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在民间韵文中的表现

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在民间韵文中的表现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是歌的海洋,广西各民族都有唱歌的习俗,在广西各民族群众口头广泛流传着抒情短歌、抒情长诗和长篇叙事诗,在这些各种形式的民间韵文作品中,有一些内容反映了传统社会广西地区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现实,表现了封建时代广西各民族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意愿。一些抒情短歌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疯狂掠夺,反映了劳动人民终年辛劳难得一饱的悲惨现实。莫一披甲操戈出征,三箭杀光番兵。

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在民间韵文中的表现

广西是歌的海洋,广西各民族都有唱歌的习俗,在广西各民族群众口头广泛流传着抒情短歌、抒情长诗和长篇叙事诗,在这些各种形式的民间韵文作品中,有一些内容反映了传统社会广西地区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现实,表现了封建时代广西各民族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意愿。

一些抒情短歌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疯狂掠夺,反映了劳动人民终年辛劳难得一饱的悲惨现实。如流传于壮族民众口头的民歌《穷人受苦多》这样唱道:“一餐吃碗粥,见影在碗底,儿女哭肚饥,爹娘眼泪滴。逼公鸡生蛋,逼穷人交租,没钱又没粮,离家去流浪。明月当空照,仰头唱悲歌,穷人受苦多,算来要论箩。”[53]这则民歌明确地指出穷人之所以食不果腹的根源在于统治者“逼公鸡生蛋”似的残酷掠夺。

流传于乐业、凌云等地壮族群众中的民歌《两眼怒视白翻翻》这样唱道:“我卖力气养肚皮,我当长工养活命,日夜拼死把活干,财主狗脸喜洋洋。挑柴大捆归来天已黑,财主嬉皮笑脸狗心欢。三口两口把饭吃,财主狗眼看不惯,嘴里唠叨吐口水,两眼怒视白翻翻。”[54]这则民歌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地主对长工的冷酷刻薄:见长工劳动则喜,见长工吃饭则怒。

流传于三江县侗族群众中的民歌《十二月苦歌》细数了穷汉一年到头的辛苦,反映了穷人虽辛勤劳作,仍然缺衣少食的现实。民歌唱道:“嗨哎——数起一年十二个月,共有三百六十天,一天十二个时辰,穷人有九个时辰没空闲。脚踩别人的地,眼望他人的天,正月元宵锣鼓响,人家欢乐闹连连,锣鼓催人寻财路,哀歌催我出工上山间。二月乌鸦叫过大门前,我抬头望见野坟地里新墓边,仿佛有人向我招招手,可怜的伙伴们躲进这里享清闲。三月布谷催春鸟,我无心做活路也枉然,财主的百担谷田派我种,千斤重担压上肩。四月山花展枝刺着我眉尖,没有蝴蝶那空闲工夫近花前,千朵万花哪有心思看?只好背地里怨地恨苍天。……”[55]这则民歌中的主人公一年到头没有半日清闲,他的忙碌使他甚至羡慕墓穴里已经死去的同伴,以为他们在“享清闲”,从这里可以看出,旧社会里侗族劳动者的生活是如何的辛酸!

流传于罗城县仫佬族群众中的民歌《长工十恨》则是历数地主老财的种种恶行,表达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民歌唱道:“一恨地主心最毒,心毒剥削我穷人,同他打工换谷米,八两拿来当一斤。二恨地主心不好,同他做工真背时,早晚分桌来吃饭,我吃菜来他吃鸡。三恨地主心不平,同他做工不给钱,天天同他累到黑,问要工钱他不应。……十恨地主像石头,千年压在肩头擂,如今翻身甩一边,代代儿孙免受穷。”[56]

