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的美是不言而喻的,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美观别致的图案纹样、绚丽多彩的色泽搭配以及结实耐用的质地等特质而成为壮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术工艺品。而当代都市空间中符号化的壮锦因承继了传统壮锦那丰厚的文化底蕴——形式美、内在美和意蕴美的特质,成为当下建构壮族美丽形象的文化象征物。
一、形式美
壮锦的美丽首先表现在图案纹样方面。图案纹样对壮锦而言就像一位美容化妆师,在平淡质朴的锦上绣织出一幅幅生动活泼、题材丰富的画面。正如《一幅壮锦》里所描述的,老妈妈妲布花了三年时间把画上的房屋、田园、花草、池塘、牲畜都织进了锦中,在眼泪淌到的地方就织成小河,眼血淌到的地方就织成太阳、鲜花,以至东方太阳山的仙女们都忍不住拿它来做了样板。可见,壮锦的图案纹样是如此美,连仙女也爱不释手。壮锦的图案纹样大多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原素材,天边的云彩、翱翔的鸟儿、起伏的群山和艳丽的花儿等都是壮族姑娘心中的灵感来源。她们通过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再加上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有选择性地选取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绣织于壮锦上。可以说,壮锦上那美丽的图案纹饰甚至比真实事物还动人,因为那是壮族姑娘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或变形、或夸张、或提炼等方式编织而成的,达到了物我状态的高度统一。可以说,编织壮锦的过程,就是女子与大自然、与外在世界、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过程,在那里面,有壮人们丰富的慈爱。这样一种内心世界与自然世界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的壮锦,融入了壮族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是一种真正的质朴的魅力艺术。其次,壮锦的美丽还表现在色彩运用上。既然图案纹样对壮锦而言是一位美容化妆师,那么色彩则是一位视觉搭配师,它能使壮锦更富有神韵,更添加魅力。阿恩海姆就曾说过:“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5]如翠绿的颜色使人感到充满生机、奋发向上,红色热情似火,紫色冷艳高贵,金色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当然,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不仅仅是物理性的,还积淀着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偏好。正如朱光潜所言:“颜色的偏好一半起于生理作用、一半起于心理作用。”[6]如蒙古族崇尚白色,其蒙古包、哈达等都以白色为吉祥色;南丹白裤瑶服饰以黑白两色为主;壮族一般以红色为吉祥色,像婚庆、过年等重要节日,都以红色为主色调。其他主要颜色还有蓝色、黄色、绿色等,所谓“红配绿,看不俗”,显示了色彩视觉效果的强烈对比。除此之外,像黑衣壮以黑为美,甚至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表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风尚。在当代都市公共空间中,随处可见符号化壮锦的形式美。如作为建筑装饰的壮锦背景图案,根据墙体的坚硬质地,而多采用云雷纹、回纹等简单又原始的对称图案,既符合建筑物的材料特质,又显美观大方,同时还表征了壮族美丽的形象;作为舞台背景的符号化壮锦因要配合舞美效果等因素,通常会采用比较亮丽的色彩和图案作为背景的布局设计,既凸显了浓郁的地域民族风情,又展现了壮族美丽的壮锦文化;而作为工艺品的壮锦不像作为建筑装饰物壮锦那样,较多地受到材料质地的限制,它可以根据设计者的审美观念或受众的偏爱而采取更加逼真繁复的图案纹样。这些高频率地出现于都市空间中的符号化壮锦都可以看成是建构壮族美丽形象的多样化途径。
二、内在美
壮锦的美丽除了体现在外表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其内在的深刻寓意上。在壮锦的锦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图案纹样的题材是何其丰富,有几何纹,如云雷纹、鸟眼纹、水波纹等;动物纹,如各种祥禽瑞兽;植物纹,如菊花、梅花、五彩花等。这些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美丽图案看似平凡,但在壮人的思想观念中却含有深厚的寓意。正如印第安酋长写给美国总统的一封信中所言:“地球上每个地方都是如此神圣,每一片沙滩,每一座黑暗森林,每一根闪亮的松针,每一只嗡嗡的飞虫,在我们每一族人的经验和记忆中,都是充满魅力和神圣的。”[7]同样,在壮族儿女的经验和记忆中,其身边的一花一草也都是如此神圣和富有魅力的。李泽厚曾指出:“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民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8]人们往往用鱼来象征女性、情侣、配偶,也因鱼自身所具有的强盛的繁殖能力而成为壮族人们的崇拜对象。鸡也与生殖崇拜有关,但在当代,人丁繁衍已不成问题,于是这美好的寓意便转移到了六畜繁衍上。像桂西壮族地区,每逢春节时,人们便会“舞雄鸡”和唱“雄鸡歌”走街串户,主人家也会从“鸡”上拔下两三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六畜兴旺。除此之外,“凤”在壮锦的题材设计中备受人们的喜爱,正所谓“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来”,凤凰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在婚礼嫁妆上更是频频出现。在现代的旅游商品专柜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寓意丰富的壮锦工艺品,如壮锦寿花抱枕,寓意长寿吉祥;像“四福捧花”壁挂,也备受欢迎。“四福”纹为广西传统的壮锦图案,即四只蝴蝶围绕着鲜花翩翩起舞,意为四蝴(福)捧花。除此之外,像“鲤鱼跳龙门”“蝶恋花”“双龙戏珠”“狮子滚球”等壁挂,都是民族商品专柜上的热销商品。以“万象更新”和“前程似锦”为美好寓意的壮锦壁挂,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可以看到,壮锦的图案内容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而通过商品专柜的展示与销售,美丽的壮锦文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与喜爱。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表征了民族地区的地域性、民族性,还建构了壮族美丽的文化身份。
