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彩绘、镶嵌、雕漆之美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彩绘、镶嵌、雕漆之美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镶嵌工艺在西汉晚期已经逐渐流行—在漆绘上贴金箔、银箔、嵌金银片等,唐和五代则出现了嵌螺钿和金银平脱的加工工艺。中国古代漆器设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漆器设计和生产虽然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但它远远没有走完它的路程,它还会有更加灿烂美好的前景!

春秋战国以来,彩绘就是漆器最常用的髹饰技法,一般是用毛笔勾勒细线,然后平涂,也有先平涂色块再单线勾边。有这样一篇寓言故事:“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周君大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据推测此荚是用很薄的竹片编成的簸箕,且为双层的。内层用朱、黄等鲜明的颜色彩绘出龙蛇禽兽车马,外层涂以很薄的、半透明的黑漆,在强光照射下才可看出内层所画的图形,体现出匠师构思的巧妙和战国时期漆器彩绘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发展。

彩绘的用笔(或其他代替笔的刻具)可以在漆器上方便、自由地挥写,能取得高度的绘画、书法艺术效果。线条流畅有力富于书法意味,这也是陶器、铜器以及玉器等其他艺术所不能相比的。彩绘发展到明清两代有了许多变化和创造性发展,有描漆、漆画、描油、描金、描金罩漆和识文描金等多种髹法。

镶嵌工艺在西汉晚期已经逐渐流行—在漆绘上贴金箔、银箔、嵌金银片等,唐和五代则出现了嵌螺钿和金银平脱的加工工艺。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宋元时期的漆器镶嵌工艺逐渐成熟。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广寒宫残片,图案为掩映在祥云、茂树和繁花丛中的三座亭台楼阁。宫殿的细部,如翘角飞檐、宽敞的回廊、团花形窗户,清晰可见。该图是用夜光螺精制成薄如蝉翼、长宽仅毫米的螺片,在黑漆盘上点粘而成的,可以看出元代嵌薄螺钿工艺水平的高超,也为明清时期多种装饰手法的综合运用达到极致奠定了基础。

明清的镶嵌工艺发展到了极限,不仅有传统的螺钿镶嵌、金银片镶嵌,而且嵌进各种珠宝,谓之“百宝嵌”。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法’。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青金、绿松、螺钿、象牙、密蜡、沉香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雕漆是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元代时的嘉兴是全国闻名的漆器产地之一,雕漆名家辈出,其中张成与杨茂两位巨匠的剔红尤负盛名,并有精品流传至今,如张成的“剔红曳杖观瀑图”“剔红栀子纹圆盘”,杨茂的“剔红花卉纹尊”“剔红梅花纹圆盘”“剔红观瀑图八方盘”等,都是传世剔红漆器中的精品。(www.daowen.com)

明代的雕漆工艺又有所发展,雕漆题材也十分广泛,花卉有牡丹、海棠、玉兰、梅花、菊花莲花芙蓉桂花等,动物有龙、凤、孔雀、锦鸡、芦雁、喜鹊等,此外还有山水、人物等题材。万历、嘉靖时期,多用情节性题材,如聚宝盆、龙舟竞渡、双龙捧寿、龙捧乾坤等。清代的雕漆花纹相对于明代的庄重浑厚,显得较为繁缛纤巧;清代木胎外兼作其他胎质,并且与其他工艺结合,器形高大,在本已雕镂繁缛的剔红、剔黑、剔彩器上还镶画珐琅、嵌珐琅、鎏金铜饰件以及嵌玉、牙雕等,因一味地追求繁华缛丽的装饰技巧而失之于矫揉造作,雕琢艳俗。

中国古代漆器设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漆器产生之时是那样的纯真和朴素;在进入阶级社会的夏商变得神秘、威严和庄重;战国至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阶段,漆器开始走下神坛,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怀;唐、宋、元、明、清时期,它面向生活,面向自然,表现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花鸟山水的大自然之美。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中国漆器设计和生产虽然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但它远远没有走完它的路程,它还会有更加灿烂美好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