有压迫就会有斗争,除了揭露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残酷,广西各民族人民中流传的一些民歌还反映了劳动大众的反抗意志。一则瑶族的民歌唱道:“瑶人历来苦连连,生活无吃又无穿;团结起来打财主,打垮财主得安然。瑶人祖树开了花,男女老少要出发;扫平天下定世界,人民安乐新国家。打死官兵我心甘,瑶人一世得平安;历来受尽苦中苦,官府欺压好心伤。瑶人这次得‘法宝’,团结起来杀兵官;只把恶官杀尽了,瑶民安居过得好。财主官兵最可恶,瑶女出路被他拖。若不团结来打倒,子子孙孙哪奈何。大德九年被驱赶,躲进大山受欺压。自然条件真恶劣,田地小块水又难。吃的都是山野菜,占到平地我心宽。唱歌要唱盘王歌,瑶人逼住大山窝,天生瑶人为皇帝,跨过江河好安乐。财主官兵实可恶,瑶家钱粮他抢夺,团结一致来打倒,吃得好来穿得阔。”[57]在这则瑶歌中,瑶族群众明确提出要“团结起来打财主”,建立“人民安乐新国家”的口号,表现了瑶族群众自觉反抗的意识。

侗族民歌中有一部分直接歌颂农民革命的叙事短歌,如《林王古歌》《姜应芳起义动员歌》等。流传于龙胜县侗族群众中的民歌《元发歌》是歌唱道光三十年(1850年)湖南新宁县李元发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歌。唱道:“琵琶好弹歌难唱,唱起道光末年大事情。那年农民纷纷逃荒去,天灾人祸逼走众乡亲。湖南新宁灾更重,好像山冲蛤蟆断水难生存。再黑的乌云也没降一滴水,有谁摸得老天心!农民扎着草龙舞遍大小各山寨,求不来龙王让水救阳春,聚众闹河没有唤醒老天爷,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大小官员瞎了眼,只顾花天酒地坑害老百姓,眼看饿骨遍山野,官衙歌舞日夜闹盈盈。官如虎狼窜进寨,竹鼠牙齿越尖洞越深,好像钻心虫破皮节节进,好比猫头鹰吃掉亲娘心!这人吃人的世界呀!逃不出生死关只好做阴魂。满天乌云压得天昏地也暗,有谁能把灾难一扫平?……树上喜鹊不歇停,结队飞舞齐欢腾。啊——新宁出了降兽虎,李元发像吴勉出世,好比升起北斗星,地上越阴他越亮,朝朝夜夜亮晶晶。李元发专打贪官和恶棍,来到世间扫不平;李元发率领农民军,破县攻州千家万户都高兴,打开官仓分粮给百姓,旱塘鲤鱼尝到清水齐欢腾。扶起饥民得活命,久旱白菜受雨转发青。打官府的队伍一天比一天多,不是虚事是货真,州州县县攻破了,好像雷雨过后天变晴。庚戌年正月初三进军龙胜大山里,苗、侗、瑶、汉都响应;每到一地都和百姓一条心,受苦人抬头望天星,义军一来如同雨后春笋长,布谷鸟叫过的地方好阳春。”[58]

《元发歌》详细地描述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把农民军比作北斗星、旱塘清水、久旱之雨,给予热情的赞美和歌颂。

