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各民族文化精神及诗性思维特征

广西各民族文化精神及诗性思维特征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歌圩文化是广西最重要的民间文学现象。[4]这里讲到广西各民族都有好歌的习俗,而各民族的歌唱形式也有一定差异。他对包括广西在内的西南各民族民风民俗的描绘应该是真实而准确的。我们以为广西各族人民这种传统的以诗性智慧、诗性直觉为基础,以诗歌文化为创造成果,以诗性韵律贯穿人生的思维模式,属于诗性思维模式,体现出与我国其他地区人民不同的思维特征。

广西各民族文化精神及诗性思维特征

什么是“诗性智慧”呢?维柯认为,“诗的真正的起源,和人们前此所想象的不仅不同而且相反,要在诗性智慧的萌芽中去寻找。这种诗性智慧,即神学诗人们的认识,对于诸异教民族来说,无疑是世界中最初的智慧”[1]。这就说明诗性智慧是人类最早的智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拥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简单而言,维柯认为诗性智慧就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有别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它是凭借感觉、直观与想象创造出来的只属于原始人类的智慧,并且以具体的形象代替抽象概念。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诗性智慧或诗性思维即是指以“诗”的方式把握生活的思维特征。

歌圩文化是广西最重要的民间文学现象。广西歌俗,历史悠久,在古代文献中屡有记载。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载:“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2]这里所谓的飞驼,就是指绣球。这说明壮族宋朝就有了男女双方在三月三对歌和抛绣球的娱乐活动。《赤雅》中“浪花歌”记载:“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山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3]《赤雅》著者介绍了岭南地区青年男女在春秋时节通过唱和结交朋友的情景。清《怀远县志》载:“春歌以正月初一及三月三日,秋歌则中秋节。苗有苗歌,瑶有瑶歌,侗有侗歌,壮有壮歌,其声各异。……一女子自择,一男子对歌。歌毕女则赠男以花带,男则赠女以道冠。道冠者,牛骨扁簪也。正月与八月答歌,歌于女子之家,合卮而罢。惟三月则答歌于山上,谓之‘浪花歌’。侗人之歌,与苗、瑶、壮少异,歌以乐,侗男弹壶琴,吹六管。歌时闭目、携手、摇足以舞。惟苗女能为汉音楚歌。”[4]这里讲到广西各民族都有好歌的习俗,而各民族的歌唱形式也有一定差异。其中对侗族群众歌舞时的陶醉情景的描述相当传神。

总之,自古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就有好歌善歌的传统。刘锡蕃在《岭表纪蛮》一书中,就“蛮人”好歌的原因做了分析,以为原因有五:一、善唱歌者能博得妇女之欢心,可借此为媒介,而达到最美满的恋爱;并可以由此等范围之内,而实验抉择各个恋爱者之谁为惬意,进而达到美满结婚之目的。二、蛮人在“集会”“婚娶”“群作”“宴饮”时间,皆以赛歌胜负判荣辱,使千万人集视其歌战之胜负,故唱歌不只娱乐,实具有一种剧烈之战斗性。三、蛮人最富虚荣心,善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敬。四、蛮人生活痛苦,居地荒凉,工作繁多,若不唱歌宣泄其淹郁,则绝无去烦怡情之余地。五、蛮人无文字,述其先哲历史完全以歌词(或道巫经典)传诵之,故蛮民眼光之下歌谣,几与历代“宗谱”“史乘”“典章”同一珍贵。在总结完“蛮人”好歌的原因后,刘锡蕃进而讲到“蛮人”好歌之情景:“‘歌圩’‘歌会’,著者另详娱乐章内,此不赘述,即寻常市期,男女相值于道途,亦时发生歌战。自朝至暮,兀立不归,今日所为何事,不复念及,纵使待米为炊,亦只有歌完再计耳!”[5]

刘锡蕃重视边疆民族研究,当年多次游历少数民族地区,博采民风,广收资料,研究现状,追溯渊源。他对包括广西在内的西南各民族民风民俗的描绘应该是真实而准确的。(www.daowen.com)

广西各族人民的好歌传统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直到现在广西民众仍以好歌善唱而著称,广西号称“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广西各族人民以歌抒情,以歌言志,以歌叙事。“人们的生存意愿、理想追求、情感交流、生产知识、历史故事、道德规范,以至婚、生、寿、丧的礼仪等,往往都以歌唱的形式来表达。”[6]广西壮、侗、苗、瑶等各族人民世世代代习歌成俗,常常以歌代言。每逢歌圩,歌声缭绕,你唱我和,往往通宵达旦。

我们以为广西各族人民这种传统的以诗性智慧、诗性直觉为基础,以诗歌文化为创造成果,以诗性韵律贯穿人生的思维模式,属于诗性思维模式,体现出与我国其他地区人民不同的思维特征。[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