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近十几年来,史学界提出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历史文化认同的问题,无疑是关于上述研究的继续和深入。说继续,因为研究历史文化认同问题,离不开对于民族史、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及其相关成果;说深入,因为对于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研究,重在研究历史上人们的民族观、民族史观及其与历史文化认同的关系,以至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研究领域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族间的历史文化认同是这一历史发展的思想基础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人们的思想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在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是人们历史文化认同的物质基础,而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观念的种种表现,又推动着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的巩固和发展,进而推动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中国历史演进的规律之一。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如《尚书》《诗经》《春秋》《左传》等,记述了先秦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面貌。而《史记》《汉书》以下的历代“正史”,则书写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其间,人们的历史文化认同在历史的深处影响着这一发展过程。从孔子以文化为核心的夷夏观,到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各民族传记所反映出来的民族观和民族史观;从隋唐时期“天下一家”的民族观、政治观,到元代史官撰写宋、辽、金三朝“正史”的民族观和正统观;从明修《元史》、清修《明史》,到清朝诸帝祭奠黄帝、炎帝祭文中的治统、道统观念;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一伟大民族符号、民族称谓的提出,到新中国56个民族的大团结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念的提出,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在历史文化认同的道路上不断走向更加自觉和更高的境界。显然,对于这一传统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和后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对祖国美好前途的自信。
(二)怎样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首先,发掘第一手材料。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同民族史研究、民族关系史研究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换言之,离开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则无以谈论历史文化认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般说来,现有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研究,主要是关于相关史事的阐述,大多没有为各族间的历史文化认同研究提供现成的材料,直接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因此,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就要下功夫从第一手文献资料入手,去发掘、爬梳、分析关于“认同”的资料,即有关的言论、思想、观念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方面的研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应当满怀真诚和敬意来看待祖国的历史,领悟和感受那些充满豁达和智慧的思想,照亮中国历史行程的光华。(www.daowen.com)
其次,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要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揭示其深层的内涵,在多种多样的思想潮流中捕捉其主流趋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许许多多关于历史文化认同的言论、思想、观念,但在某个时期或某个具体问题上也存在与此不相协调的言论、思想、观念,而终究又走向了“认同”。作为学术研究来说,我们不应当回避后者,更不应因为后者的存在而淡化了对前者的认识和评价。在这个问题上,白寿彝先生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启示。他指出:“我们研究历史,不能采取割裂历史的方法。从一个历史阶段看问题,固然是必要的;从整个历史发展趋势看问题,则是更为重要的。在民族关系史上,我看友好合作不是主流,互相打仗也不是主流。主流是什么呢?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我看这是主流。这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当然,历史发展是波浪式地前进、螺旋式地前进,有重复、有倒退,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总会有曲折、有反复,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总的讲,我们各民族的共同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某些地方可能是有意识的,在另一些地方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它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份贡献。可能有的民族贡献多一些,有的民族贡献少一些,有的更重要一些,有的不太重要,这大概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这种运用辩证的和唯物的观点看待中国民族关系史“主流”的方法,其科学性在于:尊重事实,着眼全局,把握发展趋势,揭示历史本质。这是把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结合起来说明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一个极好的范例。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各族间的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大可遵循这一科学的方法论,揭示这一传统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这样,我们在看待历史上有些与“认同”不相协调的言论、思想、观念时,就不会感到困惑,而是对其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说明。同时,我们也会认识到“认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如既有石勒认同西汉历史的一面,也有刘知几认同“十六国史”的一面;既有唐高祖称赞“胡、越一家”的一面,也有西北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的一面等等。这些资料,需要我们下功夫发掘、梳理,并予以合理的解释,从而阐述其内在的规律。
再次,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不仅要纵向上做比较系统的考察,还有必要从横向上做比较全面的考察。这就要求研究者在这方面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说明问题。如皇帝的诏书、大臣的奏章、学人的议论、史家的见解、史书的内容(尤其是历史人物的言论)及结构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等,都在考察范围之内。就史书来说,不仅要关注历代“正史”和《资治通鉴》等,还要关注其他各类史书,如地方史、民族史等。总之,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可发掘的空间很大,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第一,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是中华民族之民族认同的历史基础和思想基础。正是有了近两千年的古代各民族间的历史文化认同的积累,近代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民族认同、民族称号的提出才成为必然的历史趋势。而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则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殖民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力量。第二,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也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又是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对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真实地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和推动历史前进的信念和勇气。第三,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民族自信、民族自尊、民族自强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启示和激励的作用。第四,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这是从一个重要方面向世界昭示,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这是一个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要不断重温的话题,也是世世代代的中国学人都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话题。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这一研究自是其神圣的历史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