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但语言产生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表达概念和思想;发生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口耳之学、听说语言;语言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音义结合体,可以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由于语言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从形式到内容又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别具一格,声、韵、调和谐统一,形、音、义浑然一体。
(一)汉语的语音特点以“音节”为语言单位
“梵音重复,汉语单奇”,汉字是语音单位,在方言研究和历史语音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汉字来研究音节的读音,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汉字是音节文字,从形式上可以划分的最小语言单位是音节,所以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国学大师黄侃说:“中国语言以单音为根,一音之发,必表一完整之意,与西人之为复语种族不同。其间有二音者,必本于胡语,如珊瑚之类是也。”汉语音节由声、韵、调组成,结构简洁整齐,且一字一音,一音多词,单音词丰富,易于进行音与义的自如组合。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如“山”“水”“人”等。词义、字形、音节就成为一个灵活的组织,以极简单的语音成分支撑起了庞大的汉语词汇大厦。
(二)汉语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声调
汉语是声调语,声调为我国汉字所独有的特点之一,是贯穿字音的高低升降抑扬曲直的调子。它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节奏感,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汉语有四种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现代有阴、阳、上、去,并且各种调型的音高差别很大,声音的抑扬曲直明显,平声似钟,上声似鼓,去声似磬,入声似柷。汉语中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界限分明,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有起有落、有高有低、有长有短,语流中由于不同声调的词语交相配合,就构成了汉语所特有的参差变化、波澜起伏、腾挪跌宕的富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四声”不仅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还是汉语独有的用声调来区别不同字义和词义的方式。汉语音节的声调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如“买”和“卖”具有完全相反的含义,“报道”则没有“宝刀”的功用。
(三)汉语词汇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音节语素活动能力强
汉字是代表语素的,绝大多数汉字都和语素相对应。它们绝大多数在古汉语中都是词,在现代汉语中有的仍然是词,有的是构词语素。汉字起着标记和区别语素的作用。看到一个汉字,人们就会联想到它的意义。又因单音成义、一音多词的特点,形成了汉语语音联想的横无际涯、五彩缤纷。由一音多词的规律衍生出了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地位。词汇的纷繁多彩,促进了词义和词性的明确化,构成了语音上的和谐匀称。这样不仅具有节奏上的韵律美,而且还能描绘出色彩斑斓的意境,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四)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www.daowen.com)
汉语词序固定、句式精密、虚词多样、生动传神。汉语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所以汉语语法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特点。汉语的词缺乏印欧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性、数、格、时、人称等变化,但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功能基本都多于两项,兼类、活用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活用”是古今相承的语法现象,它借助词序与虚词而形成了特殊语义关系,即语境的同化与异化关系,有言简意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
(五)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中国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块字,与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后来流行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拼音文字其渊源和特性都迥然相异,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独成一统的特例。”汉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之一,从汉字的构成方式即“六书”来看,除“假借”“转注”“形声”这三种方式里有一些表音的成分之外,“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方式都是表意的,并且“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是造字方法,“假借”“转注”两书是用字方法,都是根据文字的意义加以创造和使用的。
(六)汉字的字形呈二维空间结构
汉语言文字是鸟兽和一般自然现象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的投射,是古人“立象尽意”的象喻思维的体现。“象”作为中国文学的文字书写特征,不同于印欧民族的文字仅是语言的机械表达,而是以“精神直接面对概念”,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因此称汉字是“思想的文字”。汉语言文字以一种饶有趣味的方式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记录一个词是用一串字母作线性的排列,而汉字是二维的,其偏旁可以上下纵列,也可以左右横排,往往用一个平面形方块来表示,所以“汉字是平面形文字”。汉字不仅“保持着具体的平面,而同时在象征的意味里,使它成为体积的空间意味”。这种方块形的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一字一形,单文独义,每一个字都有构字的理据,每一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只有少数联绵词如“尴尬”“趔趄”“珊瑚”等除外),且形与义直接联系,易于进行形与义的灵活的组合。
(七)言文分离且双轨并行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至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日常生活口头实际运用的语言相去甚远,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使用汉语的人,除了识字之外,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方可读懂“文言”。而这种严密简洁的书面语对口语的统一和发展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复杂,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大国。但是由于不直接表音、超时代、超方言的汉字起着统一书面语的作用,并且影响口语在词汇语法方面保持基本的一致性,约束了方言的分化,因此历代国家政令的推行,同样有赖于汉字记录的书面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