在壮族群众中流传着许多叙事长歌,如《莫一大王歌》《控告土官歌》《达稳之歌》《达备之歌》《乜暖之歌》等。其中,《莫一大王歌》《控告土官歌》具有明显的反压迫色彩。

在民间流传着《莫一大王》传说的同时,《莫一大王》长篇叙事歌也广为流传。[59]叙事歌中的莫一大王故事同传说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叙事歌中讲,番兵入侵,皇帝亲笔写金榜,招纳贤才解救危难。莫一披甲操戈出征,三箭杀光番兵。皇帝封莫一做侯王,莫一衣锦还乡。妻子不愿莫一离开自己,将其靴帽藏起来。第二天一早,莫一要赶回京城去上早朝,寻找靴帽不得,便拿竹篾编靴子,拿竹片编竹帽。看看太阳已经上山岗,莫一就用手压太阳,太阳落了下去。皇帝知是莫一所为,怕他日后造反便把他关了起来。莫一被皇帝逼反:莫一在牢扪心问,我有哪样得罪君?忠臣坐牢理不公,撑断锁链出牢门。众将来抓抓不到,他钻下地不见人。他逃回来到湖广,另立州府反朝廷;神鞭赶山做城墙,另立长沙做京城;文武官员由他管,湖广四方听他令。在《莫一大王》叙事歌中,莫一是被朝廷逼反的忠臣,他的造反是因为:保救皇来皇杀我,恩将仇报理不应。最后,他不忍杀戮,自杀身亡:官兵重重围上来,声声喊捉莫一王,情势胜过水火紧。想和官兵打一仗,怕损兄弟和百姓;死人太多心不忍,不愿去打众官兵。最后莫一决定:我自把头割下来,免得伤害众好人。[60]叙事歌中的莫一虽然在斗争中较传说中的莫一显得有些被动,但他一度在长沙建国,与朝廷分庭抗礼,仍是一个敢于反抗的英雄

《控告土官歌》通过歌唱农民群众反对徭役、控告土司的事实,揭露了土司统治的黑暗与残酷,歌颂了壮族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长歌愤怒地控诉了历代土司对人民实行的种种残酷压迫:“说到我们的父辈,牛马也曾当过;不论是挑是抬,派到你身上就无法推开。若是你家里没有男人,妇女也得去当差;不论是挑是抬,派到你身上就无法推开。”人民知道只有斗争,才是改善自身境遇的唯一出路,于是他们决计抗争:“土司加派我们的银子,这次给了会成惯例,我们非去控告他不成。”参与抗争的农民受到了统治者的残酷迫害,有人为此而牺牲,如参与抗争的农民代表之一韦利,长诗表达了对他的哀悼和怀念:“可怜我们的韦利,他的遭遇是非常不幸,被押到都阳关起来,一发病就断送了他的生命。个个都提起这件事,为的是给村上的人永远记住。可怜我们的韦利,他的遭遇是非常不幸。被绑去的六个都回来了,唯独他一个没有回来……”[61]

《控告土官歌》主题鲜明、感情真挚,真实地反映了光绪年间一场农民群体抗争土司压迫的事件,长歌思想性和战斗性都很强,是壮族民间长歌中有代表性的一篇现实主义之作。

《特华之歌》是一首壮族人民对黑暗的旧社会进行血泪控诉的长篇苦歌,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主要流传在广西上林一带。长歌写了特华自身的不幸:他没有土地也没有家产,家里只有一个空空的米缸,“穷得比鸡蛋还要光滑”。他无奈,只好丢下可怜的妹妹,一个人出去谋生,“像落叶随风飘到遥远的地方”,他像牛马一样给财主当苦工,却“吃不饱穿不暖瘦骨嶙峋”。他愤怒地质问:“为什么有钱人住的是高大楼房?为什么他们吃的是海味山珍?为什么他们肥胖得像谷篓一样?”在长歌的最后,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要求翻身解放的愿望:“穷苦的弟兄呵穷苦的朋友,总会有一天挺胸昂头走!”“扫尽世间的苦难和悲愁,让穷苦的人快乐度春秋。”[62]

总之,在广西各民族口头广为流传的各类韵文作品中有丰富的反映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的内容,这些民间韵文作品反映了广西各族人民坚强不屈的个性以及为追求幸福未来不怕牺牲的精神。

本章分别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韵文三个方面梳理广西各族人民口头创作中揭露阶级剥削,反映阶级压迫,表现反抗与斗争意志的作品。广西各民族民间文学中有大量歌颂反抗与斗争的作品,塑造了大量“反王”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的是历史上实有的历史人物,有的则是来自虚构。像侬智高、吴勉等,他们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像莫一大王、稼、白马状元等则是纯属虚构。其实,无论这些故事主人公是不是实有其人,这些民间创作都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其偏重不在于反映或再现历史,而在于表现广西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争取幸福生活的意志。

【注释】

[1]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11-112.

