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民族文化精神与广西形象

多民族文化精神与广西形象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广西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是为了招商引资而凭空捏造的,而是继承、发扬了这片土地上原有的文化传统。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善之区,代表的是一个民歌广西、文化广西。诗意栖居——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在此意义上接续了广西各少数民族古老的民歌传统。

多民族文化精神与广西形象

广西是民歌飞扬的沃土,民歌是广西的文化精灵。无论是桂西的左江、右江,还是桂北的漓江、桂中的柳江;无论是桂南的大明山,还是桂东的西山,处处都是民歌的故乡。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的12个世居民族,都乐于并善于以民歌传唱的方式诉说他们的历史和现实,传播伦理道德与知识,表达真切细致的情感。明崇祯年间在广西生活过多年的邝露在其所著的《赤雅》中记载了广西的歌唱习俗:“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邝露的描述再现了古代歌圩、歌会或歌节的情景: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少女们一起来到附近的名山上,经过精心挑选的聪明美貌的少女陪伴着峒官之女,她们被称为“天姬队”,非常惹人注目,是歌节中最靓的美少女歌队。其他少女则三五成群,在绿水青山间一边捡芳拾翠、一边歌唱,大家都以歌唱为乐。青春年少的男子也唱着歌赴会,遇到情投意合的歌手,就一起对歌一整天,最后互赠礼物离去。邝露所描绘的歌节情景,就是广西这片土地上最经典的“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情景。因此,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反复采用“刘三姐歌”中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是对广西民间传统歌圩情景的最真切、生动的描述。看看邝露的文字,他所描绘的情景不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和”吗?那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女不就是千千万万个刘三姐吗?或者说,那千千万万个少女不就是刘三姐的化身吗?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前身之所以会称为“广西‘三月三’音乐舞蹈节”,是因为歌节的时间一般是: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可见,广西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是为了招商引资而凭空捏造的,而是继承、发扬了这片土地上原有的文化传统。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善之区,代表的是一个民歌广西、文化广西。

一、后歌圩时代的诗意栖居

民国时期研究岭南文化的学者刘锡藩曾在其著作《岭表纪蛮》中的“歌谣”部分评述广西山歌:“蛮歌有五言、七言、多言之别,又有单唱、合唱、男女对唱之分。有门类(如喜事唱喜歌,丧事唱孝歌)。有体裁(长歌体、短歌体、连珠体、单一体)。亦娱乐,亦教育,或庄或谐,或俗或雅。比、兴、赋三体皆备。其押韵不限在语脚,凡语中之任何一个字,俱无不可。但必上下和谐,跌宕有势,壮歌尤悦耳。唱时,一呼疾起,曳声入云,在余音袅袅中,急转直下,再跌再起,长声绕天,回旋不散。若联合多人同声齐唱,抑扬振落,四山回声相应,虽远隔数里,而声彻耳鼓,使人怦然动怀。壮人群体作农,尤喜合唱,调之‘唱朗’。‘唱朗’,乐乃无穷,虽惫,弗觉也(朗,读苦滚舌音。蛮女只朗场工作,靓装华服,如赴盛会,男女常达百数十人,称曰赶朗)。大抵蛮人歌谣,一以‘平民化’‘两性化’‘团体化’为其基本原则,而艺术又臻于善美,故能左右心灵,使人甜醉。壮歌尤擅此道,其在平民社会,势力伟大,良有以也……苗歌……瑶歌……侗歌……其结构,短句数言,长句至数十言,情韵并重,然终未及壮歌之美善也。”

刘锡藩的记述再现了当时当地生活在民歌中的广西人和广西人的山歌:歌的形式是丰富的,有五言、七言、多言之别;演唱方式是丰富的,有单唱、合唱、男女对唱;体裁是丰富的,有长歌体、短歌体、连珠体、单一体;功能是多元的,寓教于乐也寓乐于教;风格是多样化的,或庄或谐,或俗或雅;手法是多样的,比、兴、赋诸法皆备;押韵是自由的,不止押脚韵,还可以押语句中的任何一个字,即腰韵,形成连环韵,使上下和谐、前后呼应;旋律是美丽的,上下和谐、跌宕有势;歌声是动人的,“一呼疾起,曳声入云,在余音袅袅中,急转直下,再跌再起,长声绕天,回旋不散。若联合多人同声齐唱,抑扬振落,四山回声相应,虽远隔数里,而声彻耳鼓,使人怦然动怀”;生活是诗意的,在歌唱中劳作,在劳作中歌唱,虽疲劳而不觉。从刘锡藩的评述中还可以看到,壮、苗、瑶、侗等广西诸多少数民族都爱唱擅唱,广西山歌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情韵并重、美善兼备、动人心怀,在整个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刘锡藩特别欣赏壮歌的美,认为壮人最擅歌唱之道,壮歌以“平民化”“两性化”“团体化”为基本原则,普通老百姓也有很好的民歌素养,男女两性在对歌中得以交流沟通,集体活动多、团体感强;艺术水准高,“臻于善美”;艺术效果好,“能左右心灵,使人甜醉”。从刘锡藩的描述和评述中,现代人可以窥见传统时代广西少数民族人民与歌相伴的诗意栖居。

