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人类的天敌。就像要躲避猎鹰的追逐,兔子们练就了发达的腿部肌肉一样,人类为了躲避孤独,也把社戏的喧闹发挥到了极致。社戏一唱就是三五天,白天是“彩头戏”“突头戏”,是序幕,傍晚是“正本戏”,就是俗称的“大戏”。
大戏拉开,才是人群最集中的时候,大家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在悠闲的傍晚去戏台前抢个位置,消弭一天的疲劳。大戏一般是家庭戏和历史戏,中间也会穿插一些小戏,流程比较固定,但这并不妨碍观众热情的高涨。
社戏的戏台也是有讲究的。
鲁迅笔下的社戏是水台,用木桩子撑起的台面,沿着河畔而建,前台在水里,后台在岸上,完全符合水乡的特点。到了傍晚,人们撑着乌篷船沿水而上,掠过清凉的河水,在沉闷的夜色中划开一道涟漪,清远的梨园之声不绝于耳。
除了水乡,其他地方多是庙台、祠堂台、街台。庙台以砖石木料为主,建在大殿和神像的对面,唱的不仅是戏,更是对神明的敬畏与仰仗。祠堂台设在祠堂内,为的是祭祖。街台在城镇中最繁华的街道,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
也有时社戏规模大,庙宇、祠堂、街道都不够宽阔,戏班便找一处旷野或广场,用芦苇做顶棚,零碎的木板做舞台,毛竹做台架,就这样临时搭建一个大戏台,人们习惯叫它是“草台戏”。或许是临时搭建,总是给人感觉不够隆重,于是后人常拿“草台班子”来揶揄一些不入流的戏团。但对于百姓而言,看戏或许是一种审美情趣,但更多的是安抚长久以来劳作紧绷的神经。(www.daowen.com)
时光一个转身就是千百年,依旧有数以万计的观众喜爱社戏,即便是影视发达,观众还是保留了对古老艺术的追求。只因遥远的时光深处,我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都曾是社戏唱起来时在台下奔忙的小小儿童,这种从骨子里沉湎的童年欢愉,才是一出戏从古唱到今的情感基础。
旅程随行帖
绍兴水乡社戏
绍兴水乡社戏到现在依旧在举办,每年不同时段会在绍兴市柯岩风景区戏台、鲁迅故里戏台、钟堰庙戏台、马太守庙戏台等多个戏台演出。如果想观赏,最好在去之前查好相关讯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