成了圆领袍,裹头巾,穿长靴的一种形式。腰带的形式,也由带钩改为带扣,并在带上装上一些方形的饰片(称“带銙”),带銙的质料和衣服的颜色,视官员的品阶不同和社会阶层的差别而有种种不同的规定。女子的服装形式,则主要是上衫下裙。(www.daowen.com)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总的来说比较拘谨和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那样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这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元代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在生活习俗方面受到汉族的影响,所以在服装形式上,有本民族固有的,也有仿效汉族贵族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质料上的变化,在此之前,我国衣冠服饰的材料一直以丝、麻、皮、毛为主,元代棉花种植得到全面推广,棉纺技术也普遍有所提高,棉布成为我国衣料中的主要品种。

明代的服饰,基本沿袭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衣领,其辫发、胡服、胡语,一切禁止。”

清代的服制对近代的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是我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参照明制,制定了服装形制。清代男子剃发梳辫,着长衫。马褂初为满洲贵族的马上装束,康熙以后日趋普遍,一般民众也多有服用者。满洲贵族强行推行本民族的服饰,通过法令要求汉族人民剃发易服,有所谓“留发不留头,留袖不留手,留裙不留足”的说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和统治政策的调整,满族的服装样式得以推行,汉族的服装形式也有部分留存了下来。直到清末西洋服装样式的传入和辛亥革命后的剪发才起了重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