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鄱阳湖总入流计算研究及应用成果

鄱阳湖总入流计算研究及应用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站点的分布,鄱阳湖流域总入湖洪水可用下式计算:式中:Q为流量,m3/s;t为时间,d。区间指鄱阳湖未控区间。根据鄱阳湖洪水的特点,以及长江及鄱阳湖防洪调度的需要,鄱阳湖设计洪水的统计时段为1d、3d、7d、15d、30d。鄱阳湖总入流的资料年限从1954—2007年有54年,可以满足设计洪水计算规范要求的系列长度的要求。

鄱阳湖总入流计算研究及应用成果

根据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站点的分布,鄱阳湖流域总入湖洪水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Q为流量,m3/s;t为时间,d。

鄱阳湖“五河七口”系指鄱阳湖五河的七个控制水文站,即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湾站、信江梅港站、昌江渡峰坑站、乐安河虎山站、缭河万家埠站和修水柘林水文站。区间指鄱阳湖未控区间。根据鄱阳湖洪水的特点,以及长江及鄱阳湖防洪调度的需要,鄱阳湖设计洪水的统计时段为1d、3d、7d、15d、30d。

1.湖区水面产流量分析计算

湖区水面产流量计算的基本公式为

湖区水面产流量=水面面积×(水面降水-水面蒸发)

(1)水面面积分析计算。湖区的水面面积采用湖区平均水位查算水位—面积曲线而得。

选取湖区四周的吴城站、康山站、波阳站和都昌站等4个水位站,计算4站水位的算术平均值代表湖区平均水位。

湖区水位—面积曲线,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3套较完整的水位—面积曲线。即:1953年量算,1957年正式审定的结果;1982年江西省测绘局量算的结果;长江委水文局1998—2004年量算时的鄱阳湖水位—面积、水位—容积结果。

综合分析3套水位—面积曲线成果认为,3套成果都反映了当时的湖区水面的实际情况和湖面面积的变化规律。考虑到湖区湖泊与河流的自然演变和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进程,为使洪水的计算结果更能反映湖区各个时期的真实状况,在计算中水位—面积曲线分时段进行采用:1969年以前采用1957年审定的水位—面积曲线成果;1970—1989年采用1982年江西省测绘局量算的水位—面积曲线成果;1990年以后采用长江委水文局1998—2004年量算的鄱阳湖水位—面积、水位—容积成果。(www.daowen.com)

(2)水面降水量蒸发量的分析计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委水文局、江西省水文局等多家单位对湖区平均降水量的计算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一是用区间16站和9站(1956年计算,现预报方案采用)的算术平均和泰森多边形法成果比较。从1981—1985年区间雨量分析结果表明,16站泰森多边形法成果在时程分配与总量上与湖区多站计算值偏差最小。

其二是因鄱阳湖区间面积较大,区间内雨量站较多,约有50个雨量站点,故分析计算时仅选取了外洲站、李家渡站、梅港站、虎山站、渡峰坑站、波阳站、柘林站、万家埠站和都昌站等9个雨量站作为整个湖区分析计算的代表站,为分析这些雨量站的代表性,特选取1955年、1957年、1987年等13个年份,分析多站及9站的平均年降雨量的差异。分析显示,选取的13年资料中,年降雨量有大有小,9代表站与多站平均的均值之间相对误差在-2.4%~3.0%,平均相对误差0.95%,说明所采用的9个雨量站资料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蒸发站延用多年来使用的康山代表站方案。

2.湖区陆面流量分析计算

(1)陆面面积计算。为:陆面面积=湖口控制面积-“五河七口”控制面积-区间水面面积。

其中,湖口控制面积162225km2,“五河七口”控制面积137143km2,区间水面面积用湖内多站平均水位查算水位—面积曲线而得,计算方法同上。

(2)湖区陆面流量分析计算。湖区陆面主要分布在湖区四周“五河七口”控制站以下,汇水面积小、流程短,选择湖区邻近万家埠站(3548km2)为参证站,用水文比拟法分析计算。

鄱阳湖总入流的资料年限从1954—2007年有54年,可以满足设计洪水计算规范要求的系列长度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