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变化环境下鄱阳湖区防洪减灾研究与应用

变化环境下鄱阳湖区防洪减灾研究与应用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鄱阳湖区域防洪减灾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在继鄱阳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结束后,二期工程上马以来,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溃决九江长江干堤后,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堤防工程建设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用价值。近年来有关鄱阳湖防洪非工程措施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果显著。

变化环境下鄱阳湖区防洪减灾研究与应用

目前,鄱阳湖区域防洪减灾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1.堤防工程

堤防自古以来就是江河湖泊洪泛地区抵御洪水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防洪的重要屏障,因此有关堤防的工程设计、施工及维护等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继鄱阳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结束后,二期工程上马以来,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溃决九江长江干堤后,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堤防工程建设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用价值。诸如,胡细英等(2000)从分析江西省长江堤防建设的历史过程出发,探讨了长江堤岸存在的洪涝灾害、岸线崩塌、人为影响等问题,并提出了治理、保护长江堤岸的相应措施;詹耀煌和章晓华(1999)介绍并探讨了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江河治理及堤防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它们在江西省长江干流江岸堤防加固整治工程建设中均收到了良好成效;吴晓彬和易建洲(2000)针对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和赣抚大堤整治工程中常用的垂直防渗措施,就其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等方面予以介绍,并提出自己在施工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数据和处理措施。

2.退田还湖

围湖造田是我国南方平原湖泊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鄱阳湖的围垦始于东汉时期,历史悠久。到20世纪末,鄱阳湖区共有大小圩堤564座(其中保护农田500亩以上圩堤420座),堤线长度超过2900km,保护耕地近630万亩,保护人口720多万。这些圩堤主要分布在五大河流、各小河流的中下游尾闾及滨湖地区,对保护湖区城乡生产、生活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区内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湖区盲目围垦,有些圩堤占据了江河的正常行洪河道和湖泊的蓄洪空间,给江河湖泊的行蓄洪带来不利影响。随着过度围垦的负效应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有关鄱阳湖区围垦的研究也比以往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围湖造田对鄱阳湖洪水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

3.分蓄洪工程(www.daowen.com)

为协调长江中下游防洪,1972年和1980年水利电力部先后两次召集有关方面座谈会,明确为防御1954年型洪水,湖口附近分洪50亿m3,由安徽省华阳河区和江西省鄱阳湖区各承担25亿m3。为此,确定蒋巷联圩的黄湖圩、赣西联圩的方洲斜塘圩、康山圩和珠湖圩为分蓄洪区,总蓄洪面积为344.9km2,有效蓄洪容积26.24亿m3,其中,康山圩有效蓄洪容积15.66亿m3

4.拦蓄洪工程

拦蓄洪工程作为鄱阳湖防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科学合理地被运用,在汛期能起到拦蓄洪的作用,可以缓解河流中下游防洪压力。建设拦蓄工程是指在地质和经济条件允许下所修建的水库、池塘、堰坝等,可以拦蓄上游来的洪水及泥沙,削洪减灾。据1998年底资料统计,鄱阳湖水系已建成各类水库96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中型水库206座、小型水库9400余座,总库容260多亿m3。王顺长(1999)阐述了1998年洪水期间赣江、修河、抚河、信江流域各大中型水库的洪水调度情况,并指出防洪工程设施方面的不足。

5.防洪非工程措施

国内外大量防洪实践表明,工程措施必须与各种非工程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研究,可以促使工程措施发挥其最大功能(谭合,2000;Correia等,1999)。近年来有关鄱阳湖防洪非工程措施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果显著。在防汛信息建设方面,鄱阳湖水系共有近3700处水文情报站,基本满足防汛需要,在水文预报和洪水调度方面,对拦蓄洪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洪水调度,最大限度地实现防洪减灾(谭国良,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