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与陵墓建筑的研究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与陵墓建筑的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伦理道德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另外,中国伦理思想有着强烈的中枢气息。但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上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特性,体现到建筑空间观念上,必然使伦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建筑的风格和形制。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空间构成就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与陵墓建筑的研究

宇宙对所有的人来说是共同的,但人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却是受人们的动机和过去的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建筑空间设计,其实是这个民族社会理想的物化,必然会深刻地表现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观念及审美情趣。一定时间、一定文化、一定民族的建筑空间观念是为一定的心理状态和文化结构所决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建筑空间的形制,使之带上特定的色彩。

伦理道德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伦理是一种在一定阶段构成或稳定一个社会的法则,它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越来越多地增加着社会的、阶级的、精神的内容,因此伦理观念也就愈发显得重要。

古代中国在殷、商时期,确立的早期奴隶时代,并没有冲破原始氏族社会血缘关系,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保留了这种血缘的社会关系。西周和春秋时期是宗法制的奴隶时代,而秦汉以后的封建制仍然以盘根错节的宗法制为其基础。在这种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不同伦理等级构成的宗法社会结构中,最高的原则是伦理原则。人不是作为独立的主体,而是作为特定的伦理关系的体现者而存在的。个人存在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是通过道德修养完成社会伦理的实践,强调人性的理想性、道德自觉的重要性和伦理力量的能力性。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首先直接表现为一种宗族的关系。其着眼点都是社会伦理。

首先,伦理思想与政治制度融为一体,肯定了伦理道德对社会和国家的意义,使政治成为伦理道德式的政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统治者的道德决定着国家的道德和政治面貌。

其次,伦理思想又具有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的色彩。特别表现在道德规范上,强调纲常秩序和服从,对祖宗、父母的“孝”的意义扩大延伸到君臣关系上而成为“忠”。氏族与国家“孝忠”与“孝君”相一致,把维护宗法关系的道德与维护国家政权的政治结合起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正统的道德规范。

另外,中国伦理思想有着强烈的中枢气息。它认识到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作为中国伦理思想主要支柱的儒家,其伦理学说的基本点,就是强调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必须处在群体人际的和谐关系之中。以仁义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www.daowen.com)

然而,这只是中国思想的一个方面。与此互补的还有道家的神秘主义。它要求最高的哲学目标是超越社会的日常生活和世界,达到更高层次的意识,并以之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无为”为人类的本性或最高的品德。

表面上看,儒道两家是离异且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一个神秘;一个重理性,一个重直觉。但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它们的关系在于双方的补充、渗透和运动推移以取得事物的平衡和相对稳定。

上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特性,体现到建筑空间观念上,必然使伦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建筑的风格和形制。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空间构成就是典型的例证。

陵墓建筑空间构成是一种中轴对称的非重复的表现形式。它富于变化而又充满秩序,随着观者的视点变化而跌宕起伏。而它的视觉总效果却是统一在一根贯穿整体的中轴线之上的。这种与中轴线所形成的依附关系决定了它的变化起伏对威严和秩序的从属性。

中国传统的建筑空间观念是以伦理道德观念为基础的,虚实相生,变化无穷的统一体。收敛与扩散,秩序与流变,有限与无限等对立的力量,始终处于一个互相补充、渗透、转化、周而复始、无限运动的关系之中。建筑空间构成流动性,随意性是规整的中轴对称的补充;而规则对称构成的本身也通过高低错落,大小变化而做调剂和补充。处处体现了相对性、朦胧性和无限性,给人们提供了主观过滤、体验沉思的可能。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形制,从今天的眼光看,其作用应该是一种艺术的启迪,而不是一种“模式”以供后人不假思索的“拷贝”,生搬硬套。如果不顾时空条件的差异,虔诚地将我们的建筑空间观念完全纳入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创作氛围之中以弘扬“传统”,那么只能是对传统的亵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