[2]周作秋,黄绍清,覃德清,等.壮族文学发展史(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212.

[3]蓝鸿恩.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图书出版中心,2001.

[4]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57.

[5]蓝鸿恩.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1.

[6]廖武仕.西林民间故事集(资料本)[M].1990.

[7]广西靖西县三套集成领导小组.靖西民间故事集(资料本)[M].1988.

[8]陈日华,韦永团.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南丹县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9]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10]梁惠安.大新县民间故事集(资料本)[M].1988.

[11]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12]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歌民间故事(第四集).油印资料本,1983.

[13]梁惠安.大新县民间故事集(内部资料本)[M].1988.

[14]妙计[J].含笑花(文山自治州州办刊物),2001,(1).

[15]侬智高兵困凤楼山[J].春笋(田林县县办刊物),1980,(4).

[16]蓝鸿恩.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图书出版中心,2001.

[17]廖武仕.西林民间故事集(内部资料本)[M].1990.

[18]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19]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20]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21]吴浩,张泽忠,黄钟警.侗学研究新视野[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

[22]吴浩,张泽忠,黄钟警.侗学研究新视野[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37.

[23]杨通山,蒙光朝,过伟,等.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4]吴定国.刬平王吴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www.daowen.com)

[25]吴定国.刬平王吴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6]杨通山,蒙光朝,过伟,等.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7]吴定国.刬平王吴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8]吴浩,张泽忠,黄钟警.侗学研究新视野[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39.

[29]杨通山,蒙光朝,过伟,等.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0]杨通山,蒙光朝,过伟,等.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31]吴定国.刬平王吴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2]杨通山,蒙光朝,过伟,等.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3]朱芹.侗族吴勉传说的文化研究[M]//吴浩,张泽忠,黄钟警.侗学研究新视野.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

[34]肖丁山.广西宜山县民间故事集(资料本)[M].1987.

[35]蓝鸿恩.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图书出版中心,2001.

[36]陈金文.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49.

[37]周作秋,黄绍清,覃德清,等.壮族文学发展史(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549.

[38]达汪[M].壮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39]韦苏文.壮族悲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7.

[40]蓝鸿恩.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1.

[41]周作秋,黄绍清,覃德清,等.壮族文学发展史(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657.

[42]苏润光,等.京族民间故事选[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43]苏胜兴.金秀瑶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内部资料本)[M].1986.

[44]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07.

[45]周作秋,黄绍清,覃德清,等.壮族文学发展史(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901.

[46]张廷兴,刘海清,邢永川,等.广西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436.

[47]苏胜兴.金秀瑶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内部资料本)[M].1986.

[48]叶春生.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26.

[49]张廷兴,刘海清,邢永川,等.广西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529.

[50]张廷兴,刘海清,邢永川,等.广西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529.

[51]苏润光,等.京族民间故事选[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52]包玉堂,吴盛枝,龙殿宝.仫佬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3]周作秋,黄绍清,覃德清,等.壮族文学发展史(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598-599.

[54]周作秋,黄绍清,覃德清,等.壮族文学发展史(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599-600.

[55]陆中午.中国侗族歌谣故事精选(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56]龙殿宝.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罗城歌谣集(内部资料)[M].1987.

[57]张廷兴,刘海清,邢永川,等.广西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45.

[58]陆中午.中国侗族歌谣故事精选(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59]张廷兴,刘海清,邢永川,等.广西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61-162.

[60]韦守德,韦苏文.广西民间叙事长诗集成[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61]周作秋,黄绍清,覃德清,等.壮族文学发展史(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923-925.

[62]周作秋,黄绍清,覃德清,等.壮族文学发展史(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938-9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