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周礼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传统周礼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概括了“周礼”的根本精神。周礼的基本精神,是推行一种君臣上下和谐有序的秩序,《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儒家把“仁”看作是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道德。仁爱体现的是礼的基本精神,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这种敬畏谦恭的精神也是礼仪文化的应有之义。

传统周礼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一)和谐精神

“礼之用,和为贵。”概括了“周礼”的根本精神。礼的应用,应该是以和谐为贵。周礼的基本精神,是推行一种君臣上下和谐有序的秩序,《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这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其目的就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就是在整个社会上下实行有序的社会制度,把人们的行为方式固定下来,从而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以德育人

礼制的实施,主要通过对民众的教化来实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刑能使人免于犯罪,却培养不起羞辱之心,只有用德和礼来引导,百姓才能产生羞辱之心,而归安于本分。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周天子权威孔子认为应该从“正名”入手,使君臣父子各守本分,不越位,不僭礼,不做非分之想。为此,除了国家行政手段外,还要借助于“德”“育”“礼”的力量来管理。《周官》记载“三德三行”,三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即孝行、友行、顺行等,通过德育教化民众,可以达到内外兼修的至德境界。德育目标是有原则的,比如,《大学》中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中心,以道德认识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礼制文化中德育思想在教化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也是礼制文化能够传承千年的价值所在。

(三)仁爱精神(www.daowen.com)

儒家认为真正的礼必须根基于内心之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的弟子颜渊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还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制不当的欲望,然后按礼的规范去做,以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合乎礼的要求,就是仁了。儒家把“仁”看作是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道德。把仁看成人生的最高境界,还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仁,犹存也,凡存此者,所以全善之道也。”仁爱体现的是礼的基本精神,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在行礼作乐中,如果遗失了这种根本精神,只是徒具形式,就不能够很好地遵从仁爱之道。孔子强调要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成仁。所以,仁是礼的本质和灵魂,离开仁,礼徒有形式;礼是仁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离开礼的形式,仁也就无所依托,二者互为内外,互为表里而密不可分。

(四)敬畏精神

敬畏之心是礼仪传达的基本精神,是礼的应有之义。《礼记·曲礼上》开篇即曰:“毋不敬,”郑玄注“礼主于敬”,孔颖达疏:“《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五礼皆须敬,……然五礼皆以拜为敬礼,则祭极敬。”五礼中的“吉礼”是表达对天神、地祗、人鬼、祖先的恭敬,“凶礼”主要是表达对亡者、不幸者之恭敬,“军礼”是表达军旅将士之恭敬,宾礼是宾客之恭敬,嘉礼是日常交往之恭敬。在礼仪中要表现出一种庄重严肃的恭敬心态。“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本是一种礼仪形式,但是如果祭祀时心不在焉,没有虔诚的心态,就不如不祭。这种敬畏谦恭的精神也是礼仪文化的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