三、意蕴美
最后,壮锦的美丽还体现在意蕴美上。孔子《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此,孔子强调只有“文”与“质”的和谐统一,才能成为“君子”。壮锦的意蕴美也如此,它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效。壮锦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从头巾到围裙再到衣服边饰,从桌布到窗帘再到门帘,从枕面到褥面再到被面,等等,都少不了壮锦的存在。壮族娃崽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壮锦背带,并且还举行隆重的送背带仪式。在自家女儿出嫁时,壮锦必作为嫁妆之一,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一个女儿家心灵手巧、持家顾家的表现。所以,壮家少女从很小就开始学习“女红”,她们起早贪黑,利用茶余饭后或农闲时间去编织自己的嫁妆和家人的服饰,在她们的潜意识中,她们相信壮锦具有神奇的力量,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所以把最炽热的情感都编织进了这美丽的壮锦中。可见,壮锦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和装饰品。而且,壮锦的结实耐用也从侧面体现出壮族女子的聪明才智、心灵手巧以及经营生活的能力。其次,壮锦的意蕴美还体现在审美性上。壮锦作为赠送亲戚、朋友或情人的礼物,象征了美好的祝愿,表达了关切之心,它传递了人与人之间温馨而美好的情感。而且,壮锦的织绣者大多为根植于日常生活劳动的壮族妇女,她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把最真挚的感情都编织进壮锦中。纵使遭遇了艰难困苦,她们也乐观面对,从不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所以,在壮锦的锦面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象征美好生活寓意的图案纹样和光明艳丽的色彩。正如朗格所言,壮锦这种艺术品是人类美好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类内在生命情感(活动)的投射。最后,壮锦的意蕴美还体现在它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处于神圣场域中的花山岩画、铜鼓所具有的神秘性、神圣性不同,壮锦是一种“接地气”的手工艺品,它并没有给人一种“敬”与“畏”的吊诡心态,而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日用品,没有了高高在上的震慑感、权威感,只有温馨祥和的生活气息感。如南宁市青秀区新兴苑住宅区的大门口设计,在生活区中运用壮锦的纹样元素,给人浓郁的生活气息感。在南宁五象广场的地面和墙体上,壮锦元素也成为设计师们青睐的对象,浓郁的生活气息,美好的文化意蕴和极富民族性、地域性的特色,这些都成为城市设计师们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还有民族大道上的绣球灯柱,柱体的通身布满了美丽的壮锦纹样,向过往的路人展现壮锦那独具一格的审美意蕴,表征壮族美丽的民族形象。壮锦背包、壮锦披肩以及壮锦钱包等,都向世人展现了美丽的壮锦艺术。古老的壮锦通过文化符号的新形式在当下都市空间中的频繁亮相,向世人传达了广西这一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建构了壮族美丽的民族文化身份。
壮锦的美丽就体现在形式美、内在美和意蕴美三方面,也正是从这三个特点出发,壮锦很好地建构了壮族美丽的民族形象。而“形象”从某种角度而言,与“根”又有着某种相通性。根——生命的源头,其实是对身份的隐喻,像“落叶归根”“鸟飞返故乡”等,都是对“根”的措辞隐喻,而“寻根”就可以理解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其实,壮族的民间故事《一幅壮锦》从特定角度上也可以认为是对“根”(身份)的隐喻。故事中的老阿妈妲布看到一阵大风把美丽的壮锦吹走后,就着急地对大儿子说:“快去东方寻找壮锦,那是我的命根啊!”可见,这里的壮锦就是妲布的生命之根,是她的文化身份的归属。而故事的最后,老阿妈和她的三儿子还有仙女都住进了她所织的壮锦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幸福的生活何尝不是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证。正如霍尔所言,“文化身份”不是固定的存在,还兼具动态性、变化性,它可能出现某种断裂或历史的非连续性,也可能被重新建构。所以,《一幅壮锦》也可以理解为故事主人公对自身文化属性的确证及文化身份的建构。“根”是生命的源头,人无“根”,就会产生身份的断裂感,找不到与自己过往的连续性。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人们逐渐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身份,产生了“我将不我”的恐惧,产生了身份焦虑。人们需要具有历史感的民族文化事物,去追忆美好的过去,去弥合身份的断裂,去承继历史的连续性。而像符号化壮锦的一系列变形就属于传统的延续事项,它们的反复出现,时刻提醒着人们对传统的重视,对民族身份的确证,是当下民族形象建构的方式之一。由壮锦类审美文化所建构的,不仅是壮族的民族形象,也是广西这个以壮族为主体民族的文化区域的整体性形象,这一形象指涉着一个美丽的广西。
【注释】
(www.daowen.com)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34.
[2]转引自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6.
[3]里普斯.空间美学:第一章[M]//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468.
[4]塞缪斯·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9.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和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60.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文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287.
[7]杰拉德·戴蒙得.第三种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329.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