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鄱阳湖区水文水资源现状及研究成果

鄱阳湖区水文水资源现状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50年1月起先后在星子、都昌、棠荫、康山站开展了湖区水位、水温、降水量、常规气象项目监测。2010年年底,鄱阳湖区共有各类水文监测站点69处,其中水文站13处(含湖口),水位站15处,地下水监测站3处,墒情站4处,水质监测站点33处,实验站1处。表2.1-1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现状站点一览表续表图2.1-1鄱阳湖水文监测站点现状分布图

鄱阳湖区水文水资源现状及研究成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鄱阳湖就开展了水文监测研究工作。自1950年1月起先后在星子都昌、棠荫、康山站开展了湖区水位、水温、降水量、常规气象项目监测。与此同时,入湖“五河七口”外洲、李家渡、梅港、虎山、渡峰坑、虬津、万家埠站承担入湖水量、泥沙、河势变化等监测任务;湖口站开展出湖水量、泥沙监测任务。1973年起湖区开展水质监测,2007年起开展了湖区水量水质动态监测,2009年开展了湖区藻类试点监测。

1959年鄱阳湖实验站建造了第一个波浪观测站——都昌波浪实验站,1960年设立湖面风浪观测场,1961年设立拍岸浪观测断面,至1975年,设立6处站点,拍岸浪观测断面共22处,观测项目有波高、周期、波长、波速、风向风速、波状、波向、水位、水深和天气状况等;1963年3月,选择星子县沙湖山为观测点,收集与洲滩淹没、显露和野生植物生长相关的水文气象指标,并进行水文生态综合考察和调查;1963年10月,在全湖布设89处固定垂线进行鄱阳湖地表形态、水文气象流动调查和定位观测,观测项目包括固定垂线湖流、悬移质含沙量、湖底质、泥沙颗粒分析、水质等;1966—1978年,设立叶楼、大口湖、蒋埠等12处专用水文站进行水位、流量和悬移质输沙率测验。

1979年4月,鄱阳湖实验站开展“大水体蒸发实验”项目;1980年1月,设立都昌蒸发实验站;1982年起建立专门水质实验室,开展连续、系统的鄱阳湖水环境(水质)监测。

2007年9月启动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在原有水质监测站点基础上,结合鄱阳湖水质变化情况,增加湖区水质监测站点,开展了排污口水环境典型调查,扩大了监测范围,发布《鄱阳湖水资源动态监测通报》。为深入了解鄱阳湖湖流特性及其对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用,同时也为鄱阳湖水生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水文论证收集资料,2009年7月开展了湖口、星子、棠荫、蚌湖的藻类试点监测。

2010年年底,鄱阳湖区共有各类水文监测站点69处,其中水文站13处(含湖口),水位站15处,地下水监测站3处,墒情站4处,水质监测站点33处(含藻类试点监测站4处),实验站1处。

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站点分布见表2.1-1和图2.1-1。(www.daowen.com)

表2.1-1 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现状站点一览表

续表

图2.1-1 鄱阳湖水文监测站点现状分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