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桂学研究(第5卷)

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桂学研究(第5卷)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民族精神通过广西形象得以表达、传播,广西形象借多民族精神得以确立、昭示。因此,分析和阐释广西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多民族精神,对充分认识当代广西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诉求,以及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区域内如何实现多民族的和平共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桂学研究(第5卷)

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文化单元,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个位于珠江流域上游、面朝北部湾、毗邻东南亚、史称“粤西”的地理区域中,聚居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12个世居民族共有一个家园,其文化之多元可想而知,其文化之整一也可想而知。多民族的共荣共生,铸就了一个稳定的中国南疆;多民族的共融共生,也凝成了蕴含着多民族共同价值观的“多民族精神”。

“多民族精神”,指的是聚居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多个民族共同认可和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文化价值,包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这些共同认可和分享的价值观、文化理念、风俗习惯使不同的民族能互相包容、和平聚居,从而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民族共同体。“多民族精神”就是跨越单一民族、联络多个民族而形成的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民族共同体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性的精神风貌、文化取向、价值取向。考察“多民族精神”的本质,它一般具有这些特点:一、跨民族性。“多民族”不仅意味着多个不同民族在同一时空的共在,还意味着每一个民族都自成一体,各民族之间有着明晰的边界。但同时,由于地处一隅,多个单一民族互相沟通、互相影响,这种沟通和影响又跨越了原有的民族边界,于是就形成了跨民族的“多民族精神”。二、跨文化性。在多民族共同体中,尽管每个民族都是独立的民族文化实体,有着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但是多民族之间的融通、互动使得原有的文化边界得以打通,并且各自文化系统所共同保有的某些核心价值观也使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文化共性”,因而“多民族精神”具有明显的跨文化性。三、杂糅性。多民族文化的互相融会贯通所形成的多民族精神,一般都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糅现象,这种杂糅不是光怪陆离、破碎混乱,而是文化叠合、交叉、混融而形成的精神新质和文化特质,显得杂而有理、杂而有序、杂而统一。四、整体性。“多民族”之“多”不是仅仅显示“丰富性”的多,而且也是显示“整一性”的多;“多民族”不仅仅是“民族散体”,也是“民族整体”。因而“多民族精神”其实是一种“统合”精神——一种保有各自独立性但又不故步自封、努力寻求文化最大公分母的统合。

现代性全球化所推动着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变迁中,12个世居民族所构成的广西,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跨民族、跨文化、杂糅型、整体性的多民族精神,这种多民族精神体现了12个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整体性的文化价值观就是“广西精神”“广西灵魂”。由这种多民族精神所构成的“广西精神”“广西灵魂”铸就了一个统一的“广西形象”,因此,“广西形象”是聚居于广西地域内的12个世居民族的整体精神的外化,“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多民族精神是广西形象的精神内核。多民族精神通过广西形象得以表达、传播,广西形象借多民族精神得以确立、昭示。今天,这种多民族精神和多民族形象,正通过一系列特别有代表性的审美文化鲜明地表征出来,譬如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表征着广西多民族深厚久远的民歌传统;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城市雕塑、舞台布景的各种各样的铜鼓类审美文化表征着广西多民族制造铜鼓和使用铜鼓的共同历史,表征了一个神圣广西的形象;壮锦类、绣球类审美文化则早已超越壮族这一广西主体民族和单一民族的局限性,而表征着一个浪漫的广西、艺术的广西和美丽的广西……这些经由民族传统事物转化而来的广西当代审美文化,由于多民族精神的灌注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广西的多民族精神和广西多民族形象也因着当代审美文化的鲜明表达而愈益突出和明确。

美学家陈炎曾在他的《反理性思潮的反思》和《中国审美文化史》中指出,文化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文化具有处于“道”“器”之间的中间性质,即文化既不是一种有形的实体,也不是一种虚无的精神,而是附着于有形实体之上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同时,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又是个体的社会和个体的个人“所无法摆脱、难以超越的”[1],就像仰韶的彩陶和殷商的饕餮,在有形的物体之中负载了当时当地人们的无形的观念、信仰、制度、审美等社会意识的东西,当时当地人们的无形的社会意识又通过彩陶和饕餮传达出来。因此,文化其实是这样一种东西:有形的实体因承载着无形的精神而超出“有形”,无形的精神因凝结于有形的实体超越了“无形”。审美文化作为以审美方式存在、凝结着人们情感体验的文化类型,当然也具有“道”“器”之间的中间性质,其形而上的、无形的“道”是借审美的、有形的“器”表征出来的,其形而下的、有形的审美之“器”则表征着无形的、形而上的“道”。广西当代审美文化是广西当代人的审美实践、情感体验的结晶,漫步广西,最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帘中的审美文化是由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这五种经典的民族文化事项所衍生出来的民族审美文化,它们可谓广西当代审美文化的代表。在由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这些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审美文化中,正传达着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一个多民族共同生存单元的人们的普遍共识: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经济交往中,需要建构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文化身份,塑造一个多民族的整体性的文化形象来彰显多民族地域“我者”的形象,以区别于相交往的地域“他者”、文化“他者”。以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等为原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再生产,而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不仅反映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的整体性诉求,而且融汇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精神的要义。因此,分析和阐释广西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多民族精神,对充分认识当代广西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诉求,以及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区域内如何实现多民族的和平共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广西当代审美文化中,必定蕴含着有待认识的“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它们共同指涉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开放包容的广西形象。(www.daowen.com)

【注释】

[1]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绪论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