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西周学校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西周学校教育体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奴隶主贵族接受商朝灭亡的教训,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敬天保民”“德政礼教”的国策。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这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国学”有小学和大学,“乡学”有庠、序和塾等。从有关文献资料推测,这是供一般贵族子弟读书的学校。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不仅建立了比夏、商更加严密的国家制度,而且制定了“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等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西周奴隶主贵族接受商朝灭亡的教训,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敬天保民”“德政礼教”的国策。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这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建立起来的。

对于西周的学校设置,清朝初年的《古今图书集成》指出:“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东胶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虞庠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日泮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由此可见,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国学”有小学和大学,“乡学”有庠、序和塾等。“国学”中的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宫廷附近的贵胄小学;一种是设在郊区的一般贵族子弟小学。《礼记·王制》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礼记·保傅篇》的注释说,进入这种学校读书的学生主要是王太子、公卿太子、大夫元士的嫡子。这说明这种学校是前一种小学,跟古代埃及的宫廷学校很相似。《礼记王制》还指出:“虞庠在国之西郊,小学也。”这里所说的“小学”,指的就是后一种小学。从有关文献资料推测,这是供一般贵族子弟读书的学校。(www.daowen.com)

“国学”中的大学也有两种:一种是设在都城里的‘“辟雍”;另一种是设在诸侯所在地的“泮宫”。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泮宫”一般规模较小,只有一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对于“五学”,有文献资料进一步指出:“辟雍”居中,称为太学,四周分设四学,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北曰“上庠”,取虞舜之学名;东曰“东胶”,取夏代之学名;西曰“西雍”,即“瞽宗”,取商殷之学名。

“乡学”是按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进行设置的。至于具体情况,其说法也不尽相同:《周礼》说“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礼记·学记》说“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学记》还明确指出,中国古代学校分为四等。每25家设“塾”,以教闾巷中各家之子弟;每500家设“庠”,以教从塾中升入之子弟;每12500家设“序”,以教从庠中升入之子弟;在国都设大学,以教天子、诸侯和贵族子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