诗意栖居——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在此意义上接续了广西各少数民族古老的民歌传统。一方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现代歌台代替传统歌圩,在精英化、商业化的同时保持歌圩的群众性、草根性传统,使广大市民乐于并方便参加到民歌节中来。例如,2005年第七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设置有“南宁化工·绿城歌台”活动项目,其中设在市中心朝阳广场上的“南宁化工·绿城歌台”一拉开序幕,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前来观看。除朝阳广场的绿城歌台外,南宁市辖六县六城区的学校、企业、广场、社区、旅游景点还有绿城歌台18个,总共进行20场演出,使民歌节分散成为大大小小、散布全市、亲近市民的“小歌圩”。在绿城歌台上,有南非的彩虹乐队、英国的凯蒂恩多乐队、冰岛恩布拉组合、摩洛哥达姆和拉伊塞·提黑黑特民间艺术团、法国哑街民间艺术团、保加利亚马斯奇洛乐队、菲律宾现代芭蕾舞组合以及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文莱等12个国家和国内的艺术团体表演的各种民族歌舞,歌台所在地点的观众也有表演队参加汇演,形成主客相亲、万民同乐的场面。据统计,约35万人参与了歌台联欢活动,市民们因能如此近距离地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演出而高兴。2015年9月第十七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一场“全民狂欢,强化互动体验”的民歌节,其开幕式晚会“大地飞歌·2015”成为“体验式民歌晚会”,即通过舞台表演区的延伸、前厅体验区的设置,使观众能更方便地参与到表演中来,增强观众互动环节。壮族传统对歌有“迎客”和“送客”的礼仪环节,这届民歌节在“迎客”和“送客”环节做文章,让观众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浓浓的、热烈的壮乡歌俗。这届民歌节在晚会内容中还设计了贯穿始终的歌圩场景,以似曾相识的歌圩场景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民歌社会的记忆,回归民间民歌盛会。

另一方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借助本土传统音乐创造了新民歌,使山野气息与都市情怀融为一体,既满足了人们对故园乡土的美好记忆,又嵌入当下的流行元素,使民歌成为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桥梁。例如,由广西剧作家梅帅元作词、广西音乐家协会主席傅磬作曲的《壮族大歌》,就是一首典型的把壮族传统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新民歌。其歌词讲述的是壮族的一个经典故事《妈勒访天边》,即壮族先民追寻太阳的古老传说。《壮族大歌》以此传说来表现壮族的文化和历史,讴歌壮族人民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的精神。其曲调以广西西部壮族县份那坡县的经典民歌旋律“过山腔”为底色,以高亢、嘹亮、开阔、抒情的“过山腔”为背景音乐,以通俗唱法演绎故事情节,使整首歌曲既有民族旋律的古朴辽远,又有现代流行音乐的粗犷激越,两者相得益彰。

尽管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造出刘锡藩所记载的民国时期的人人都是歌手的广西歌圩,但是,它承载着广西各少数民族对于歌圩的神圣记忆,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后歌圩时代诗意栖居的生活模式,帮助人们真正理解为什么人天生是审美的人,为什么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都需要艺术。民歌节上的民歌,是广西多民族精神中诗性精神的再现。

