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富有历史意识的民族,在中国古代,记载中国历史的典籍是很多的。从中我们可以认识中国社会的兴替发展及其规律。例如,由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而成的《春秋》,成书于公元前481年,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是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比西方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希腊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还早半个世纪。《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共242年的历史,涉及120多个国家。这一时期正是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述当时各诸侯国统治阶级人物的活动和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鞭挞混乱的社会现象,为后世确立作者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是非标准。虽然《春秋》总共只有约1.8万字,记事过于简略,对历史事件只记结果,未述原因经过,而且记史中“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多用曲笔掩饰,但毕竟为后人留下了两千多年前珍贵的史料,使我们能从中窥见当时的社会变动规律。
古代典籍中另一部历史巨著,是汉朝司马迁呕心沥血写出的《史记》。明代李贽曾说:“《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为作也。”(《藏书·司马迁传》)。《史记》与《春秋》的体例不同,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以人物而不是以年代顺序为主体写史。全书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计52万多字,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之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取材广泛,史料翔实,既记载了帝王将相的世系和他们的活动,也记载了当时人民群众反抗暴政的斗争和下层人物的事迹,广泛地反映了宏阔的社会政治生活。如《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反秦和统一中国的历史业绩和他冷酷、虚伪、狡诈的性格;《项羽本纪》塑造了项羽摧毁秦朝统治的英雄形象,指出了他自矜功伐,骄傲自大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把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列入《世家》,充分肯定陈胜、吴广起义反秦的正义性和不朽功绩,说明司马迁的卓越见识;《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事件的叙述,刻画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先国后私的高尚品德,也表现了廉颇爱国和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游侠列传》写了侠义之士救危扶困,见义勇为的行为;《酷吏列传》则详尽描写张汤、义纵、王温舒、杜周等人的残暴,等等。因此,《史记》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史记》不仅是一部记载历史的鸿篇巨制,而且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堪称文史结合的典范。在司马迁笔下,一个个人物被塑造得有血有肉,鲜活灵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个事件被描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因此,《史记》对后来的史书和其他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曾被译成英、法、俄等多种文字,也被历代文人注释,广为流传。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将其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极高的评价。(www.daowen.com)
在历代众多的典籍中,还有一部由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300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覆盖从战国到五代间1362年的历史。据司马光自述,他编著《资治通鉴》的目的,在于这部史书详细记载了历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和影响,以及历次战争的经过和交战各方采取的战略、策略,反映了各个时期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和人民生活的状况,还有河道、水利整治的情况等。从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借鉴着眼,书中对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导致失败,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做了详细的记载,特别是对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如赤眉绿林起义、黄巢起义等。从治国平天下的初衷出发,强调“为治之要,莫先用人”的思想,如齐威王与魏惠王论宝的一席对话,语言生动,含意深刻,体现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可以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确实用心良苦。此书问世后,不仅对史学、文学领域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对后来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军事斗争、治理国家有很大影响,许多统治者和领袖人物都把它作为必读书,从中吸取政治营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