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思想与青铜器纹饰艺术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思想与青铜器纹饰艺术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代的青铜器物上的纹式多以人与兽、人与自然相结合产生的,多是具有巫术的神秘和恐怖的饕餮纹、夔龙纹、人面纹、龙纹、凤纹、雷纹等。但是礼制化的要求,直接在青铜器艺术上得到反映,出现新的造型和纹饰,则是在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以后。这些在思想界的变动也明显地反映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时期,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人的社会活动、生活的主题进入器物和建筑等的装饰设计上,这是中国设计艺术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思想与青铜器纹饰艺术

远古到商周,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有着合一性或一致性。尽管这两者的“合一”或“一致”可能有并不相同的多种形态,但两者紧密相连却几乎被学者所公认。张光直认为“商”字的含义即祖先崇拜,“在商人的世界里,神的世界与祖先的世界之间的差别,几乎到微不足道的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一”或“一致”,在远古有其非常具体、实在的实现途径,这就是“巫”。文献说:“王者自己虽然是政治领袖,仍为群巫首。”商代的青铜器物上的纹式多以人与兽、人与自然相结合产生的,多是具有巫术的神秘和恐怖的饕餮纹、夔龙纹、人面纹、龙纹、凤纹、雷纹等。到周初,周公旦的“制礼作乐”结束了中国上古时代的“巫史传统”。文献中,周初以“敬德”“明德”著称。周金文中多见“德”字,“德”作何解?李泽厚说:“……它大概最先与献身牺牲以祭祖先的巫术有关,是巫师所具有的神奇品质,继而转化成为‘各氏族的习惯法规’。所谓‘习惯法规’,也就是由来久远的原始巫术礼仪的系统规范。‘德’是由巫的神奇魔力和循行‘巫术礼仪’规范等含义,逐渐转化为君王行为、品格的含义,最终才变为个体心性道德的含义。”所以说,周初讲的“德”在那时指的是君王的一套行为,但不是一般的行为,而主要是祭祀、出征等重大的政治行为,并逐渐演变为维系氏族、部落、酋邦生存发展的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秩序、要求、习惯。“德”在西周被提到空前的位置,西周的统治者以礼乐制度来区别和调节奴隶主阶级内部相互的关系。但是礼制化的要求,直接在青铜器艺术上得到反映,出现新的造型和纹饰,则是在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以后。进入成熟期的西周青铜艺术逐渐抛弃了商代的饕餮纹、夔龙纹等纹式,而采用了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蛟龙纹、波纹、瓦纹等。有些器物装饰极为简洁,纹饰具有抽象的意味。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艺术达到了巅峰,但从此也是青铜艺术衰落的开始。在这被称作是礼崩乐坏的年代里,贵族在激烈变化着的政治形势中拼搏着,此浮彼沉,世禄世卿制度废除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从旧奴隶主贵族中站立出来,“天道远,人道迩”天命观彻底动摇了。这一混乱的时期却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等各家学派,产生了中国哲学史上早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道。这些在思想界的变动也明显地反映在青铜器上。

春秋战国时期,普遍流行的青铜器纹饰是蟠螭纹和蟠虺纹以及各种无以名之的鸟兽形态的花纹。它们不像西周时期礼制观念影响下的青铜器花纹那么抽象,却也不复有商代那种恐怖的感觉,它是精巧的、华美的、活泼的。这些变化正是为了满足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个时期在青铜器纹饰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绘画形式的出现。就目前所知,出现贵族宴享、习射和采桑、狩猎、征战等活动的绘画形象的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的青铜壶、剑等器物有二三十件。尽管它是图案化了的,但人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美丽的图案中看到当时人物的一部分真实的生活。其中既描写了贵族的生活,同时也表现了采桑妇女和弋射的场面,人们正伏地仰射天上的飞雁,中箭的大雁带着长缨纷然落地。作者不是冷漠地表现生活,画面上由人和飞鸟的混杂、交错而形成的抖动的、有韵律感的线条,正是在歌唱着生活所给予人们的快乐的激情。(www.daowen.com)

春秋战国时期,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人的社会活动、生活的主题进入器物和建筑等的装饰设计上,这是中国设计艺术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青铜器艺术在秦汉时期也有所发展,出现鎏金鎏银的“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但总体上来说已没有了鼎盛时期的辉煌。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其他生产材料的发现和使用,如漆器瓷器、金银器等,使得青铜器不再占有主导地位,青铜时代从此走向没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