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鄱阳湖区水文水资源研究成果展示

鄱阳湖区水文水资源研究成果展示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汛末后三峡水库基本达到设计运行要求,坝前水位可在145.00~175.00m之间运行,其调节库容达221.5亿m3,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进一步加大。11月10日最高蓄至172.80m。2009年三峡水库从9月15日开始蓄水,11月1日8时库水位升至170.98m,拦蓄水量175.6亿m3,平均拦蓄流量4420m3/s。11月24日水位蓄至最高171.41m,相应库容距水库蓄满差35.6亿m3,之后库水位开始缓慢下降。

鄱阳湖区水文水资源研究成果展示

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开始蓄水发电,汛期按135m运行,枯季按139m水位运行,工程进入围堰发电期,初步发挥发电、通航的作用。2006年汛后实施二期蓄水后,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汛后水位抬升至156.00m运行,汛期水位则按144.00~145.00m运行,水库按初期规模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任务调蓄。2008年汛末三峡工程进行试验性蓄水,坝前最高蓄水位达到172.80m。2009年8—9月,三峡工程全面竣工验收完成,开始正常蓄水运行,至此,三峡工程防洪、发电、通航三大效益得以全面发挥。三峡工程初期蓄水运用以来坝前水位变化过程见图11.1-1所示。

图11.1-1 三峡水库初期蓄水运用以来坝前水位变化过程

三峡工程2006年以前坝前水位在135.00~139.00m之间运行,其相应的调节库容仅18.2亿m3,对径流过程的调节能力有限,随着上游泥沙在三峡水库淤积,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主要体现在沿程含沙量减小上,对径流过程影响较小。2006年汛末后三峡工程按坝前水位145.00~156.00m运行,调节库容为63.1亿m3,对径流过程的影响初步显现。2008年汛末后三峡水库基本达到设计运行要求,坝前水位可在145.00~175.00m之间运行,其调节库容达221.5亿m3,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2006年三峡水库从9月20日22时起开始蓄水,10月29日8时水库水位升至155.68m,蓄水历时39d,累计蓄水106.77亿m3,平均拦蓄流量在3170m3/s左右。三峡蓄水期间,入库流量最大为18365m3/s(10月11日),最小流量为9969m3/s(9月27日);出库水量宜昌站最大流量为12500m3/s(10月18日),最小流量为7030m3/s(10月5日)。蓄水期间最大日均拦蓄量为9500m3/s,在宜昌出现最小流量时,三峡拦蓄流量约为3600m3/s。

2006年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来水明显偏少,其中宜昌以上来水9月和10月分别比历年同期偏少53%和33%。10月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偏少突出,偏少达40%~50%,特别是在上中旬偏少为甚,偏少60%~80%。蓄水期中下游干流各站出现历史同期最小流量和最低水位,其中湖口站最低水位为8.39m(10月13日20时);鄱阳湖赣江来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持续消退,10月中下旬小幅波动,期间外洲站最低水位15.12m,相应流量448m3/s出现在10月13日8时。

2007年三峡水库从9月25日开始蓄水,至10月31日库水位升至155.81m,蓄水历时36d,累计蓄水61.79亿m3,平均拦蓄流量在1970m3/s。蓄水期间,三峡最大入库流量为19000m3/s(9月25日),最小流量为11300m3/s(10月27日8时);宜昌站最大流量为17400m3/s(9月25日),最小流量为10500m3/s(10月22日),在蓄水期间最大拦蓄流量为7400m3/s。

期间鄱阳湖来水逐步消退,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持续消退,总退幅在3.79~6.36m之间。10月,长江中下游干流来水总体偏少2~3成,其中湖口站月最低水位分别为23.41m、9.82m(均为31日20时),分别居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倒数第12位和第5位。

