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陵墓地面雕塑的艺术特点陵墓地面雕塑是配合地面建筑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雕塑,这种雕塑多数是以群的形式出现,而且规模宏大。由上可知,中国陵墓地面雕塑是为了纪念功绩,显示尊严的雕塑,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一是服从整体设计意图,富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石兽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陶马则以其矫健的肢体和警觉的神态,显示了我国雕塑家对动物雕塑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工艺传统。

(一)陵墓地面雕塑艺术特点

陵墓地面雕塑是配合地面建筑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雕塑,这种雕塑多数是以群的形式出现,而且规模宏大。例如:在秦汉时期,秦汉王朝统治者,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享受,不惜耗资巨大,为自己营建陵墓,想把在生前享受到的一切全部带到他们幻想的死后幽冥“世界”里。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度不灭者久之”,可见规模之宏丽。而且陵园分为内外两重垣墙,也显示了建筑的高大宏伟。陵墓地面雕塑还带有仪式性、纪念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这组石雕整体造型洗练,浑厚质朴,深沉雄大,它不仅显示了汉代的雕刻水平,而且是我国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是汉武帝为纪念大将霍去病的战功而修建的。墓前的“马踏匈奴”“虎伏”等二十余件石兽雕刻,都是因材施艺,既突出了动物的神似,又保留了石材天然的面貌。“马踏匈奴”像高168厘米,长190厘米,是纪念性石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它用花岗岩石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被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则手握弓箭犹作挣扎欲起之势。作品运用带有浪漫主义的象征性的艺术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作者没有表现墓主本人,而是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墓主人艰苦卓越、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具有纪念碑意义。“虎伏”利用石料自然形态稍事加工,使其神形得以体现,气势雄浑,充分显示了石质材料本身的属性特征。它雕刻于一石,形体以流畅的线与扭曲节奏感,其势作伏卧状,一触即发,使人联想到英雄,并激起对他的崇敬和怀念。除此之外,墓前还有“跃马”“石鱼”“人与熊”“野猪”等石雕,这种把墓型、石雕与墓主人的历史功绩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气魄雄伟、寓意深远的艺术意境,成为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石碑。

南北朝时期,帝王贵族的墓前,一般都蹲伏着两只巨大的异兽,左为天禄,右为麒麟,它们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瑞兽,它们具有辟邪镇墓的作用,安置在这里作为墓主人的守护神,以象征权势与珍贵,其形体高大威武,表现出宏伟豪迈的气势。石兽整体动势呈S型线,与当时绘画中的“秀骨清像”相一致。气势连贯,表现出生命的律动、气韵的起伏。它将巨大的石块渗进了主观的审美情趣,将某种理想、愿望、权力神化了。这时期的雕塑在继承汉代造型技巧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格调。在立体雕塑上着意于对线纹的强调,造型手法更加注意夸张变形,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风格。

在唐代的陵墓雕刻中,以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和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雕刻为代表,气势雄大,极负盛名。“昭陵六骏”是为了表彰唐太宗建立唐王朝而使用过的六匹战马。六骏都是半圆雕的高浮雕,分别刻立在高约5尺、宽约6尺的长方形石座上,表现了马的立行、奔驰等各种姿态,在这组雕刻中,作者除了表现马的驯良稳健外,还突出了马的神骏姿态,同时也通过细节的描写而使形象更富有真实性和表现力。六骏都有强有力的筋肉表现,造型健美,神态逼真,气度非凡,体现了一种雄健豪迈、深沉悲壮的精神美。这组雕塑纯熟地使用了“起位”这一典型浮雕创作技巧,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写实能力的提高及表现的自由是唐代雕塑艺术成熟的表现,用雕塑形象反映生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艺术风格上,理想的追求与手法的真实互相统一,简单朴素的规律化处理和生动真实的表现手法相统一,也可以看出雕塑作品的各部分和群像中每一个雕塑之间的统一协调,及被特别地强调出来的整体感。同样也显示出由拙朴凝重向矫健灵动转变的艺术风貌。

由上可知,中国陵墓地面雕塑是为了纪念功绩,显示尊严的雕塑,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一是服从整体设计意图,富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石兽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二)陵墓地下雕塑的艺术特点

陵墓地下的雕塑特点集中体现在俑上,俑,最初是替代奴隶殉葬的模拟品,后发展为替代被役使的卫士、奴仆和乐舞伎的偶人。春秋战国时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两类,也有瓷、砖、石、金属俑。至宋代因流行纸冥器而渐衰。俑的形象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尚和高超的雕塑技巧。(www.daowen.com)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兵马俑,以其宏大的气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诗人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生动概括了当时秦王指挥百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辉煌业绩。并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人物、战马都与真实的一样大小,毫无夸张之处。秦兵马俑刚出土时的壮丽情景,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站在发掘现场,仿佛是站在一个雪洗后的古代战场;看到那些头颅离驱,肢体破损的秦兵俑,就像看到当年奋战肉搏后倒在战壕里的战士。它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衣服、铠甲甲片有规律的重叠相压线等,都予以一丝不苟地刻画和质感表现;体现了秦代雕塑注重写实的特点。陶马则以其矫健的肢体和警觉的神态,显示了我国雕塑家对动物雕塑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工艺传统。兵马俑的出土,不仅否定了“中国古代雕塑不发达”的说法,而且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宏大的气势,向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的高超艺术水平,即使同时期的古希腊雕塑也没有如此惊人数量所体现的宏伟气魄和浩大精神的作品。这样大规模的雕塑艺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水平,实为世所罕见,被誉为“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世界第八奇迹”。

汉代俑的体量比秦俑小,但其艺术价值更高,真正展现出俑的艺术魅力。汉俑最初是以骑马俑为主,到中期多为车马俑、乐舞俑等,表明初期刚刚结束战乱,统治者对武治天下的重视,中期反映了人们爱马的风尚和对富豪的炫耀。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作者于写实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做了夸张变形,表现说唱者那种生动、有趣、丑中见美的特殊神情,可见当时的雕塑艺术水平之高,也说明在当时贵族蓄养俳优之风非常盛行。

唐代的三彩俑,它是施以多种色釉烧制而成的陶俑。三彩俑有人物俑、动物俑等。“唐三彩女立俑”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陶塑艺人对人物的脸容、身材比例以及人物神情的刻画,可以看到艺人娴熟技法和高深的造诣,而且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宽宏气势。同时,通过女俑形象的线条美,亦可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雕塑与中国绘画的渊源。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特点具有:一、规模宏大,气势壮美;二、形象写实,刻画逼真;三、反映墓主的爱好、时尚和社会状况;四、艺术手法夸张、凝练,意境深远。

综上所述,我们谈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特点,不管它是陵墓地面的雕塑还是墓中陶俑的塑造;不管它是装饰性的还是绘画性的,或者意象性的等,它都会以一种由外在形象给人引发一连串的遐想,把人们引向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这些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正因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得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艺术能以一枝独秀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才能被世界承认和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