二、民歌广西——智慧广西

当代中国都市是现代化的产物,都市文明是一种无根文明。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有或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社会的诗性特质,如何使生活在都市社会的人们避免现代性所造成的文化无根感和断裂感,是都市社会绕不开的难题。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中诞生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意味着“文化”——在这里应该就指艺术——只是一种没有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手段而已,真正的主角是经济,是伴随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而进行的商贸洽谈活动。故此,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意义和价值很多时候是通过“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众多中外企业和客商”“招商引资金额达×××亿元”“第四个旅游黄金周”“市内主要宾馆住房率达到90%以上”“民歌艺术节的商业运作的直接收入达××××万元”这样的字样来呈现的。但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对于南宁的意义远非如此。笔者曾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南宁市民进行采访,问及喜不喜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回答是一致的:喜欢。喜欢的原因各种各样,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市民们普遍认为:民歌节期间的南宁特别美丽、特别可爱;民歌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民歌节让我们更爱我们自己的城市。可见,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根植于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根植于构成这个城市的人的心灵的需要。艺术赋予了一个城市诱人的新貌与特色,艺术能改变人的生活,艺术正在改变人的生活。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曾在他的《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说,即使在最贫穷的民族和社会里,我们都可以发现,人们花大量的时间从事艺术。艺术能促进人的生存,艺术能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埃伦·迪萨纳亚克更是无比肯定地说明:人天生是审美的人。她说:“对其他时代其他地方的艺术的了解提醒我们:它们已经以势不可当之势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远非边缘的、官能紊乱的、琐屑的或空想的,而是人类最严肃和最重要的事情的组成部分。”[19]现在,南宁人已经充分体会到了艺术的重要:“如果没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我不知道如何介绍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我也不知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什么是可以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总是把民歌节的VCD作为礼品送给外地的朋友和国外的朋友。他们都很喜欢。”一位南宁市民如是说。多年来,民歌节不遗余力地挖掘地方民歌矿藏,推出像《山歌年年长春光》《黑衣壮敬酒歌》等原汁原味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同时邀请了一些著名词曲作家创作了像《大地飞歌》这样的高水准的新民歌。民歌节绚丽多姿的舞台也吸引了欧美、东南亚及中国其他地区的音乐人带来他们颇具特色的音乐作品。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流行文化竞相斗艳的舞台。当南宁市民看着溢光流彩的巨型铜鼓形舞台,听着壮乡民歌熟悉的旋律时,他们真正体验到了一种回归传统的喜悦和自豪;而当他们听着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民歌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歌及流行巨星们演唱的流行歌曲时,他们又体验到了一种视野开阔、与时俱进的兴奋和满足。

作为艺术、仪式、游戏复合体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它特有的程序性给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共同体验艺术的契机,这对形成和巩固广西多民族共同体、凝聚广西多民族精神是大有裨益的。艺术构成了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构成了人类的诗性生活,缺少艺术、缺少仪式庆典的人类生活是不正常和不可想象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埃伦·迪萨纳亚克反对把一些重要的仪式庆典当作烦琐过时的东西抛弃,她说:“我们可能忘了,仪式庆典中固有的程式化为人类在其整个历史中体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而这些艺术本身是重要的集体信仰和真理不可或缺的饱含情绪的强化刺激。在把这些当作太烦琐或太过时的东西抛弃之时,我们也就失去了艺术对生活的中心地位。于是,我们也就取消了古老的、自然形成的和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理解人类生存的方式。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艺术就是作为塑造和美化我们生活中重要而严肃的事件标示出来的过度的和超常的手段,我们放弃的与其说是我们的虚伪,还不如说是我们的人性。”[20]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让南宁市民共同经历了秋天的狂欢,这狂欢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知道他们生存在一个有着歌唱传统、并且可以引以为豪的城市。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无论男女,皆认为唱歌为其人生上之切要问题。人而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孤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古博今,而为一蠢然如豸之顽民。”[21]他们之所以看重歌唱,是因为歌唱是一种教化,是一种社会化,唱歌就是学知识、明道理、得教养,亦即获得人之为人所应有的智慧,人的智慧就是在年复一年的对歌中培养和展示出来的,歌圩上的对歌是比教养、比智慧。因此,建立在壮族“三月三”歌圩传统之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只是为南宁找到了这个城市丧失的传统和缺少的传统,而且是为这个城市建立了一个更符合人性和生存规律的生活方式。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代表的民歌类审美文化,以一个民歌的广西表征了一个智慧的广西。

【注释】

[1]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2.

[2]阿甘,甘煜慧.震撼’99歌坛《大地飞歌》前前后后[N].广西日报,1999-10-29(5).

[3]黄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外民歌艺术家访谈[EB/OL].新华网,2002-11-2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27/content_642305.htm.

[4]黄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外民歌艺术家访谈[EB/OL].新华网,2002-11-2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27/content_642305.htm.

[5]蒋桂斌.传统民歌与现代艺术的对话——解读黑衣壮山歌[EB/OL].新桂网,2002-11-2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27/content_642305.htm.(www.daowen.com)

[6]蒋桂斌.传统民歌与现代艺术的对话——解读黑衣壮山歌[EB/OL].新桂网,2002-11-2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27/content_642305.htm.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449.

[8]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2.

[9]夏敏.喜马拉雅山地的歌谣与仪式[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9.

[11]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1.

[12]刘俐玲.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看节庆的市场化运作[EB/OL].中国网,2003-12-9.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213/21/8083010_172050582.shtml.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1972(1):60.

[14]王杰.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J].民族艺术,2002(3).

[15]杨劲松.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力邀席琳.迪翁[EB/OL].网易,2002-7-11.http://ent.163.com/edit/020711/020711_125976.htm.

[16]格明福.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3).

[17]黄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外民歌艺术家访谈[EB/OL].新华网,2002-11-2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27/content_642305.htm.

[18]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3.

[19]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5.

[20]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0.

[21]刘锡潘.岭表纪蛮·歌谣[M].商务印书馆,19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