2008年三峡水库9月28日开始蓄水,至11月6日8时库水位蓄至172.56m,蓄水历时40d,蓄水量195.55亿m3,入库流量23500m3/s,出库流量22400m3/s。蓄水期平均拦蓄流量在5660m3/s。11月10日最高蓄至172.80m。

三峡蓄水期间,10月上中旬上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简称两湖)来水均持续消退,下旬起至11月初各出现一次较大涨水过程。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最大值33000m3/s(11月3日8时),最小值11400m3/s(10月21日8时),宜昌站10月25日8时出现最小流量5510m3/s,低于多年历史同期最小流量(2006年7010m3/s)。10月湖口最低水位9.53m(31日20时),居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倒数第4位。

2009年三峡水库从9月15日开始蓄水,11月1日8时库水位升至170.98m,拦蓄水量175.6亿m3,平均拦蓄流量4420m3/s。其中9月15—30日平均拦蓄流量4920m3/s、下泄流量14500m3/s;10月上旬平均拦蓄流量4980m3/s、下泄流量8600m3/s,中旬平均拦蓄流量4300m3/s、下泄流量7600m3/s,10月下旬平均拦蓄流量1600m3/s、下泄流量9030m3/s。11月24日水位蓄至最高171.41m,相应库容距水库蓄满差35.6亿m3,之后库水位开始缓慢下降。

蓄水期间,由于鄱阳湖水系来水量明显偏少,长江干流水位也偏低,致使鄱阳湖出口湖口站水位偏低,湖口站10月29日8时为8.59m,为历史同期10月倒数第2位,仅高于2006年(8.39m),但比历年年最低水位的均值(7.04m)高1.55m。

由于蓄水期间恰逢两湖水系出现严重枯水,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枯水态势,10月19日14时起实施了应急蓄水调度,逐步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10月19日加大至8000m3/s,24日加大至9000m3/s,27日再次加大至9500m3/s。与正常蓄水计划相比,10月应急加大下泄水量36亿m3

2010年三峡水库从9月25日开始蓄水,至10月31日库水位升至174.9m,蓄水历时36d,累计蓄水61.79亿m3,平均拦蓄流量在1970m3/s。蓄水期间,三峡最大入库流量为19000m3/s(9月25日),最小流量为11300m3/s(10月27日8时);宜昌站最大流量为17400m3/s(9月25日),最小流量为10500m3/s(10月22日),在蓄水期间最大拦蓄流量为7400m3/s。

2006—2010年9—10月入库、出库流量过程线见图11.1-2。

2006年以来,三峡水库在汛后蓄水期间,长江中下游干支流特别是两湖水系来水不同程度偏少,导致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及鄱阳湖出口站水位偏低,其中鄱阳湖湖口站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0月最低水位分别为8.40m、9.80m、9.55m和8.60m,分别列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倒数第1、6、4、2位;长江大通站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10月最低水位分别为5.28m、6.48m、6.37m、5.28m和8.46m,分别列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倒数第1、6、5、2、25位。(www.daowen.com)

图11.1-2(一) 三峡水库入库、出库流量过程线

图11.1-2(二) 三峡水库入库、出库流量过程线

鄱阳湖湖口站在三峡水库蓄水期间水位和流量不同程度偏低和偏少。湖口站9月平均水位偏低1.49m、平均流量偏少1成,10月平均水位偏低2.41m、平均流量偏少近2成,见图11.1-3和图11.1-4。

鄱阳湖主要支流近年来9—10月来量偏少,特别是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期间遭遇中下游地区严重枯水,鄱阳湖五河共偏少5成。

三峡水库消落期(4—6月),宜昌站4月较蓄水前来量偏多,5月来量较蓄水前相当,6月偏少1成,见表11.1-1。

图11.1-3 蓄水前后鄱阳湖湖口站旬平均水位对比

图11.1-4 蓄水前后鄱阳湖湖口站旬平均流量对比

表11.1-1 消落期宜昌站旬平均流量与蓄水前历年同期对比表 单位:m3/s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